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物医学电子显微技术PBL教学法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物医学电子显微技术PBL教学法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物医学电子显微技术PBL教学法研究

摘要:目的:将PBL教学法引入到生物医学电子显微技术教学中来,优化教学模式。方法:以pbl教学模式为实验组,以传统讲授式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PBL教学模式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教学效果。结论:PBL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优势明显,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PBL教学法;生物医学电子显微技术;研究

生物医学电子显微技术是将生物医学与电子显微技术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以电子显微技术为研究手段对生物医学进行研究和应用。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法是一种兴起于医学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目前在西方教育界非常兴盛,被誉为当前国外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多年来专业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1-2]。在我校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室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生物医学电子显微技术教学课程当中,旨在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效果。

1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突破传统的陈旧教学观念,提高创新教育意识,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今后从事医疗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研究对象

2013年选修《医学电子显微技术》课程的研究生和2014年选修《医学电子显微技术》课程的研究生。

3研究方法

2013年选修学生为实验组,2014年选修学生为对照组。学生均来自不同专业随机分组。实验组引入PBL教学模式:①课前数日由教研室全体教师精心选择临床病案,设计相关问题,然后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使学生对每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②自学讨论,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基础教材及相关参考资料,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深层次理解知识。③归纳总结,每堂课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和及时作出课堂小结。教师根据自学情况进行评价,对讨论结果加以概括。对照组则按照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挂图板书为辅,适当上机观察切片,课后书写实验报告。

4研究结果

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1,问卷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肯定了PBL教学法的优势。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p<0.01,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差异。

5讨论

电子显微镜是生物、医学、化学、农林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某些学科进行研究的重要工具,电子显微镜技术已成为上述各领域研究工作者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已不再单纯局限于对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学观察与描述,而是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3]。因此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生物医学电子显微技术”课程意义非常重大。我校从2004年面向研究生开设了此课程,开设初期我们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属于大型高精密仪器,不能让学生逐一操作,因此很多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教学效果。PBL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2013年我室将PBL教学法引入到该课程的部分章节当中,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电子显微镜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展望未来,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已逐步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4]。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PBL教学模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andiPL,ChanJN,ChanCP,etal.Unde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com-parisonofproblem-basedlearningandconventionalteach-ing[J].HongkongMedJ,20006(3):301-306.

[2]吴刚.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的述评[J].陕西教育:高教,2012,(4):3-7.

[3]付洪兰.实用电子显微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一版.

[4]宋利,史海勇.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评价[J].医学教育探索,2009(3):260-262.

作者:尹丽颖 边晓燕 敖鹏 仲丽丽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