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物实验教学作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实验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生物作为一门贴近生活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实验;生物教学;作用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并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生物实验在教学中包含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等特点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兴趣和学习愿望,转化为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自如。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大多数中学生物学实验都体现了这个过程。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把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中学生来说,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指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已有经验的能力,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探索性实验是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探索和设计能力培养。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如七年级生物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我校七年级一班学生根据此实验课题用不同方法设计了同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进行了创新,把玻璃板换成了透明薄膜,这一创新不仅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而且使实验材料廉价易得。
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实验课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主要阵地。在每堂课上,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求,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出严格要求。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指导和检查学生是否按顺序按常规认真操作、是否按实验的要求做深入细致的观察、是否按事实下结论,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操作中的差错。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认真实验。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对待工作的责任感等。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养成全面照料仪器、细心爱护仪器、妥善收拾仪器及处理废弃材料等科学习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并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优良品德。
六、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具体认识生物与环境、构造和生理、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辩证统一关系,也能逐步建立生物界的进化发展等观念。例如,做青蛙发育实验时,学生看到蛙卵发育成蝌蚪直至变成青蛙的全过程。早期发育的蝌蚪生有外鳃、侧线和尾,像鱼一样适合水中生活。以后又看到蝌蚪长出后肢,再生出前肢,鳃和尾逐渐萎缩,变成了青蛙。青蛙的形态构造适应水中和陆上生活。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早期蝌蚪的形态、构造和生活之所以跟鱼很相似,是因为许多动物的胚胎或幼体的形态代表这些动物祖先的形态。也就是说,个体发育反映了系统发育,由此推断,两栖类动物是由古代鱼类动物逐渐向陆上发展而成的。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有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综上所述,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认知材料和学习情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方法和思想的获得,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对生活和工作习惯的培养,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文华 单位:都昌县任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