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桥林场落叶松叶蜂的生态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桥林场落叶松叶蜂的生态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桥林场落叶松叶蜂的生态学研究

摘要:在掌握小陇山林区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的前提下,为进一步了解其生态学特性,在温湿度相差不大的同一地区,采用野外调查,主要从落叶松叶蜂发生与寄主、坡向、坡位、灌草层投影盖度、树势、天敌、人为干扰7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叶蜂寄主为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Lamb.)Carr.)和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Mayr.)[1];虫口密度与坡向关系顺序是:阳坡>半阴半阳坡>阴坡;种群密度是随海拔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随着灌草层总盖度的增大危害越轻,弱树受害重于强树;幼虫期天敌有蜘蛛、蚂蚁、草蛉、鸟等;人为干扰方面采取间伐措施可明显地降低虫口密度。

关键词:小陇山林区;落叶松叶蜂;生态学特性;影响

落叶松叶蜂在我国多数地区普遍发生,各地对落叶松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较多。小陇山高桥林场主要以落叶松为主的人工林,受该虫危害较大,因此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化学防治研究较早,但在对该虫的生态学特征方面研究不多,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对其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小陇山高桥林场位于小陇山林区中部,属秦岭南坡,地处陇南市徽县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05°45′~106°30′,北纬33°50′~34°10′。平均海拔900~2200m,年均温5.4~12.9℃。最高气温39.2℃,最低气温-23℃。年降水量900mm左右,大气相对湿度74%;年日照时数1726.4h,无霜期218d。全场经营总面积4.61万hm2,森林覆盖率79.9%,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多为次生植被,主要树种为栓皮栎、锐齿栎、水楸、椴、漆、油松、华山松、落叶松、柳、柏、樱桃、核桃等[2]。1.2与坡向的关系在试验地选择东、南、西、北4个不同坡向的小班,按对角线各选取5株样树,在3龄幼虫盛发期统计树冠上、中、下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50cm标准枝上的幼虫数量。1.3与坡位的关系在试验地选择坡度较长、高差较大的12年生落叶松林班作为试验点,在坡的上(距坡顶10m)、中、下(距坡脚10m)3个部位每隔10m抽取1株样树,每个部位5株,在4龄幼虫盛发期统计样树树冠上、中、下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50cm标准枝上的有卵枝数量。1.4与灌草层投影盖度的关系在试验地打下样地,每个样地下详细调查灌木、草的种类、数量、密度、丰富度、盖度和危害程度。1.5与树势、天敌的关系观察、记录落叶松叶蜂危害程度与树势强弱的关系,寻找规律;在落叶松叶蜂危害林地捕捉天敌、鉴定天敌。1.6人为干扰的影响在小陇山林区,对落叶松叶蜂的虫口密度造成影响的人为干扰因素主要是抚育间伐。结合人工林抚育项目选择茧蛹基数相近、坡向分别为北、南、西的6个小班,各坡向各2个小班,其中1个不作业,1个抚育。冬春抚育时,在3龄幼虫盛发期,每个小班按对角线选取5株样树调查树冠上、中、下4个不同方位50cm标准枝上的卵稍数量。

