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9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当下职高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阻力
高职数学教学同普通中学教学在形式上大体相同,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什么知识,而且每堂课都是以相同的形式教学,按部就班地将书本上显而易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那些知识靠学生自学也是可以理解吸收的。教师将学生原本可以自学学会的知识当作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很容易滋长学生的依赖性,导致他们只接受来自教师教过的知识,教一点学一点,好比驴推磨,抽一鞭走一步,从根本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这种类似于在树下捡果实的学习方式太过于墨守成规,不利于自主学习的意识形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一种主动摘取果实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吃到既新鲜又饱满的“果实”,即自主学习到适合自身理解方式的知识。
二、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职高数学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单一的教学方式,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可以把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问或学生讲为主的形式。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避免机械式地讲解以及自问自答。教师可以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自主地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自己学会抓住章节重点知识,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向教师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想明白的疑难问题。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让学生不再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行换位思考,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一旦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数学的学习中,就会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更加的多样化,从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在职高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单一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只能解决一些固有的问题,而对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并没有太大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参考书籍,以使学生汲取到更多、更全面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深刻。通过对相关参考书籍的阅读,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相关知识,这对学好数学这门课程会有很大帮助。
三、在职高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一旦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会产生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效率变高
许多职高学生数学学不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学习效率过于低下,他们把很多精力都投入在了数学的学习当中,可是却收获甚微。这是因为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导致知识面太窄,学习成效过低。一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就能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解题速度变快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在解题时很容易局限于教师所教导的固有的那几种方法,不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题,如此一来学生每遇到一道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解题方法,有时还徒劳无功。但是当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就会具备一定的自主解题能力,能够在解题时用上自己的方法,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题速度,还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在解题的同时,学生还能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所做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这对今后的解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习能力变强
学生在以教师的“教”为主的学习氛围下,学习能力的提高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容易产生一种所有知识都应该靠教师来教的思维定式,产生一种惰性心理,而忽视了自身原本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当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之后,便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提前学会教师即将传授的知识,并且还能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拓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所有知识都能依靠自身的思维,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能力就能日渐加强。
四、结语
在职高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成长空间,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便会自主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等着教师来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看待学习这一问题上能有很大的改观;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学生会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的知识学习得还不够完善,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要学习的是什么,而不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照单全收。
作者:杜佳 单位:河北省南宫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设计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严密性和系统性,我们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善于设计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总是精心设计问题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他们顺利登上知识的殿堂。例如,在学习“相交与平行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几对对顶角?(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几对对顶角?(3)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又有几对对顶角呢?在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已知3x-y=6,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那么,y=()。(2)方程3x-y=6有几个解?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渴求新知的促动下,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参与
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才会思想活跃、兴趣盎然,才会乐学、爱学。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常常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带着喜悦、愉快的心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并运用恰当的手势、自然的表情,演绎精彩的数学教学艺术。对那些“捣蛋鬼”“调皮”学生也会耐心教导,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整式的除法”“变量与函数”等章节时,我都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三、采用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参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的精神,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讨论的风气,也就是说,既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调与合作学习精神。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靠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群体,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进行民主探索与平等合作,形成一个主动学习、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例如,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章节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组长,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小组成员共同交流、合作,这样每个成员就会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四、采用合理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怎样合理科学地进行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在教学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常常从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态度、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展开评价,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他们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描述”等章节时,我采用了发展性与激励性评价方式,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注重表扬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欢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如一位诗人所说:赞美就像一道阳光,这道阳光运用得当,就会照亮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构建精彩的课堂教学。
五、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研究者、实践者与探索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的阵地。
作者:杨忱仁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一中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培养
一、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并且把合理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这一过程中[1].“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是将基本概念直接抛给学生,其实每个概念背后都有丰富的的知识背景,而这种做法往往丢掉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的时机,要经常性的加强定理发现的过程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定理的规律,例如一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就是根据已有的数学概念得到的,性质定理逆定理一般就是图形判定定理.由于数学概念在整个数学学习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符合一定事实与经验的推测性想象.例如,在讲三角形时,经过画图研究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在三角形的内部,而在学习三角形的高和中线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让学生再动手实践从而证明推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三角板模具、细线等材料,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分析,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二、教会数学合理推理思维的方式
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找准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突破口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楚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观察分析、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2].数学最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就是它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微妙的推理.熟悉的教学应该注重合理推理思维的培养,通常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分析、类比和综合等的方法.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剪下一个三角形,再把剪下来的三角形拼接到一起,得到一个平角,进一步让学生得到了“三角形内角和都为180°”的猜想,同时还学到了辅助线的做法猜想.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和逆向应用公式,提高逆向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漏解和错题的分析,提高识别推理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提高发散推理思维能力.
