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物工程教学实践论文(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生物工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为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生物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生物工程作为新的高等教育专业产生。该专业主要课程有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和酶工程等。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且又和生产联系紧密。为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在本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心得,就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高校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人单位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毕业文凭,而是毕业生是否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工科学生毕业,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实践动手能力都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途径的探索
2.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采取以下途径:①转变教师育学思想,加强学生实践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常常没有被老师和学生重视,依赖于理论教学而存在。②专业课程系统化。生物工程专业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且各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需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仪器分析等课设置成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③完善实践实习课程环节,确保实习效果。实验教学中,实验课的选题需增加综合性实验,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将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划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6个阶段。④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考勤制度。如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对校内外学生实践实习进行科学管理;完善实验报告内容,强调结果讨论的重要性。⑤多开设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观摩、学习和实验。
2.2开设综合与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创新与实践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不仅是高校存放实验仪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地。但仅仅依靠正常的实验课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因此,为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我们开设了许多综合与开放实验室,主要为那些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提供场所。开放实验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首先,制定科学的开放实验室规章制度。如规范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如安全教育,包括人身、设备、实验场所的完全防范工作。其次,引导并吸引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参加科研活动,激发学习热情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第三是提高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上课、学习、休息及参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度和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等。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同一开放实验室内做实验与研究,共同使用仪器设备及药品等,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使实验顺利的开展。最后,极其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且有奉献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以便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有序进行。
2.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研活动
2.3.1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是一种带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科技活动。以科技小组为载体,以导师制为技术指导保障,广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既是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激励老师与学生互动进行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积极推动由老师牵头成立的如“学生创业创新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创新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研究是学生获得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3.2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教师的应用性研究课题
引导那些对实验感兴趣、想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学生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其提供学习理论用于实际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获得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选择与建设非常重要。学生如果没有亲自实践,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因此,除了注重校内实验室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外,还应安排学生到校外相关工厂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实习。如:“益阳七箭啤酒厂”、“湖南汉森制药厂”等,主要了解企业的大规模生产特点、生产工艺流程等。让学生进企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所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进入校外相关企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采用“产、学、研”模式,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4-5]。
2.5申请更多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
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规定每位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业或工厂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尤其是新进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另外,学校应该多为实践教学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研讨交流等各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方案。同时可在企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和较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工作。
3结语
实践性教学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践教学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革新,不断探索新的实验项目,改进旧的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作者:库文珍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二篇:生物工程学生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思路
生物工程是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它建立在生命科学与工程学基础上,是实现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是实验室研究转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桥梁,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1].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与实际生产联系密切.为适应生物工程产业及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应培养具备现代生物工程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够从事新产品开发和设计等工作的创新应用型人才[2-3].学生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4].立足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面向生物工程生产一线,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生物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5-6].
1优化理论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程间缺乏融合,内容交叉重复多等问题.为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提高课程综合化和系统化程度,构建了由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平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模块和素质课程四大类课程构成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程突出一个“宽”字,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7].专业课着重“精”与“新”,精简专业课门数和学时.减少必修课,增加以新知识、新技术为主导,交叉学科为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专业课实行模块化教学,设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3个专业方向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一,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构建了以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为基础,实习和实训为核心,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理工并重,产、学、研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8].
2.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方式
受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对此,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有目的、自主地进行实验操作,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将多媒体引入实验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具体[9].
