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生态学下地方文化资源保护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生态学下地方文化资源保护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生态学下地方文化资源保护策略

一、达州市文化资源的生态环境

把“环境”纳入到文化研究之中,是文化生态学最显著的特征。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生态,构成了不同文化资源。保护文化资源,如果仅仅保护文化本身的内容,而不对其环境进行营造,文化最终是会枯竭的。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对周边的环境既能适应也能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了解清楚文化资源所处的环境状况是保护的重要前提。

(一)政治环境

达州市位于大巴山山麓,山高路曲,古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达州最形象的写照。达州相对稳定的行政格局和政治环境造就了达州特有的社会生活体系。此外,达州由于偏安四川东部一隅,远离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被边缘化了。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达州的发展一直没有跟上四川的整体发展节奏。但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们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原全国第二大苏区,达州的发展有着天然的政治优势。先辈们英勇抗战的精神是留给达州人的一笔宝贵财富,纯朴的达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稳定、丰富又独具特色的资源。

(二)经济环境

据统计,达州市目前管辖范围包括通川区、达川区、经开区、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和万源市,幅员1.66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90.7万,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和农业大市。1949年,全市GDP仅有2.2亿元,经过17年的发展,1995年GDP跨越百亿元大关。此后,全市经济增长的步伐明显加快,在2006年成功跨越40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2007年、2008年连续跳跃500亿元和600亿元新台阶,2010年成功突破800亿元,达到819亿元。2011年成功突破千亿,进入了四川省千亿俱乐部,达到1011亿元。从建国以来,达州就以农业发展为主,然而达州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农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每年的水灾都会给达州造成上亿元的损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业耕地越来越少,再加上农民多靠外地打工挣钱,闲置的农田无人打理,达州的农产品的产量逐年减少,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逐渐减弱。

(三)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直接影响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达州市属于多山川、多河流的地区,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文化资源,如真佛山、八台山、賨人谷等具有山区特色的景点,巴山抬工号子、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渠江号子等具有浓郁水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然而受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影响,达州市的文化资源也面临着被破坏、解体甚至是消亡的局面。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进行侵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降低,保护意识下降。达州市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些“非遗”除了在遗产所在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周边区县的很多民众都表示很陌生。

(四)文化环境

文化是人们历史实践的积淀,由于实践的多样性,在实践中积淀的文化是多样的。文化环境以一种活态方式呈现,往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特殊的功能。由于地处高山之中,达州产生了很多与山水有关的文化,如巴山抬工号子、巴山背二哥;作为红色革命老区,达州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古巴国的起源地,巴人文化和賨人文化成为了达州最具特色的文化母体。文化的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就是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多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文化在历史的积淀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中,逐渐形成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丰富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一旦产生就具有稳定的特性,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文化的生态平衡需要文化的多样性去维持。

(五)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活的社会内部结构以及与其他群体产生的外部环境关系的总和。达州市总人口接近七百万,然而常住人口五百万左右,每年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输入劳动力近两百万,大量的人口流动形成了农村地区很多“空心地带”,即年轻力壮的人们被大城市吸引,城市丰富的资源和工作机会让他们脱离了乡村故土,城市逐渐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的下一代也在城市读书生活,并渐渐接受和适应城市的文化。这样一来,乡土民间文化无法让他们产生一种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乡土文化便没有人去传承,久而久之,老弱病残群体形成了一个农村社区主要的文化接受和传承力量。社会环境的改变对文化的传承尤其是民间文化的传承影响非常大,因为民间文化体系内部,不是处于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活跃的互动之中,文化类别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如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原本是一种随着劳动而产生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在劳动力比较低下的古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机械代替劳动力的今天,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它虽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保存下来,但是其自娱自乐的审美教育功能逐渐消失,这样的保护只能是保存了其“形”,而忽略了其“意”。因为承载这类文化的生活土壤在变化,世代相传的传承人面临消失。