三、调动学生推理思维能力自主培养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调动推理能力的参与性,教师要巧设问题,尽量使每节课都生动形象,并且有意地创造一些情景或者设计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各种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分享乐趣的同时也学到了东西;还可以通过分散一些数学概念的难点来锻炼学生合理推理思维的持久性,对于很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适当分解,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主培养意识;最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养成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推理思维能力的广阔发展.
四、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培养合理推理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只以书本的内容为素材去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无可否认这的确可以促进学生合理推理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培养局限性很大,是很狭隘的,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的合理推理能力培养的素材是要来源于生活.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需要做出判断和推理,包括很多小游戏也隐含推理的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就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有推理,让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分析和归纳的好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渗透,采取有效地措施,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合理推理思维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应切实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作者:吕慧娟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龙固中学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重视直观教学,建立概念表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首先,语言要生动,从你的言谈举止中,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其次,要善于运用学具,作出线条优美,表意明确,对照鲜明的图案,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屏幕上感受数学知识。如学习平行线的概念时,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如练习本上的两条横线,双杠的两根直杠,供火车在道上行驶的两根铁轨等。在些基础上,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然后分析其本质特征:都是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可以向两旁无限永不相交。
二、重视推理教学,树立发展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懂得,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而变化又是有条件的,它要符合一定的推理过程,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在解析简单方程时,要使学生知道,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反复地从中寻求已知条件,有的是显性的,一般是隐性的,然后根据推理公式要求,加一些辅助的成分,即借助于某一外物,层层深入,步步导入,这样即可从“柳暗”到“花明”。
三、重视一题多解,提倡殊途同归,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必要时给学生一定的暗示和帮助。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发散思维要给以一定的鼓励和表彰。尤其是在练习题中,要大力提倡一题多解,一解多式,一式多法,即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重视质疑探究,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更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机关报图形任意拼成一个学过的几何图形,再让小组同学讨论原梯形与拼成的四边形、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己总结也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通过外在的动引发其内在的动,其创新思维在想象和探究中得以逐步培养,同时也展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
作者:李书明 单位:松原市宁江区临江小学
第五篇:数学教学的说话能力培养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说”
在数学课上,平时“能说会道”的总是那么一小部分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即使会说、想说,但却不敢说。我们常常埋怨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为什么有的班级,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没有几句话,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而有的班级,老师“夸夸其谈”,而学生“沉默寡言”。我觉得问题在教师,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真正的“朋友”,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学生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才“敢说”。为此,笔者关注了以下几点:一是平等对话;二是信任学生。三是赏识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励。这样,学生在每次尝试中感受“说话”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为鼓励学生“敢说”,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允许补充、修正、重说。这样就消除了学生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说”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想说”
在教学中,哪个班级都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既“敢说”又“会说”,但就是“不想说”。这部分同学往往成绩很好,很自我;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好相反,是既不“敢说”,又不“会说”,还不“想说”。这部分学生往往成绩很差。在课堂上,他们就像是个旁观者。针对这两类学生,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使同一内容,同学之间采取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扩展学习过程,帮助自己的学法在“求异”中“求佳”。
三、扩大学生主体表达空间,使学生“会说”
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最大化的创设表达空间:一是索新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思维过程;二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说解题方法;三是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解疑中创新。使学生“质”的有理“、解”的精彩;四是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说收获。这个过程训练学生高度的语言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快乐地学数学、说数学。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说”出口才“,说”出胆量“,说”出本领,更“说”出智慧!