2.1.1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传统实验教学中以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内容分散、陈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加大涉及多学科、多因素的综合性实验,以及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生物工程专业设置的“DNA的重组、转化及筛选”综合性实验,全面综合了从目的基因获得、重组、转化及筛选的整个DNA重组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此外,开设的生物技术大实验,综合了天然药化、生化工程等实验课程,解决了专业实验课程内容重复、衔接不当等问题.设计性实验是对综合性实验的进一步提升,强调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10].为进一步提高实验综合性,实施了模块化实验教学.结合生物工程产业发展趋势,整合多门实验课,将实验分为三大模块:以产品的提取、分离为主的生化工程模块,以微生物发酵为主的发酵工艺模块及以DNA重组及表达为主的基因工程模块.减少了实验门数,强化知识的衔接和融合,全面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2.1.2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性实验教学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体系[11].其教学模式包括时间开放和空间开放(实验室场所,资源开放),也包含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实行分层次开放性实验教学,将实验内容分为基础型、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2.2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是为实际生产服务,其特点是实践应用性强.实验室教学具有其局限性,它与实际生产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培养工程实践人才,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构建了面向生产实际的,集技能实训、工艺设计、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任务驱动式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为解决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问题,与多家企业、工厂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多个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是使学生接触生产实际的有效途径,克服了传统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12].学生通过深入生产一线,熟练大型设备操作,掌握基本生产流程,增强了工程意识,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进一步实行校企联合,通过结合企业最新研究及发展方向,确定专业技术课程和技能实训模块,使教学更具实践性,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究开发课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建设.
2.3实行双师型教学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激励教师到企业学习,建立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行机制,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工程素质.
3将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带动了生物工程行业的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教不研则枯,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及时地将新技术、新知识注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3.1引入科研课题
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实验课或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教师给定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由学生根据实际条件,查阅文献并制定实验方案,由指导教师核定后实施.
3.2建立创新实验室,设立专项科研基金
建立本科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的研究设想提供理想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3].通过设置大学生创新项目基金,为创新实验提供经费支持.该项目由学生自主申请、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对于结题及取得良好成果的采取记学分、奖励等措施,激发学生积极性.这种探索性科学研究,培养了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已有一些成果在高水平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3.3实行大学生导师制
从低年级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及研究方向.通过加入教师的课题,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宝贵的智力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地与高层次的科研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实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及个性发挥.科研训练环节作为高层次实验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与定位不可缺少的途径.由科研一线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
3.4开放科研实验室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产品研发的重要场所,是科研成果和创新思想的重要产地.为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对其实施开放,将科研实验室融入本科教学,构建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开放以来,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素质[14].此外,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控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为此,建立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多元化的、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突出创新和应用能力的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15].
4结语
科研融入教学,产、学、研合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科研实验室向教学实验室转变,强化科研对教学的反哺,是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及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加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了学生适应工业化生产高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及社会生产结构变化的能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及工程能力普遍提高,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张晓娟 陈文强 霍科科 赵辉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生物学院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工程课程特色化研究
生物工程专业专门培养掌握生化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现代生物学、生化反应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具有研究和开发生物化工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能够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科技人才。皖西学院作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于2007年开始正式招收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该专业于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如何围绕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关于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建设的相关要求,结合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生物技术领域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方式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结合自身定位——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和未来发展方向——普通本科教育职业化的要求[1],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理论实践并重,校内校外并举,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的教学和实践,进行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初步构建了包括植物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和天然产物开发技术、现代酿造技术、微生物制药技术、微生态和酶制剂技术等8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生物技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2门专业核心拓展课程组成的生物工程课程教学体系。同时配套建立了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微生物发酵工程实验、蛋白质工程实验、生物质能源工程实验、植物天然产物分离技术实验、现代酿造技术实验、微生物制药技术实验、微生态和酶制剂技术实验等8个模块组成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和仿真实训、创新实践、拓展实训等3种形式组成的生物工程实训实践体系[2]。上述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和生物工程实训实践体系已按计划应用于2010-2014级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实训活动中。
