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发散性思维分析

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并且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文章从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希望能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参考。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初中生物;教学现状;方法

引言

初中生物学科对学生了解自然、生命奥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生物知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这一话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发散性思维的简述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主要指的是能够对思维定式进行有效的突破,虽然从同一中心点出发,却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使思维的拓展性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进而使创造力也得到明显的提升[1]。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学生需要对大量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使其思路更清晰、更广阔,并且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在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仍有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即教师讲解课堂内容时,学生被动听讲。这样会使学生感到生物知识枯燥乏味,无法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也不多,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掌握,从而不利于实现知识有效传递的目的。

(二)对发散性思维的重视程度不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重视,所以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中,一味地进行知识的讲解,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这就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能依靠教师提供的方式,逐渐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2]。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式

(一)巧妙设计疑问,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在讲解生物知识时,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由单一性向多层次、多方位转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激发。例如,在讲解“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吃东西时的感受,然后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吃馒头的时候,会感觉越嚼越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淀粉转变有关?食物消化需要什么条件,食物在哪里进行消化,最终会流向哪里?”由于问题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从而使其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他们能够逐渐脱离对教师的依赖,形成独立思考和不断探索的习惯。

(二)改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和性格得到统一发展,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改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个性等,使学生能主动亲近教师,进而为课堂知识的有效传递提供保障。其次,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改变,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来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3]。例如,在讲解“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内容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知识问答竞赛,由于各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多样化,因此,这项活动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联系生活,丰富学生的思维载体初中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较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生活的角度来切入教学,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思考:夏季人们喜欢在树荫下乘凉,为什么在树荫下乘凉比在屋檐下乘凉更凉爽呢?之后,教师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讲解,学生就能明白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了水蒸气,水蒸气能够吸收周围的热量,因此树荫下乘凉更加凉爽。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的理解更深刻,而且学生能够将生活现象和生物知识进行联系,有效培养了其发散性思维。

(四)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初中生物教材不同章节的知识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使学生有效掌握生物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联系性和独立性[4]。因此,教师要对中心课题进行有效设计,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阔度。例如,在讲解“水中的动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以青蛙为例,让学生思考其他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与青蛙有何异同,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青蛙的益处进行展示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青蛙的数量降低,会导致害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产生直观的印象,而且会积极思考,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构建知识结构和体系,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五)加强对生物实验的重视程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通过观看实验,学生不仅会对知识产生直观的感受,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培养发散性思维。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对观察对象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以使学生更顺利地完成实验[5]。另外,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让他们结合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他们发散性思维的提高提供保障。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即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分裂和分化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预判,进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和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进而促进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慧.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成功(教育版),2010,08(10):128.

[2]周敏.加强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探微[J].新课程•中学,2018,32(11):194.

[3]顾华.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初探[J].文理导航(中旬),2018,17(11):67,69.

[4]郭武梅.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8,11(36):193-194.

[5]顾惠珍.发散性思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8,05(08):50-51.

作者:林丹丹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仁桥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