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患关系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患关系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患关系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1调查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11所医学院校,以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9所综合性大学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调查对象主要为本科就业毕业生(毕业三个月)、研究生就业毕业生(毕业三个月)。随机抽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中医学、眼视光学、临床检验、妇产科、儿科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11个专业的学生。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包括:(1)基本情况,如学校、专业、性别。(2)从业初衷,包括从医出发点以及职业目标。(3)就业意愿,包括就业去向、医院级别、薪酬期望、就业区域意向等内容。(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影响,包括职业选择的信心等。(5)医患关系影响,包括对就业观的冲击、对理想信念、职业追求、从业方向等方面的影响。此次以2015-2018年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为基础,调查问卷等比共发放1500份,回收问卷1447份,其中有效问卷1440份,有效率为99.5%;男生876人,占60.8%,女生564人,占39.2%。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学生在自主择业时,特别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下就业意愿、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

2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分析

2.1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

抽样调查显示,有41.61%的医学生高考选择读医是出于个人理想,而父母亲属决定、老师的推荐、同学的影响则占到了50.97%,7.42%的医学生没想过报考医学院校,因调剂等因素进入医学院校。这说明在入学时医学生的职业理想相对明确,只有极少部分的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不够清晰。

2.2就业观念和职业优势

调查结果显示,85.14%的医学生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医生,8.5%的医学毕业生将选择流向企业和报考公务员,但大部分仍从事所在领域的医疗工作;而成为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的仅有5.07%,其他的职业目标更在少数。可以看出,医学生受固有观念的影响,专业性质决定职业稳定性比较强。主要因为医学专业学习时间长、投入精力大,专业学习相比其他专业显得又苦又累,并且可以终身执业且基本不会失业,加上该职业在社会上受到尊重的程度,所以成为一名医生基本是必然选择。

2.3工作待遇与保障

从调研数据看,学生在就业去向中最关注的3个因素依次是薪水及福利待遇、个人的发展、工作环境。近年,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行,中国全科医生的大量空缺,基层医院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存在非常大的空间。大量的岗位需要毕业生应聘,但医学毕业生却对此类岗位的认同度不高。调查显示,88.73%的毕业生选择去往一、二线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9.86%的学生选择去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因医患关系紧张、基层全科医生紧缺等因素考虑去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2015年占63.5%,2016年占73.2%,2017年占74.3%,2018年占75.0%。可见,医学毕业生就业仍然以大城市的大医院为主,去向基层医院就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各级医院待遇和基础保障的差距在缩小也是基本原因。

2.4医患关系因素

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医患关系现状,可以发现国内外医疗保障制度的差异,医疗监督、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同,医疗行业的定位不明确和医生待遇低,双方沟通不够,缺少信任等都使得医患关系状况差别很大。本次问卷就“医患关系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认为医患关系对职业选择不影响的医学生仅占25.94%,剩余的74.06%认为医患关系对职业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就业去向选择的分析,再深入以温州医科大学近5年临床医学专业就业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例,可以进一步了解医学生在自主择业时考虑医患关系等因素形成的就业动态和就业趋势的变化。

2.4.1就业意愿

近4年的调查显示,在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大背景下,医学毕业生希望在一类医院(省级三甲以上单位)就业工作占36.45%,考虑二类医院(市级中心医院及省级其他医院)的升至33.55%,意愿选择三类医院(县级中心医院及市级其他医院)、四类(县医院的其他医院)和五类医院(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就业的,分别为22.26%,2.26%和5.48%。

2.4.2实际就业动态

了解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后,我们又对同期的实际就业动态进行了调查分析,数据显示近4年的实际就业情况中,选择从医的毕业生最终去向一类医院(省级三甲以上单位)的占32.06%,二类医院(市级中心医院及省级其他医院)的达到39.16%,三类医院(县级中心医院及市级其他医院)的占16.45%,而四类医院(县医院的其他医院)和五类医院(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占4.13%和8.2%。

2.4.3就业趋势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实际去往一二三类医院同比呈明显下降趋势,选择四类医院的医学生比例略有上升,选择五类医院的医学生比例较四类医院的比例上升趋势更明显。从以上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医院的选择方面,选择一类和二类医院的医学生仍然占主体比重,说明大部分医学毕业生在能力范围内仍然向往在大医院工作,其原因主要与先前所述的待遇、晋升、工作环境、继续教育等因素有关。但是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对比前后数据可知,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开始考虑四类医院和五类医院,以五类医院上升显著。特别是女性医学毕业生这方面的就业趋势更明显。就这一现象,我们单独向选择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学生增设开放性问题,即选择五类医院的理由。整理后发现主要有如下理由。首先,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较市级及其他省级工作轻松,工作压力小,且收入不低,相对稳定。第二,社区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医院规模小,门诊量相对少,发展缓慢,但医患关系相对不紧张,医生较受人尊敬。第三,作为女生可以有更多时间兼顾家庭。结合2016年1月1日国家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女性医学毕业生更多考虑兼顾工作与家庭的最佳方式而做出选择。但因抽样调查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考虑医学毕业生的地域分布、就读医学院校层次的不同等因素,其就业情况必然存在抽样调查以外的差异。