1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特色化设置
皖西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2010-2014级培养方案中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文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植物细胞工程与技术、生物质能源工程、植物天然产物开发与应用技术、蛋白质工程、现代酿造技术、微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以及其它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类企业的管理、生产、质检、销售岗位就业的应用型人才。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分为4门工程、4门技术和2门拓展,共10个特色方向,即植物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质能源工程、天然产物开发技术、现代酿造技术、微生物制药技术、微生态和酶制剂技术、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生物技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工程类课程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技术类课程强调企业实践技术的应用,拓展类课程围绕个人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上述8门核心课程和2门核心拓展课程,从全国范围内遴选教材或编写特色明显的校本教材。
1.1植物细胞工程内容特色
植物细胞工程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植物遗传性状、培育植物新品种、生产植物产品的综合技术体系,涵盖着植物组织培养、植物育种技术、植物基因工程等研究内容,在农业、林业、园艺、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植物细胞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加强六安大别山区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开设此课程。选用教材为皖西学院校本自编教材《植物细胞工程》(主编:张传海、邓辉),具体章节如下:(1)绪论;(2)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技术基础;(3)植物离体培养的形态建成;(4)植物离体快速繁殖与脱毒培养;(5)花药和花粉培养;(6)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应用;(7)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8)植物的遗传转化技术;(9)农杆菌Ti质粒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10)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教学效果分析:课程紧密围绕本土特色资源和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石斛开发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成果开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很好地将植物细胞工程的核心知识核技术传授给学生,增强了学生进行现代农业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1.2微生物发酵工程内容特色
微生物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它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发酵过程的本质,其生命力在于在促进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行技术改造、更新、创新,使其向高度自动化控制和高效合成代谢的发酵生产转移,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微生物发酵工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微生物学和工程技术相交叉的学科,为加强本专业毕业生的在微生物发酵领域的科研、创新和管理能力,特开设此课程。选用教材为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微生物工程》(第二版,主编:曹军卫、马辉文等)。具体教授章节如下:第一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1)微生物工程概论;(2)生产菌种的来源;(3)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代谢工程;(4)优良菌种选育;(5)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6)培养基;(7)种子扩大培养;(8)微生物反应动力;(9)发酵工艺控制;(10)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和自动控制;第二部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1)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概论;(2)发酵液的预处理和过滤;(3)沉淀法;(4)溶剂萃取法;(5)双水相萃取法;(6)吸附法;(7)离子交换法;(8)结晶法;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1)培养基灭菌及灭菌设备;(2)发酵设备;(3)空气除菌设备;(4)生产纯化设备。教学效果分析:课程紧密围绕微生物工程原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讲授,理科的有关知识与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到比较专业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又掌握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计算和设计工艺流程的原理与方法。
1.3蛋白质工程内容特色
蛋白质工程是新兴的生物技术领域,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为使学生掌握蛋白质工和酶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从事蛋白质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了解蛋白质工程领域的研究方向与最新科技成果,最终为从事蛋白质和酶科学以及相关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打下理论基础,特开设此课程。选用教材为皖西学院校本自编教材《蛋白质工程》(詹少华主编),具体教授章节如下:(1)蛋白质结构基础;(2)蛋白质分子设计;(3)蛋白质的修饰和表达;(4)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5)蛋白质结构解析;(6)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工程中的应用;(7)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8)现代生物学技术在蛋白质工程中的应用;(9)基因工程基础。教学效果分析:本课程重点讲授蛋白质工程的最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蛋白质分子改造的结构基础、蛋白质分子设计、蛋白质的修饰和表达以及突变蛋白质的性质分析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蛋白质工程与酶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主要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和困难有所了解,为从事有关研究打好基础。
1.4生物质能源工程内容特色
生物质能源工程是研究未来能源开发利用的工程之一。生物质能源工程主要包括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定义及类型、生物质的直接燃烧技术、沼气发酵工艺及户用沼气技术、大中型沼气工程、能源生态模式与生物质能项目技术经济评价等内容,为使学生了解世界上生物质能的研究发展前沿,系统地掌握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原理、工艺、设备及其应用,特开设本课程。选用教材为皖西学院校本自编教材《生物质能源工程》(孙传伯主编),具体教授章节如下:(1)可再生能源与生物质能源;(2)沼气工程技术与实例分析;(3)燃料乙醇工程与应用实例分析;(4)生物柴油工程技术与应用分析;(5)生物质燃烧、气化、液化及致密成型技术与工程应用;(6)生物质制氢技术;(7)能源生态模式与生物质能项目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教学效果分析:课程教学结合应用实例,紧紧围绕生物质能源工程原理及相关技术参数设置分析,使学生把理论和工程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对生物质能源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独立分析生物质能源工程的相关技术参数。