二、达州市文化资源保护的策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一个地方的风貌、特色和发展水平。文化生态是文化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文化与自然、社会能够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文化生存状态。因此,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开展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保护意识

保护是文化资源积累、整合与开发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保护意识,再优秀的文化资源都会化作泡影。文化生态学告诉我们,自然环境与文化资源的存亡息息相关。这一点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很深刻的认识。如云南省丽江古城非常有名的三眼井,第一眼为泉水源头,主要为饮用水,水从第一眼溢出后流入第二眼,第二眼水主要为洗菜、洗涮炊具之用;水从第二眼溢出后流入第三眼,第三眼为漂洗衣物专用,最后水从第三眼排入排水沟中。丽江市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然而纳西人民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习俗,依然怀着一种对自然的崇拜,最终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理念。当保护意识植根于民众脑海中,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类似于“仪式”的价值观,从而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保护起了积极作用。此外,认识到保护文化赖以生存的各类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文化资源地的民众就会自觉地担当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保护也就找到了真正的内驱力。文化资源的生态保护需要转变保护观念,要从传统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转变到文化资源地居民积极参与的保护方式。当这些文化事相真正回归民众,在他们生产生活中扎下根来,就成为稳定的文化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也就可以顺利展开。此外,社区参与不仅可以让当地人参与到相关的经营活动中去,同时也可以为当地人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其对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会相应提高。

(二)展开普查工作

对文化资源展开普查是一项十分具体、繁琐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具备科学的方法和较强的责任心。这项工作应该由达州市政府、文化部门相关责任人牵头,成立专项人才队伍并制定普查规划。工作人员需要对达州市的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普查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确定濒临灭亡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并且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登记和档案储存。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展开数据统计工作,有了确切的数据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此外,在真实记录达州市文化资源的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理、研究、出版,或以博物馆等静态方式展示、保存。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类别建立不同的普查机制,对一些面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普查达州市各区县地区的民间艺人数量、传承谱系,对其目前的基本状况和传承技能建立详细档案资料。在普查的基础上,建设他们的文化生态空间,保护其创作的土壤。

(三)保护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环境是一种复杂的环境,它不仅包括一种文化资源自身的成长环境,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周边环境,如人类的主体需要、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政策、经济水平以及科技教育程度等等方面构成的社会环境。我们不仅要处理好文化资源与这些环境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处理好文化环境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保护文化资源不仅是保护其本体,还要保护与之相护依存共生的文化生态。如大竹清河古镇是爱国将领范绍增(民间俗称“傻儿师长”)的故乡,在清河镇上有一条独具特色特色的“将军街”,街上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是由范绍增和他的父亲出资兴建的,到现在仍然保存完整。1990年9月、2001年5月、2002年12月被县、市、省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保护群体。然而,清河古镇“重申报、轻保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推广,每年到此的游客非常少。笔者到清河古镇调研后发现,“将军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载体存在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但是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的因子存在具有不完整性,因此在制定文化生态保护策略时应重视遗产与文化的的双重价值,地方政府要加大力度改善古镇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达州市还有很多像清河古镇一样的文化资源,如凤凰山、莲花湖等,由于缺乏文化生态学对环境的思考,相关部门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找准其市场定位,这些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开发方面与同类城市相比都落后很多。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丽江古镇的保护开发模式,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让游客主动为旅游地贴标签。

(四)用系统论的理论指导文化资源的开发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先提出了“生态系统”(Ecosystem)这个概念,他认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天然系统的整体。生态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它们是相互独立又息息相关的系统组合,自然生态是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基础。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其他环境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文化资源的开发离不开这个有机统一体,因此更应该采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指导。用系统论的理论指导文化资源的开发,实则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把资源和环境看成互相影响的协调关系。地方文化资源拥有一个完整的循环生态系统,文化多样性是维持这个系统平衡的重要依据。如达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资源的保护可以依据2005年我国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建议,“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此外,针对达州市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文化景观资源,我们需要保持其独特的文化循环规律,在做好其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资源的更新,促进文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作者:胡郑丽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