3对策与建议

调研基层全科医生的现状,因工作环境、待遇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原因,基层医疗人才流失严重,违约率较高、工作满意度低。以医患关系为主要因素的影响,医学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选择当不当医生,在城市一、二类医院当医生还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当医生,按照近年的数据调查显示,其趋势在发生变化,主动到基层去的医学毕业生数在一定比例的增多。这一定程度正是顺应了健康中国的提出和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让“双下沉”中的人才下沉得以助推。医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市场调节的正常表现,也是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表现。如“国标省统县管乡用”培养全科医学人才逐步得以推行,也是优化医疗体制结构的有效举措。

3.1加强就业观引导

一直以来,基层就业不是大部分医学毕业生的理想选择。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医学生就业观念的认知偏差,认为基层医院收入低,发展空间小。医学高等教育应加强对医学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现行国家卫生的政策和大环境,对就业市场有合理的判断,对自身有合理的定位。本次调查显示,医学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但目前这种趋势发展的体量仍然太小。通过医学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职业论坛讲坛、思政教育、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加强医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和转变。通过毕业心理测试和职业心理测试,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专长、能力、工作经验、个人品质及渴望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制订合理的求职计划,以此帮助毕业生树立起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及时就业。此外,很多医学生总是把自己局限于医生这一行业。其实医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拓宽视野,让选择空间更大。这需要在读期间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参与各类项目、活动,积极培养自身的能力,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应该允许百分之十左右的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不当医生,而是做医疗相关工作。

3.2政策引导、提升福利

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以及医患矛盾的影响,一部分医学毕业生表现出到地方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工作的意愿,但希望在城市工作的医学生仍是主流大军,上述问卷提及的88.73%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仍值得重视。目前城市医疗人才已经呈饱和状态,而农村的卫生人力却日益短缺。鼓励医学生下乡就业,不该光靠就业引导,还应该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优惠吸引医学生。国家和政府应当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人力、物力、特别是财力的投入,改善医疗环境,升级医疗设备,给医学生更好的选择,出台全科医生的编制、待遇、继续教育、晋升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真正使医学生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大力培养合格全科医生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针对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短缺成为我国医改瓶颈的问题,我国建立了全科医生制度,对现有的激励机制、执业机制以及教育培训进行改革,重构了医疗体系,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当前医疗结构的语境下,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全科医生专业化程度不高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国标省统,县管乡用”的多维联动机制,建立规范化和长效化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提升全科医生的专业知能,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3.3增进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大环境的和谐

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回报和付出不匹配的今天,我们需要给医学生们创造一个社会地位得到尊重、劳动付出得到认可、医疗行为能被理解的职业环境。目前,国内关于医患关系成因、表现形式和对策的研究己涉及社会学、医疗技术、医疗信息、医疗法律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舆论监督等多个方面。从医技、医价、医药、医风和医疗制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认识、研究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我们在文献整理时可以看到,如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刘继同的《从“医患关系”到“医人关系”:中国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型》(出自《中国社会科学报》),医患矛盾的成因关键,从病人角度分析主要是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看病忧;从医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患者多,沟通难、不配合,有成见。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应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1)医疗保险与保障。总的来说,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医疗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各类医院看病主要靠自费,政府补贴并不高,一些较严重的病经常会造成家属“人财两空”,这对一些经济条件普通或者较差的家庭而言难以接受,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和政府的当务之急仍是加快推进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以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2)增进医患沟通。我们了解到很多患者家属与医生在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属总是认为既然来到医院看病,付钱给你,治好病也应当是理所当然的。另外,许多医生觉得家属在这方面完全不懂,不愿意多费口舌跟家属解释病人的详细病情。这种现象在农村、地方医院更为普遍。因此,医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医生应该充分让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病人现在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会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好让治疗前后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3)进一步加强法律、规范的实施。“医闹”的现象并不算少见,甚至有些故意借机讹钱的不在少数。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政府应当制定专门的诉讼途径,以及一些强制性的法律,以保护医生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4)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提升医生修养。在医患问题上,增强医生行医时恻隐之心,提升医德和人文关怀。在美国,普通外科住院医师毕业后,通常可以先选择到较好的单位工作,到一些有知名度的学校或医院工作2年左右以积累较好的工作经验。但也可以在不另外培训的情况下先私人开业。然后,可以接受专科训练。2016年年初,卫计委出台一系列规培政策,也是希望在医疗专业水平等各方面能同国外看齐。通过调研分析可以看出,从国家政策方针到医学生的就业现状和趋势,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比例呈逐年微上升趋势。如何优化医疗卫生大环境,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成为我们国家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将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优化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迎红.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53-54.

[2]郭永松.国内外医患关系现状的比较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11):1-3.

[3]黄永权.浅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0-23.

[4]苏强,瞿佳,吕帆,等.全科医生的“国标省统,县管乡用”培养模式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4,17(19):2243-2247.

作者:叶少芳 石宇博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