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结合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对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研究,以期构建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加以完善和优化,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生物工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的出现及发展,逐渐呈现出与传统大学间、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的同质化现象,其培养出的学生与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符。鉴于此,国务院于2014年2月召开常务会议提出,要先引领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和新常态。武夷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积极为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贡献力量,同时也缓解了学生就业压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生物工程专业是生物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础,是实验室研究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广义上讲,生物工程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而成的新兴工程技术学科。同时,不同高校根据其自身发展不同,生物工程专业各有特色。武夷学院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于2011年9月正式招生,经过6年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培养了200多名优秀学子,为闽北及福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如何借助学校转型发展的东风,不断改革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每位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不断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办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应该着眼于区域优势的发挥,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技术开发与进步服务,为促进人员就业、再就业服务。根据普通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要求,突出应用性特色,构建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办出专业特色。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工科,办学过程中应注重工程意识的培养,能够在产业化工程设计、管理、生产以及新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生物工程相关技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明晰,仅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是不够的,而“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缺口大大增加[2]。随着学校转型发展的不断推进,武夷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先后与多家企业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成为生物工程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需要多方面协同改革发展。比如,生物工程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课程课时,同时也需强化工程训练和工程意识等。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平台建设在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凝练专业特色的教学、科研方向,组建学科团队、教学团队,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包括课程设计、实验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视以学生为主的科技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的创新训练提供便利,为实习就业铺垫。如此才能建立起一整套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理论实践并重,校企联合培养为特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化

传统本科课程体系以理论性、学术性等为特征[3],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应用性、实践性,两者有明显区别。究其原因,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建立在学科体系之上,而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建立在学科的应用体系之上(包括行业生产体系、经济体系、技术体系等),应具有更强实践性,体现为以理论为指导,并以强化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适应行业的发展及技术的更新,强调理论应用实际,强调市场需求,强调经济发展,强调社会实践等因素为前提,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2.1课程体系模块化武夷学院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制订体现出模块教学,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修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分天然产物开发利用、发酵工程两个模块组建课程体系。同时,以专业模块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制订课程教学标准,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分工,避免教学内容的遗漏与重复。课程教学标准包括课程的基本描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与建议(教学、考核、教材、课程资源与开发等方面的建议)等方面内容。以培养适应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认定的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课程重组整合为抓手,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执行模块化教学,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化,充分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相融合的应用型教学改革,构建理论基础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阶段式的课程体系。2.2重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是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除此之外,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平台建设也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工作之一。由学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行业领域共同构建平台,加强与行业领域的密切合作,加强开展应用型生产实践教育,共享平台设备设施资源,从而与企业实现共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武夷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应依托福建省绿色化工技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以及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发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的“实体+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充分拓展了专业方向模拟训练项目,增加了实践性教学课时。

3教学方式和方法多样化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以教材为指导、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行业领域、技术领域发展动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充分利用探究式、参与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多媒体、微课、慕课、虚拟仿真、在线开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相应教学内容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比如,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教学内容,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包括课程大纲、教案、电子课件、习题库,以及授课视频等,并不断开发、共享应用型案例库等资源,促进学生实践自主性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研究、创新的教学模式。重点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实际为教学案例的应用型核心课程,加强学生模拟真实实践环境训练、综合素质训练、创新发散性思维模式训练等。总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将理论实践、产业教学、知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4师资队伍多元化

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相关。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及其发展潜力。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明确定位,以课程为建设单位,组建教学师资队伍,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同行听课评课,开展教学研究。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一方面,选派人员赴国内外高水平单位进修,或者有计划组织中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管理与生产实践,参与企业课题研究,吸纳企业高新技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师资,尤其是高级工程师或者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当然引进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柔性引进、兼职聘用、承办学术讲座等方式。再者,邀请企事业单位的资深专家、技术员、技师等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是不错的选择。最终,构建成一支学历层次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和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5多方位产教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带动学生就业

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产教融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当增强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加强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与主管部门联系,建议在经济、制度、协调以及监督等方面支持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积极与企业联系,加深产教融合层次,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产教融合方式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成效。科学研究也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同时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之一。生物工程专业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以生物及其相关领域(医药、食品、茶学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相协调的发展之路。同时,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注重从市场寻找科研方向,或与企业进行深度研究合作,推动高校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学研”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通常学生毕业设计往往是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具有创新性、应用性的科研项目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保障毕业设计质量[5],有效带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6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高校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如此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就业率,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一些传统院校已经比较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控制,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不仅强调理论基础的夯实,学术研究能力的增强,同时还需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一套能在实际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质量评价体系[6]。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并规范实施,从而实现对本专业的办学思想、课程构建、师资队伍、教风与学风、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动态的监测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新广,罗先群.生物工程专业设置的基本设想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5(3):105-108.

[2]张超.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43-11345.

[3]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65-70.

[4]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22.

[5]陈安徽,邵颖,陈宏伟.产学研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71-72.

[6]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7.

[7]潘维真.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2):58-60.

作者:贾小丽 张传海 胡永乐 单位: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