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湿地公园园林绿化及生态修复改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湿地公园园林绿化及生态修复改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湿地公园园林绿化及生态修复改造

摘要:受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等客观因素影响,城市生态退化,湿地空间也越来越复杂。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中的一种特殊空间类型,通过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绿化建设能促进城市焕发新的生命力。基于此,参考相关学者理论研究,以某湿地公园园林绿化施工为契机,尊重地域特色和自然,以生态理念为核心,因地制宜结合湿地公园绿化现状问题,通过改良土壤、种植耐盐碱乡土树种、配置植物品种生态组合、注重养护等策略,开展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营造。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土壤改良;生态设计景观设计

通过分析具体城市湿地公园园林绿化改造项目,找出公园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绿化改造方案和思路,以期为城市滨河湿地绿化生态修复和营造园林特色景观提供参考价值,进一步唤起生态意识,以解决当代湿地公园园林绿化的生态问题。

1工程概况

某滨河湿地公园项目是河道生态廊道与海岸景观带的交接处。本次改造施工范围分为南北2块,约10.9hm2。北岸地块约2.9hm2。南岸地块约8hm2。该区域位于随季节改变流向的入海河流旁边,面朝大海,是途经商业区、通往附近的海边沙滩的生态系统的门户。该河道主要服务对象是游客、工业劳动者、区域内居民。在进行本项目园林绿化施工和生态修复时以生态理念为核心,将本湿地公园整体建设成为绿色生态、自然健康的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为周边市民及周边商业区上班族定制一个活力、健康、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线性生态滨河公园(见图1)。

2湿地公园园林绿化现状问题

2.1土壤水质盐碱度较高,影响植物生长

经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样品测试,本湿地公园部分区域水质盐碱度较高,土壤为盐碱土壤,土壤EC值已经远超种植土标准规定的极限值,且水质污染较严重。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属于近海区域,且周边存在污水等污染物排放,结合区域现状土壤特征分析,可适当种植耐盐碱植物,并进行土壤改良,种植非耐盐碱植物,改善当前植被过于单一和景观生态效果差的现状,丰富植物物种的多样性。2.2缺乏统筹协调,缺少适合周边居民休闲的功能场地从整个湿地公园项目整体景观绿化现状看,该湿地公园在植物空间布局、分区建设和节点特色打造等方面缺乏统筹与协调,存在脱节现象,难以产生联动活力,未能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另外,公园绿化缺乏节点和变化,缺乏基础设施,活动场所不够多元化。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改造过程中,要深度挖掘特色文化,重点完善综合交通、特色植物分区建设。一方面,加强城市与滨河的步行联系,融入周边地块,提升场地的可达性及周边地块价值和滨河公园的可达性。另一方面,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基础,分区种植植物,通过创新技术应用,营造独具特色与功能互补的植物分区。

2.3景观植物缺乏生态特征和层次性,景观间联系性差

考察该湿地公园的现状发现,现有的河岸以土质驳岸为主,无法保持水土,影响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公园周边景观缺乏交流,内部资源众多但分布散乱,景观整体性、连贯性等均有待提升。同时,本湿地公园与当地城市其他公园也缺乏联系,具体表现为功能差异和植物绿化美化不足。如何通过绿化改造,满足湿地公园景观的生态性需求,建立一个连续的滨河景观生态廊道,提高生态格局的连续性和其他公园联动性是本次绿化改造施工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提升公园的生态系统,打造缤纷生态水岸,具体可通过修复滨水湿地,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植物多样性。同时从空间、生态、文化及功能4个层面出发,在功能上注重河滩、驳岸的共享性,加强不同景观区域间通畅的视觉联系和便捷的可达性,逐渐形成区段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积淀。延续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当地地域性文脉,耦合性整合区域景观元素之间的空间、形态关系,形成公共空间的连续空间。

3滨河生态公园园林绿化施工及生态修复具体应用

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中,植物占比例较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创建亲切宜人的滨河湿地公园景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进行本湿地公园项目的绿化施工与生态修复改造中,以其现状问题为导向,总结出以下绿化施工及生态修复策略。