1.5天然产物开发技术内容特色
天然产物是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来源,天然产物开发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部分。为使学生了解以天然产物为主的新药研究,掌握从天然资源(包括中药、植物或草药)中寻找和提取有药理活性效成分的技术和方法,并具备开发天然药物的基础知识,特开设本课程。选用教材为《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第一版,徐怀德主编),具体教授章节如下:(1)绪论;(2)天然产物提取方法和技术;(3)新型分离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4)糖类提取工艺;(5)氨基酸和蛋白质提取工艺;(6)精油提取工艺;(7)生物碱提取工艺;(8)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9)皂苷提取工艺;(10)油脂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教学效果分析:课程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系统地阐述了植物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以及植物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工艺特性,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植物天然产物提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植物天然产物提取开发及检测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1.6现代酿造技术内容特色
现代酿造技术是将生产原料通过微生物细胞或酶转化成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的技术,特别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发酵技术、酒类发酵与酿造技术、调味品发酵技术、乳制品发酵技术,特开设此课程。选用教材为《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第二版,何国庆主编),具体教授章节如下:(1)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2)酒精发酵与酿酒;(3)氨基酸与核酸发酵;(4)有机酸发酵;(5)发酵豆制品;(6)微生物性功能食品与食品添加剂;(7)食品工业废弃物的生物学处理。教学效果分析:课程紧密结合生产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食品发酵技术,包括食品发酵与酿造认知、菌种(曲)制备、培养基制备、灭菌、发酵过程控制等食品发酵的共性内容;酒类发酵与酿造技术,包括啤酒、白酒、葡萄酒、黄酒等酒类发酵技术内容;调味品发酵技术,包括味精、酱油、食醋及其他调味品发酵技术内容;乳制品发酵技术,包括酸奶发酵技术、干酪制备技术等内容开展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各类酿造食品的生产技术流程和细节,为学生从事该领域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1.7微生物制药技术内容特色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医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该课程主要包括生物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抗生素药物、生化药品和生物制品。为使学生了解生物药物的来源及其原料药物生产的重要途径和工艺过程,掌握生物药物的一般提取、分离纯化原理与方法,了解各类生物药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和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原理与过程,特开设本课程。选用教材为《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第一版,齐香君主编),具体教授章节如下:第一部分:绪论和生物药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第二部分:抗生素药物,包括抗生素的概论、发酵工艺控制以及常见种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作用机理,代表种类、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第三部分为生化药品:包括氨基酸药物、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核酸与核苷类药物、酶类药物、糖类药物等来源、结构、性质、用途、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第四部分生物制品:介绍其来源、制备工艺、质量检定等。教学效果分析:课程紧密围绕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原理与过程,结合案例剖析了各类生物药物的生产的重要途径和工艺过程,使学生具备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物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且具有开发微生物药物的初步能力。
1.8微生态和酶制剂技术内容特色
微生态和酶制剂技术是酶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微生态和酶制剂的应用、微生态制剂的类型和作用机理、酶的发酵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和细胞固定化以及酶的分子工程,特开设此课程。选用教材为《酶制剂技术》(第一版,罗立新主编),具体教授章节如下:(1)绪论;(2)酶的发酵生产;(3)酶的分离与纯化;(4)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5)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6)新型酶剂的开发和应用;(7)酶的分子工程。教学效果:课程紧密围绕微生态和酶制剂在饲料工业、食品工业、酿酒工业、医药工业、日用化妆品工业中的应用,使学生全面掌握微生态和酶制剂的生产技术、检测技术和应用,并了解微生态和酶制剂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
1.9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内容特色
国家对生物技术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愈来愈大,给予的项目资助愈来愈多,但企业对这些政策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远远不够,对项目书的撰写及项目申报也不熟悉,缺少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设置本课程就是为企业进行这方面素质的人才培养。选用教材为皖西学院校本自编教材《生物工程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陈存武主编),具体开设内容如下:(1)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国家科技计划体系;(3)“十二五”国家生物技术发展规划;(4)“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5)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6)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7)安徽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8)安徽省“十二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9)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教学效果分析:课程紧密围绕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政策,各部委、各部门的项目申报流程及项目书的要求进行讲授,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各项产业政策及项目申报流程,并学会撰写各项目书,具备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企业管理、项目申报与管理的能力素质。
1.10生物技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内容特色
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现代企业管理的概念,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各种原理与方法对生物技术企业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初步解决一般企业管理问题,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素质,是市场发展对本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的需求,为此特开设本课程。选用教材为皖西学院校本自编教材《生物技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王寅嵩主编),具体开设内容如下:(1)现代企业概述;(2)企业组织管理;(3)企业生产管理;(4)市场营销观念;(5)营销调研与预测;(6)成功营销案例。教学效果:课程紧密围绕企业的组成和性质,以及企业管理思维的形成进行讲授,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组织实施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市场,应对市场变化,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引导市场的能力。
