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文化产业和高校互动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皖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获得丰硕的发展成果。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皖北多家地方高校在理论、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并初步形成了互动发展机制,这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的。下一步中,则要对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出更加完善的互动方式和路径,推动双方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皖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地方高校;互动发展
1.音乐文化产业和地方高校互动关系
音乐文化产业是近年来新兴起的朝阳产业,包含音乐演出业、音乐制造业、音乐培训业等多种形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多种类型的音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力推动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快速发展背后,也存在着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理论和技能人才不足等存在一些瓶颈。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最高学府,不仅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而且除了教学与科研外,本身也具有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两者之间的互动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地方高校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音乐类、艺术类专业就业难的问题。而地方高校则可以开展针对本地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研究,将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中,并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两者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获益匪浅,都可以有效推动对方的发展。
2.皖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和高校互动实例分析
2018年初,由各地文化部门和皖北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皖北音乐舞蹈类非遗专项展演在阜阳、宿州等地陆续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本次展演活动以“传统艺术,活力绽放”为主题,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而更加珍惜并自觉地保护非遗。而且与以往演出不同的是,此次演出是采用众筹方式开展的,自演出资讯后,在十天内就募集了二十万元资金,并在节目编排上征求了众筹者的意见,双方共同打造出了一台精彩的演出。早在2013年,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主的皖北七市的多家高校,在与阜阳、亳州等地方政府签订联合共建协议基础之上,成立了皖北文化中心。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皖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先后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文化成果。以此次演出为例,近年来,皖北文化中心就如何推动皖北非遗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将一些非遗项目引入校园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让师生成为新的传承者;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校内外的非遗实践活动中。此次演出中,就有半数以上的演员是皖北多所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而采用众筹模式,则是网络时代下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探索。在为皖北非遗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同时,高校也是获益匪浅的。一方面,高校本身就肩负着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为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看出,双方积极互动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真正获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发展效应。
3.皖北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和高校互动路径
3.1深入实施教学改革
时代和社会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也不断对音乐人才提出着新的要求。如当下音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就急需大量理论和实践技能俱佳,且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高校也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目标。具体到与音乐文化产业互动来说,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是培养目标。要根据地方院校的实际,明确应该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对此音乐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正是一个新标准。即地方院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主力军,而不是对艺术和音乐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培养目标的照搬照抄。其次是教学内容。应主动将地方音乐文化内容引入到教学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模式的结合,让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一种或多种表演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皖北地区的音乐类非遗资源是十分丰厚的,民歌、民间器乐、戏曲等无所不包,对此就可以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演唱和演奏技能,便于他们就业时学有所长和学以致用。再次是培养模式。要专门拿出一学年的时间,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委托培训的方式,进行非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便于实现学生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最后是教学实践。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一直以来都是高校音乐教育的短板。作为音乐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俱佳的人才,可以即来即用,而不是再专门拿出时间进行培养。所以应通过实践类课程的丰富、实践场地和设施的完善、实践机会的提供等,及时补足这个短板。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才能真正为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2加强政府和企业支持
双方的互动,要建立起各自改革和完善的基础上,面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对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同样,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充分发挥出引领作用。首先,政府要帮助高校成立科研开发中心,该中心的职能是以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及时将各种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同时该中心的工作要纳入双方的工作计划,并可以按照政府和企业的需要进行专项研究,增强研究效果的实用性。其次,企业要为高校提供实践基地。前文中提到,实践能力薄弱,是当下高校音乐教学的短板所在,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实践条件的匮乏,包含实践场地和设施、师资建设、实践机会等。而这正是文化机构和企业的优势。对此文化机构和企业应主动成为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师生来基地进行实训,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同时也可以有效满足对方的用人需要。比如近年来在各地兴起的山水实景演出,就需要大量的演员,而音乐院系的师生正是最佳人选。既可以让师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也解决了演出方演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最后,政府和企业要加强对高校,特别是互动机构的资金支持。特别是企业,通过一定的资金投入,可以使当下的一些困难得到有效解决,提升机构的科研能力,加快成果转化速度,获得高校的“定点服务”,使双方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良好互动的生成,绝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唯有双方共同的努力,才能真正发挥出互动的价值和意义。
3.3双方制定互动规划
作为地方政府、文化企业和高校来说,既然明确了互动的价值和意义,就需要制定出专项发展规划。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互动理念的明确。推动双方的互动发展,对于两者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两者不是命令与听从、强势和弱势的关系,而是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也只有双方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始终心系对方,才能获得良好的互动效应。其次是管理机构的构建。双方的互动是一项长期的规划和事业,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管理机构,对各种事宜全权负责,统筹管理。对此可以从地方文化部门或企业、高校抽调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成为双方互动最坚实的保障。如皖北文化中心,在建立之初,就与阜阳、亳州、宿州等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签订了联合共建协议,与这些地区的政府和文化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保证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次是互动形式的创新。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音乐院系师生参加地方音乐文化活动,是最要的互动形式。下一步中,还需对互动的形式进行创新。如高校的理论研究成果,应得到政府文化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应用于实践。又如让高校师生参与到蓬勃发展的社区音乐活动、音乐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等。再如双方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新项目等。如前文中提到的皖北文化中心,在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后,将一台精彩演出呈现在观众面前,正是两者通力合作的结晶。所以说,双方要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互动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扎实有效的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获得更多的互动成果。最后是互动机制的生成。良好的机制可以保证各项互动活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学校层面,要成立常设机构,鼓励教师进行音乐文化产业专项课题研究、支持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而政府和企业则要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为高校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形成互动评价机制,通过互动工作考核办法的制定,对互动工作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充分发挥出评价特有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综上所述,近年来,在经济、文化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文化产业也初具规模。作为皖北地区的多家地方高校来说,在肩负服务地方文化发展责任,且自身存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应将此作为一个新的资源和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和人才优势,积极融入到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而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在获得相应支持的同时,也应该给于地方高校发展更多方面的帮助,两者共同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这既是双方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初健.高校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5(11).
[2]程纪香,关文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4).
作者:宋延雷 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