3.1土壤改良与地形营造针对

目前湿地公园绿化植物种类少、生态多样性脆弱、植被群落稳定性急剧下降等现状问题,加强调查、评价植物资源本底,为湿地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改造提供依据。结合本湿地公园区域盐碱土壤性质,现状植物生长不良的特点,需要对土壤进行技术改良后方可种植植物。在进行土壤改良前,邀请第三方土壤检测机构监测分析土壤,结果显示土壤属微碱性滨海盐土,绿地土壤有机质结果未能符合当地园林绿化种植土最低要求。经过现场多点取样分析,本项目最终确定采用树穴土改良、表层土改良和结构性改良多种改良措施。在树穴土改良措施应用中,主要采用如下措施:(1)对原有中间绿化带桥木,在其土球周边开挖放射形沟槽,开挖换填沟,填入肥料并回填以改良种植土。(2)对原有两侧绿化带乔木,在其土球周边开挖环状沟槽,沿土球外围开挖换填沟,并回填改良土壤。(3)对新种乔木底部和土球周边的土壤进行换土改良,形成厚度大于50cm的杯状保护层,同时配合排水改进。在表层土改良措施应用中,考虑到一般的改良方法难以满足土壤要求,直接取用表层换土方法改良项目土壤。结合项目现场土质状况和现场种植植物需求,在施工范围内制定4种处理技术方案:(1)标高低于设计标高的乔木和灌木种植区域,回填800mm厚改良土,以符合设计标高要求。(2)道路分带或侧分带区域,能改良现状的,采用600mm厚的现状土混合有机质及肥料进行改良,由于现场土质含沙量大、块石多而导致不能进行现状改良的区域,要开挖和运走600mm现状土,并取等量的改良土进行回填。(3)需要种植地被的区域,回填300mm厚改良土。(4)需要种植草皮的区域,要进行人工开挖翻土-200mm深的厚度。在应用结构性改良措施时,结合土壤的碱性特征,在种植植物绿化前,采用排隔盐法以优化植物生长环境。本项目采用的排隔盐法工艺方法主要包括确定位置、挖排盐沟、铺渗水管、回填素土及碎石。通过利用以上几种土壤改良措施,本项目的土壤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有效控制种植后土壤盐分,从造价成本、材料获取便利性和材料适应性方面进行对比调查分析,本项目采用磷石膏施入土中进行改良后养护。

3.2公园植物生态性种植

分析公园场地绿化现状,该区域空间开敞,缺少竖向空间层次,场地内以野生杂草为主,缺乏层次,未能构成完整的屏障。本湿地公园在植物中种植上以生态性、景观性和经济性为指导原则,不仅选择防风、抗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品种打造绿化屏障保护。同时,丰富活动场地中下层,打造“四季见绿、三季有花”的林相景观。本湿地公园不同分区的植物配置有不一样的特色。3.2.1广场。主调树种为造型黑松;基调树种为黑松、麻栎、乔化柽柳、木槿+紫薇、小叶朴;地被为深蓝鼠尾草、大花金鸡菊、龙柏、胶东卫矛。通透简洁的植物层次,造型独特的黑松,热烈鲜明的观赏地被,营造简洁明快的空间,呈现现代都市气息,提供开阔的户外交流空间的同时还能形成城市中的天然氧吧。3.2.2南侧带状公园。主调树种为黄金槐、香花槐、国槐、银杏、樱花;基调树种为白皮松、雪松、绒毛白蜡。通过以香花槐作为行道树,形成舒适的林荫序曲,吸引周边居民和儿童到此游玩,并置阳光草坪提供多样自发性活动。3.2.3北侧带状公园。主调树种为银杏、木槿、云杉;基调树种为雪松、白皮松、麻栎。该区域景观以银杏、木槿为主调树种,以雪松、白皮松等常绿树种为基调树种,使游人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在植物的品种配置上,通过利用现用苗木和增加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品种,打造不同主题的植物群落,满足公园观赏需要。注重植物群落有机更新,扩大公园原有植物品种资源和营造湿地。

3.3提高公共性与互动性

通过改造滨水湿地空间生态,提升人与水的互动,提高居民的参与度与归属感,是生态滨河绿化施工和景观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南侧带状公园区域是整个改造区域中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具有生态和景观功能的区域。为了满足市民亲水和休闲娱乐需求,南侧带状公园打造主园路、休息平台、防风绿岛、河滨广场、生态区大台阶、河滨生态区、景观亭子、观鸟平台、河滨台阶、阳光草坪、密林幽径、慢跑径等多个功能区域,全方位营造亲水和互动空间。

4结语

我国正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城市滨河湿地公园的绿化与生态修复是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进行园林绿化改造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好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重点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展绿化和生态修复,打造立体化、多层次、多功能、有机循序滨河湿地公园绿化结构体系,使滨河湿地公园成为当地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还能成为展示当地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的窗口。

参考文献

[1]文伟,彭友贵,谭一凡,等.深圳市森林土壤主要类型有机碳分布特征[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8,11(6):106-113.

[2]郭成源,康俊水,王海生.滨海盐碱地适生植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张慧明,李娜娜.城市园林新技术及其技术难点分析[J].绿色科技,2015(8):104-105.

作者:林风梅 单位: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