2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模块化设置
为配合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建设,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相应的划分为8个模块[3],即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模块、微生物发酵工程实验模块、蛋白质工程实验模块、生物质炼制工程实验模块、植物天然产物开发技术实验模块、现代酿造技术模块、微生物制药技术模块、微生态和酶制剂技术模块。根据上述8个模块,遴选相应实验项目,编写特色明显的实验指导教材[4]。每个实验模块均安排了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能根据教师指导或根据讲义指导独立完成经典实验案例,综合设计实验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以期最终达到独立设计并开展研究性实验的能力[5]。技术类实验模块还开设企业现场演示实验,以更好的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
3生物工程专业实训实践不同形式设置
生物工程专业实训实践设置分为仿真实训、创新实践和拓展实训3种形式。根据上述3种形式,我院筹建了“安徽省高校生物系统仿真实验中心”,同时结合我院建设的“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植物生物技术实训中心”、“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木本油料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安市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研究中心”、“皖西学院生物质炼制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在省内外48家知名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活动[6]。
3.1仿真实训内容特色
仿真实训旨在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从植物细胞技术、发酵工程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技术等几个方面模拟真实实验教学中成本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实验教学资源,从而给生物工程类专业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通过该平台可进行生物工程各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操作。实训效果分析:(1)以视频+动画+仿真+指导的教学,全面解析了专业实验的各个层面,打破常规实验教学单一性,使片面的知识系统化;(2)由真实实验转为虚拟仿真实验,可反复操作,节约成本、人力和物力,无药品、样品、标本示范的限制,无实验安全限制;(3)信息量大大增加,将虚拟仿真与网络技术相结合,资源开放共享,访问无时空限制;(4)内建题库系统,提供在线自测,为学生的自我巩固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3.2创新实践内容特色
工程技术实训与创新实践是皖西学院生物工程重点专业集中在企业实训的一个主要形式,涵盖8个工程技术方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4个方向进行轮训[7-8]。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进入正式工作前,通过在相关企业的实际操作训练,了解相应工程技术的市场发展前景,熟悉企业的运行与生产操作、了解相关的工程技术原理、生产技术管理以及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创新实践效果分析:通过本轮实训,使学生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原理、规范管理以及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运行要求,培养动手操作、创新实践能力与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3.3拓展实训内容特色
拓展实训针对生物技术产业政策与项目申报和生物技术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而展开的实训内容。前者实训要求学生掌握生物技术的各项产业政策及项目申报流程,学会撰写各项目书,包括基础性科技项目书、应用性科技项目书;后者实训要求要求学生模拟实际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环节,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包括(1)新企业的创建;(2)新产品设计;(3)产品生产工艺设计;(4)市场调研;(5)市场分析和预测;拓展实训效果:通过本轮实训,使学生更加了解入驻企业情况、适应企业的环境,并把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最大化的转换成与专业相对应的企业的实际生产力和发展力。生物工程专业三大体系——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生物工程实训实践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校专业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并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培养模式既让人才培养适应了市场和企业需求,同时也提供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或继续科研深造的选择可能性。虽然该体系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众多局限性,但是这种特色化培养的模式是值得广泛推广的,它既有别于其他学术型教育模式的科研专业性,有不同于极端推进高校专业建设的全面企业化、市场化。在该模式下,高校教学的实用性有方向性的增强,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有选择性的简并,是符合大多数普通高校教学的办学宗旨。而特色化的有效途径则是开展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和交流互动,使人才培养更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同时给予人才自身的发展以明确的定位,减少学生自身对未来的迷茫,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的对口就业状况,使人才得到更精准的培养和更充分的利用。
作者:邓辉 陈存武 韩邦兴 陈乃富 单位: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第四篇:生物工程专业认证导向实践教学研究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是人类解决当前三大危机(人口、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部在1998年增设了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国内设立该专业的高校近200所,2012年,生物工程专业又被教育部增列为一级学科。生物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具有很强的与生物工程相关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1]。《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Accord),是有关工程学士学位的专业鉴定(Professionalaccreditation)国际协议,是目前国际公认最具权威性和休体系完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的协议,我国自2006年起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主要参照《华盛顿协议》,对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根据江苏省和常州市生物技术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以专业认证为契机,依托江苏省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构建具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实验教学方案[1-2]。
1国内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现状
目前国内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轻工或重工轻理现象。理科院校生物类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大,工程类如化工原理、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工程设备及工厂设计等课程所占课时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工科基础师资力量及工科设施建设薄弱。而工科院校恰恰相反,偏重于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等,不重视生物学基础,致使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上存在上下游技术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环节脱节,影响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依托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石油化工、制药工程等优势专业,2001年设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物化工方向),2002年正式设立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2002级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参照工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重工轻理、上下游脱节、实践环节较少等问题。参照2002年9月和2005年5月教育部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华农会议和苏州会议有关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学分制教学方案改革,2003年初、2005年、2008年、2012年对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关的修订和完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逐步完善,构建了具我校“大工程观”特色的生物工程培养和实践教学方案。
