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新媒体下的创新高校宿舍文化育人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新媒体下的创新高校宿舍文化育人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新媒体下的创新高校宿舍文化育人路径

摘要:高校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宿舍文化也是高校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育人模式的不断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基于网络媒体视角研究高校宿舍文化育人路径创新,就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宿舍文化;育人路径

网络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迅速席卷了整个大学校园,其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宿舍文化建设也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好网络新媒体这一有效载体,加快推进新时期高校宿舍文化培育和建设,从而为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完善高校育人机制提供有力抓手。

一、网络新媒体在创新高校宿舍文化育人新路径中的可行性分析

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际乃至思维方式。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网络新媒体的用户群体之一,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乃至道德观念等都会深受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因此,基于网络新媒体来创新高校宿舍文化育人新路径,无疑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宿舍文化乃至完善高校育人新模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是网络新媒体用户中的重要群体之一

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新媒体诸如电脑、手机等终端都已经十分普遍和常见,与传统旧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具有新颖、快捷、方便的特点,与大学生具有活力的特点相契合,因此深受广大大学生的青睐。事实上,网络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亲和力吸引着广大大学生,冲击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9.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手机成为网民上网不可或缺的设备[1]。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各种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

(二)网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和工具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新媒体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他们获取重要信息、人际交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网络新媒体信息的丰富多样性、操作便捷性以及信息传递的交互性等都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际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甚至是大学生的语言习惯,都深受网络新媒体的影响,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上网已经成为了在校大学生经常进行的课外活动,能够占据在校大学生一天中的15%左右的时间[2];其中,许多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新媒体来学习知识、交友、娱乐等。甚至有研究发现,部分大学生依靠网络所获得的信息,已经超过了他们从课堂中所能获得的信息量。

二、基于网络新媒体视角创新高校宿舍文化育人路径的分析

宿舍是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和谐、良性、健康的宿舍文化是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可以说,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和推进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还有助于优良的班级文化培育,以促进优良的校风校级和健康积极、稳定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鉴于当前网络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有必要基于网络新媒体来探索创新高校宿舍文化育人新路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创设以宿舍文化活动为主题的网络新媒体教育、服务与管理平台

宿舍文化建设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观建设。[3]因此,基于网络新媒体视角来创新高校宿舍文化育人新路径,就必须努力依靠网络新媒体,以各类网络新媒体的使用为基准来创设各类丰富多样、主题鲜明的宿舍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理性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宿舍氛围。大学生宿舍不仅仅是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场所之一,也是他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重要组织之一;面对那些不了解网络新媒体的家长和老师,大学生们往往更愿意与同为新生代的大学生们进行交流,从而形成宿舍乃至班级内使用网络新媒体的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现象。因此,作为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意识到网络新媒体在创新高校宿舍文化中的重要意义,积极创设条件,营造理性科学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宿舍氛围,积极推动网络新媒体使用朝着学生第二课堂等方向进行延伸。1.打造多形式的绿色新媒体教育平台。积极利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的个体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理性使用网络新媒体,提倡网络化的学习乃至生活交际方式,批评和反对那些玩乐型的网络价值观念,努力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各类团学组织及官方的新媒体,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种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各项活动;并及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组合的形式反馈呈现给学生;因势利导、加强互动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2.建立高校宿舍文化网站服务平台。网站平台既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又要立足实地需要。一方面要体现当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另一方面要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既要坚持并利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浅显易懂展现出来,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教育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全面发展。3.构建师生双向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平台。通过各种手段来招募或推选宿舍内的电脑高手、电脑爱好者等加入网络安全管理队伍并进行专门教师的安全管理培训。一方面,通过他们积极、及时有效的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以促使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从消极被动的围堵到积极主动的进行疏导。另一方面,利用正向的角色期待和认同来影响宿舍内可能存在的一部分具有网络不当行为的学生,将他们引向正确的网络行为道路上来的同时,来推动全体宿舍乃至班集体的网络舆论导向,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服务高校宿舍危机预警工作,一经发现宿舍存在安全隐患,便及时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以保障学生的安全。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和指导机制,打造良好的宿舍文化与人际关系

调查显示,宿舍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高校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而在宿舍形成的宿舍文化也必然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宿舍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新媒体的“常客”,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努力建立大学生宿舍网络行为的日常管理和指导机制,积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新媒体的自由性和虚拟性特点往往给予人一种“自由了”和“解放了”的新感觉,同时又极有可能使得大学生忘掉现实空间所应具有的责任和道德要求,做一些平时可能不明显或者不敢做的事情。针对当前大学生既希望摆脱他人的约束,但自身自控力又较差,易于出现“知”与“行”的脱节的特点。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应在日常网络教育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和指导措施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行为。比如:首先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宿舍网络管理工作制度和大学生宿舍网络使用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职责、加强引导的同时,保障权利和规范义务;其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宿舍网络文化活动评定与激励制度,以调动网络管理人员和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良好的宿舍文化和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以创新学生宿舍文化活动为切入点,丰富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知道,当前大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达到75%,拥有手机的比例达到100%,几乎每名大学生都有每天使用网络新媒体的行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每天有2个小时及以上的网络新媒体使用情况。因此,针对新情况、新发展,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宿舍文化活动。根据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可以开展网络读书竞赛、宿舍文化网络设计大赛、多媒体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提高学生网络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减少学生网上聊天、游戏等休闲活动所占时间比例;根据现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他们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还可以开展以宿舍为单位或以个人为主体的网上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活动,甚至是积极开展文明宿舍、党团干部示范岗、宿舍文化节、宿舍篮球比赛等“优良宿舍文化”的网上创建、评选活动。建设积极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教育活动更贴近学生的同时,多角度、多层次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并展示优秀宿舍文化建设成果和鞭笞消极懈怠行为,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当前大学生参与宿舍文化活动的热情,还能激发他们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主动意识。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网络新媒体为高校宿舍文化的全面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宿舍文化和谐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高校宿舍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当前的网络新媒体时代,它不仅有助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也有助于优良的班级文化培育,以促进优良的校风校级和健康积极、稳定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因此,当前辅导员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应积极、坚持不懈地创新管理策略,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和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对优良的宿舍文化的认同,有效助力高校人才培养,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

[2]朱永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传媒观察,2016(05):34-36.

[3]张洁,谢超峰.高校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新思路——基于社区的视角[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5,32(01):95-98.

作者:杨素丽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