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对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再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对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再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对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再思考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科学技术发展对于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因而需要通过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以规避可能导致技术风险和功利化教育问题。“新工科”视野下高校工程伦理教育,要注重“技以载道”,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促进工程技术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的相互融通;要注重“以道驭技”,培养未来的职业工程师把控或者引领现代工程技术方向的素质与勇气。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工程伦理教育;“技以载道”;“以道驭技”

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化,工程伦理教育已经成为提升未来工程师职业素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技以载道”:“新工科”建设所应承载的工程伦理教育内涵

“技以载道”是传统中国处理技艺与文化两者关系的一种态度,它从“道”与“器”关系视角提出,高超技艺以及产生的器物文明,必须承载传承文化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达到“道器合一”的境界。“新工科”要求未来工程师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但是,新的材料、工艺、装备等运用,也是工程质量、公共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与生态以及工程师的科学态度和职业精神等问题,成为“新工科”建设中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要做到“技以载道”,使“新工科”建设传递给未来工程师正确的工程伦理,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要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要围绕“新工科”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职业行为规范和工程环境伦理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内,还没有系统的工程伦理教育,对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要求主要散布在专业教育中。将工程伦理教育与工程技术教育相互融通,使“新工科”建设纳入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决策等“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目标”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1]2010年教育部实施的“卓越计划”以及现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关于人才培养通用标准或者毕业标准中,包括了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新工科”建设中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必须承载这些现代工程伦理,实现工程技术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的相互融通。结合“新工科”建设的具体情况,有三个路径可供借鉴。一是设置相对独立的“通识类”工程伦理课程模块。要结合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技术的前沿,将现代社会诸多的工程伦理问题以及相应的求解方案,纳入学生的通识教育中,将职业工程师基本道德伦理以及“工程师伦理准则”,作为进一步进入工程专业教育的必备条件。二是建设跨学科综合类的工程伦理教育课程。跨学科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特征,学科交叉融合,使工程伦理教育出现“微观、中观、宏观”并存、“规范性教育与案例性教育”并存、“多元性与开放性”趋势并存等新特征。[2]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三是注重工程伦理课程与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通过整合,将工程伦理“潜移默化”进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学生工程技术发展社会背景,多视角理解作为工程师所应承担的社会担当。当然,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高校的定位、类型有别,“新工科”建设中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调整,要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如何把握“新工科”建设的机遇,使高等工程教育更多地承载工程伦理教育功能,实现“技以载道”,减少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这是工程界、教育界都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以道驭技”:工程伦理所蕴含的“新工科”建设价值取向

现代工程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其价值取向涉及国家、社会、教育及个人等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追求,是多种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新工科”建设提出,其目标取向在于:策应“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对接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服务于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面对新技术发展的岗位适应能力。因而,就工具性而言,“新工科”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满足国家、社会、教育、个人等各种利益主体间价值诉求的和谐统一。但是,就科学技术本身的工具性而言,任何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健康、福祉、安全,“新工科”建设价值取向,从目的性而言,就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而言,工程伦理蕴涵着“新工科”建设价值取向。从分析科技之“双刃剑”效应可以发现,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无非有以下四个因素:一是技术本身的性质,“理性技巧”是人的一种本性,具有工具和价值两种理性,正是这两种理性,使得人类利用部分自然对抗另外部分自然,从而产生一些消极效应。二是利益集团的矛盾,这种矛盾可由人类自己调解,但不容易被完全消灭,与此同时,利润总是处在不断涨落的变化之中,要想彻底解决这种技术导致的人际关系矛盾几乎不太现实。三是人类自身的得失,包括主体评价和技术调整等因素。四是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技术的认识有限而实践无限,以至于我们往往能够看到技术目前的积极影响而无法对其消极效应做出预见。“新工科”的建设要通过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使未来的职业工程师在面临工程问题求解的多种方案选择中,能够有意识地主动积极回避工程技术的负面效应,做到“以道驭技”。“以道驭技”是中国传统的技术伦理观,在传统中国的技术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工程师、技术工匠不敢逾越的伦理底线。在“新工科”建设中,要做到“以道驭技”,高校的工程教育要注重通过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使未来的职业工程师能够具备把控或者引领现代工程技术方向的基本素质与勇气。为此,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重点加强两个方面内容,以引导“新工科”建设的方向。第一,要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注重通过加强人文教育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伦理,避免陷入科学主义或者“唯技术”论的陷阱。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知识是唯一正确的知识,科学方法是唯一有效的方法,科学真理是唯一可靠的真理,并演绎出“科学万能”“专家治国”之类的社会政治理念。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滥用和夸大,不仅带来科学主义的滋长,同时也使人类承受了大量由此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新工科”建设要通过工程伦理教育,让学生在重视工程技术发展的同时,注重认识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要通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学会驾驭技术,而不是受制于技术。第二,以要坚持工程伦理化解工程技术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工程技术的风险,工程技术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应该学会以理性的角度来看待技术风险,尽量地减少其“负效应”,扩大其“正效应”。其次,培养学生学会权衡利弊的能力,要依据工程伦理规范,对工程技术问题能够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最后,培育学生社会利益、公众利益至上的职业操守,在处理利益矛盾冲突中,能够做到坚持工程伦理底线不逾越。“新工科”支撑了新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发展更需要“新工科”蕴涵的道德伦理以维护其可持续发展。可见,“新工科”建设既包括理科转化为新工科、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而且也包含了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创新,实现“以道驭技”,培养未来工程师以工程伦理指导工程实践、引领工程技术的发展,这也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价值取向。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凸显,“新工科”建设在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工程技术本身存在的“双刃剑”效应不能忽视,只有通过“技以载道”“以道驭技”,使工程技术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相互融通,才能促进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翔,盛国荣.工程伦理教育的三大核心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2]张勇,吕慈仙.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的创新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

作者: 杨军 单位:盐城工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