2我校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构建具我校“大工程观”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教育部生物工程专业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04年和2012年分别提出了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本指导性计划[3],目前我校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模式,该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可大大促进和提高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创新和实际动手能力。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通识类教育平台课程占38%,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占31.2%,专业平台课程占9.2%,实验环节占21.6%。大一安排基础课综合培养,大二以专项课题形式参与实验和课题组,三、四年级进入模块课程培养,加强对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尽量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群,加强生物工程职业准则与工程化专业认证的联系,大力提高我校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全方位发展。我国的生物工程工业化发展进程较缓慢,目前社会急需要培养高水平的生物工程人才,从而有效解决行业内技术创新和新产品上市慢等问题。我校在“大工程观”和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全方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促使学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自身的研究方向,有效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率。在本科生教育中设立“导师制”人才培养手段,以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专项课题”的方式进入实验室,大二到大四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导师的研究课题,直接参与导师的相关科研项目,了解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对工程素质的培养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仅9届,由于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是在化学工程与艺等江苏省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从第一届开始就充分认识到学生大工程观的形成和培养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中始终把工程意思和工程思维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首先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预习中融入大工程观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授课教师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详细介绍该专业的学科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工程化应用实例、就业前景等,让每个新入学的学生对生物工程学科的背景和前景有个较为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在实验讲解和操作过程中融入大工程观理念,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在进行生物工程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和理论学习的情况,随机抽取学生,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从实验条件优化到实验数据的处理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增加学生理解能力,并且引入综合性实验和训练(如发酵工程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和生物反应工程实验相结合),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如如何从发酵液提纯和纯化蛋白质或多糖?离子交换和层析等单元操作的要领,每个单元各有什么优缺点等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发酵产酶及酶的基本性质测定实验中,详细阐述了工程应用中如何尽量避免酶的失活、如何最大程度提高并保持酶活、发酵罐的工作原理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掌握工程科学的重要意义。实验从开始至实验结束,全由同学自己动手操作,并及时观察实验现象,将结果汇总。实验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工程实际问题,并让学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整个实验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及时提出实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实验兴趣特别浓厚且实验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后给学生更多的实验空间和实验内容[4-5]。
4结语
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的调整和实践教学的改革,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在我校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校多届理工科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和在以后的社会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都比较好,用人单位反馈我们理工科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很强,充分验证了有机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抓住专业认证和江苏省化学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建设契机,对提高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较全面的探索与改革,有效的提高生物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大力培养学生大工程观,为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的具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6]。
作者:蔡志强 卿青 朱劼 何玉财 王利群 朱孝霖 单位: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第五篇:生物工程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体系完善思考
近年来,国内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学生就业压力大,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造成就业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1)当今生物产业规模不大,人才需求量偏小;(2)国内办学规模和招生量膨胀过快;(3)各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不一,专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特色结合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1]。因此,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的建设需要贯彻改革创新为先、质量效益第一的思想。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并以此为载体强调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将专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特色紧密结合,形成办学特色,下面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为例交流一些体会。
一、特色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