2结果与分析

2.1寄主经我们多年观察,落叶松叶蜂在小陇山林区的寄主为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Lamb.)Carr.)和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Mayr.)。2.2与坡向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东坡、南坡、西坡、北坡的虫口密度平均分别为21头、24头、23头、20头。新复极差测验见下式。SE=S2en姨=3.55姨=姨0.7=8.3710=0.84(个)v=16,P=2时,SSR0.05=3.00SSR0.01=4.13故:LSR0.05=0.84×3.00=2.52LSR0.01=0.84×4.13=3.47v=16,P=3时,SSR0.05=3.15SSR0.01=4.34故:LSR0.05=0.84×3.15=2.65LSR0.01=0.84×4.34=3.65V=16,P=4时,SSR0.05=3.23SSR0.01=4.45故:LSR0.05=0.84×3.23=2.71LSR0.01=0.84×4.45=3.74南与西,24-23=1<2.52(个),不显著;西与东,23-21=2<2.52(个),不显著;东与北,21-20=1<2.52(个),不显著;南与东,24-21=3>2.65(个),显著;西与北,23-20=3>2.65(个),显著;南与北,24-20=4>3.74(个),极显著。由表1可以看出:在坡向对落叶松叶蜂发生量的影响调查中,南坡与北坡影响的差异显著性达到α=0.01水平;南坡与东坡的差异显著性达到α=0.05水平;西坡与北坡的差异显著性达到了α=0.05水平。其余皆无显著差异。即落叶松叶蜂发生的虫口密度与坡向关系顺序是:阳坡>半阴半阳坡>阴坡。2.3与坡位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坡位上、中、下的虫口密度平均分别是0.9个、0.733个、0.567个。新复极差测验见表2。SE=0.0125姨=0.049v=12,P=2时,SSR0.05=3.08SSR0.01=4.32故LSR0.05=0.049×3.08=0.151,LSR0.01=0.049×4.32=0.212V=12,P=3时,SSR0.05=3.23,SSR0.01=4.55故LSR0.05=0.049×3.23=0.158,LSR0.01=0.049×4.55=0.223上与中,0.9-0.733=0.167>0.15,显著;中与下,0.733-0.567=0.151>0.151显著;上与下,0.9~0.567=0.333>0.223,极显著。由表2可以看出,坡位对落叶松叶蜂的虫口密度有一定的影响,坡上部与中部的差异显著性达到α=0.05水平;坡中部与下部的差异显著性也达到α=0.05水平,而坡上部与下部则达到α=0.01水平,从坡顶到坡脚呈递减趋势。实际上坡位对落叶松叶蜂虫口密度的影响也就是海拔的影响。由此可认定,落叶松红腹叶蜂的种群密度是随海拔的升高呈上升趋势。2.4与灌草层投影盖度的关系从调查结果看,叶蜂的危害程度与灌草层的丰富度指数没有规律性的关系,与灌草层的总盖度关系密切,随着总盖度的增大危害越轻。在调查中发现,蜘蛛对叶蜂卵的取食量在不同的林分差异很大,灌草盖度大的林分,蜘蛛多,能存活下来的叶蜂卵组少,危害程度轻,反之,就重。总的规律是:7年以下的林分草盖度大,危害轻;随着树龄增大,郁闭度渐增,灌草枯死,叶蜂危害严重;以后随着抚育间伐次数的增加,落叶松密度减小,灌草层盖度逐渐增大,叶蜂危害呈减轻趋势。2.5与树势的关系树势弱的林分落叶松叶蜂危害严重,强的危害轻;在同一林分中,弱树受害重于强树。在调查中发现的天敌:茧期有白僵菌、寄生蜂、寄生蝇、野鸡;成虫期有蜘蛛、鸟;卵期有蜘蛛、蚂蚁;幼虫期有蜘蛛、蚂蚁、草蛉、鸟等。2.6人为干扰的影响经调查,采取抚育间伐措施的林分平均虫口密度为0.3个卵梢/50cm标准枝。不采取抚育间伐措施的林分平均虫口密度为1.1卵梢/50cm标准枝,是抚育间伐措施的3.67倍。即:采取间伐措施可明显地降低虫口密度。

3小结与讨论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在甘肃小陇山高桥林场,可见落叶松叶蜂喜危害阳坡落叶松树种,落叶松叶蜂种群密度随海拔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林地随着灌草层总盖度的增大危害越轻,对落叶松弱树危害重于健康树木,人为间筏干扰越强,危害随之越轻。把握落叶松叶蜂生态学特性,结合生物学特性,对科学防治该虫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战.中国落叶松林[M].1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6-7.

[2]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小陇山林业志[M].1版.宝鸡:宝鸡精美印务有限公司,2002:176-178.

作者:王建强 单位: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高桥林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