地方高校是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特征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具有水乳交融的天然联系。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着力通过应用性特色学科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与区域、企事业单位合作对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务型人才;围绕区域重大需求和科研任务牵引,通过协同创新,发挥不同创新主体科研优势,多单位、跨学科联合指导,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2]。近年来,我校生物工程特色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江西理工大学“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矿冶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矿冶领域与生物工程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钨和稀土矿山生物修复、矿山环境微生物学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极端矿山环境抗性生物的筛选、生物极端生境耐受和修复的生理机制、矿山环境生物修复的工程化技术体系研究,微生物冶金、极端嗜酸菌基因组学、生物肥料研发、脐橙皮资源综合利用等。利用特色学科发展的导向,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优良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
二、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一)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思路
在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我校以此为导向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使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得到全面训练;通过完成单元操作课程体系,使学生能进行各类生物产品工厂的工艺设计和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通过完成特色创新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统筹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教育质量与人才评价体系,使学生对综合素质项目及其指标有最基本认识并进行自我衡量。通过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单元操作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色创新课程体系以及教育质量与人才评价体系的整合、连贯,使得生物工程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具备模块化和特色化特点,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先进性等优点。
(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我们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和《江西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通过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重实践、具有初步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从以下几个体系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
1.拓宽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对原有课程体系拓宽至包括酶和植物细胞在内的生物体系,增加普通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
2.设置单元操作课程体系
原教学体系中专业必修课调整为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和基因工程三个单元操作课程体系。以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为主线,阐述生物生产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学生通过这几个课程体系的学习,能进行各类生物产品工厂的工艺设计和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为从事生物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打好应有的理论基础。
3.开设特色创新课程体系
生物工程特色创新课程体系涵盖专业必修特色课程:发酵工程与工艺学、生物分离工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恢复生态学、资源微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等,以及专业选修特色课程:生物能源、环境工程概论、生物冶金、矿山生物修复、食品精深加工等。
4.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结构和加强实践能力提供教学支撑。增设生物工程认识实习、生物技能大实验、科技素养实训等课程体系,以生物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选择一个特色课题独立研究,教师或来自企业的专家给予指导,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5.构建教育质量与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校内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与校外实习单位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体系;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主要评价内容;注重教育产出评价、学生学习产出评价、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以及专业办学宗旨实现程度的评价,注重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要素的评价。
(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效果
生物工程专业为我校新开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目前有8位专业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名,硕士学位的教师2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改革从2009级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教育开始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1.近几年,随着特色学科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我校生物工程学科获批了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l项国家惠民计划项目在内的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超过400万元,形成了具有地方矿冶+生物工程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奠定了基础。学科分别与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北清生态环保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校生物工程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覆盖率超过三分之二以上,在科研及课外学术活动取得较好的成绩。生物工程本科生的作品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多项奖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实习教育是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现场的生产状况,认识并参与实际生产过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本专业与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赣州中橙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科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赣州华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赣州章贡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生产实习、社会调查、课外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主要集中在生物资源开发领域,如双汇集团、赣州菊隆高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赣州中橙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科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日升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毕业生考研率平均30%左右,录取的高校90%以上为重点大学和中科院单位,如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考研的毕业生在研究生复试面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的优势,均取得了较好的复试成绩,显现了本专业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改革的生命力。
作者:余水静 邓扬悟 宋秋华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