作者:袁文博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柳影小学
第六篇: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传统的教学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本第二单元《直线、射线和角》的时候,就可以提问学生:“请同学们利用教室中器材作比喻,说说教室里的物品有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同学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回答:“将门边看成一条直线”“将地面看成一条直线”“地面和门边都是直线,形成的角就是直角”“我认为……”……这样从现实中给学生找到最直观的教学例子,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应该只针对某一些学生,而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老师必须通过更好的课程教学安排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根据学生以及授课内容的需要,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正确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学习和思考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数学《测量》的时候,主要学习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等。一些小学生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假如学生对现在学习的知识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了,就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讲解了,而是让他们学习难度更加深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很好地锻炼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学生,给他们仔细地讲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善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规范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模式,让小学生获得更优质、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规范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孙秀 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五渡小学
第七篇:数学教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必要性
与其他阶段的数学相比,高中阶段的数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点繁多,分布得也较广,且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列举出大量的习题.尽管如此,高中数学学习中的解题也不是没有规律可言.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更新和对新时代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对高中生加强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各个知识点的特点,组建出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解题思想.所以说,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学生解题能力,符合新时代对我国高中生教育的需求,有利于高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1.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正确快速解题的前提,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关键.仔细审题,准备理解题意,全面正确理解已知条件和解题要求,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先前条件.审题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问题能否正确解决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只要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对于问题的解决是较容易的.然而对于一些要求运用综合知识的题型或者需要开创性思维来解答的题目,对审题的要求相对来说就高多了.这类题目的最大特点是条件比较复杂且隐含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具备高水平的审题能力,能够准确无误地对题设条件进行理解和分析.可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的重要性.
2.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并能够灵活的运用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前提,是学好数学定理、法则和公式的基础,是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和提高解题技巧的关键.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把数学概念死生生地塞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使其对数学概念能够理解并且掌握,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以便使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在已有的知识层面和思想能力基础上,面对同一信息源,使思维朝着四面八方展开,从多渠道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许多途径都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题目,同种求变的题型,即通过问题的转化和改造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等.使数学材料形式化,即从数学内容中把形式抽象出来,是数学能力组成的一部分.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题设中具体形式或内容的影响,不能把抽象的模式具体化,是造成学生解题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式练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加强对错题的研究,学会归纳总结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由于不能适应数学学习,导致成绩一落千丈,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和自身学习方法,不能及时作出调整等因素造成的.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错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最能直接反映学生在数学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和易错点.通过对错题的分析和总结,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针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点多加练习,这样就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体做法如下:让学生建一个错题本,把试卷或作业中自己做错的题在错题本上重新抄写一遍,并把正确答案也写在一边,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把自己的错误之处勾勒出来,进行分析,总结做错的原因,以后要注意和多加学习.这样的错题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总结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学目标的需求,也是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性,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作者:彩媛 单位:广西梧州岑溪市第三中学
第八篇:数学教学中的观察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假如教师有个正确的“育人观”,就会在数学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师自身也应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的想象力、创造力。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应带着一种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曾经说到:处于压力下的思维是带有强迫性的,这种思维很难产生创造灵感。创造性能力的产生需要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持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将会使“教与学”更加和谐。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有调适学生心理,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
首先,我们要从习惯入手,在观察中我们要做到,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强力的好奇心,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对好奇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事物的形态和特征,找出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观察要有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要有目的地去体检、去观察,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获得认可。反之,如果是漫无目的的体验、观察,将会无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有目的性的观察,也就是最有效的观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最后,学生要养成仔细、认真的观察。学生认真的态度有利于仔细、认真的观察。如果回圈吞枣,匆匆一览,就很难发现事物内部一些细微的东西。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仔细而认真地观察,培养学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细微现象,我们通过以上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费赖登塔尔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己有图形或物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把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己有知识和技能掌握后,如何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己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类似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以及类似解题技能的知识进行分析,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五、倡导学生的求异能力
教学中求异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一题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例如,解答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致的梯形,得出面积公式。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样做麻烦,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的顶点,将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运用己学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在学生求异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主动、迁移、求异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地采用鼓励性评价,表扬后学生会感到如沐春风,之后课堂上会敢讲敢做。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活力、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活力。这样学生积极性就提高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苦学”转换到“乐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总之,在数学的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激励解答一鼓励表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学科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的海洋”。
作者:赵峰 单位:康巴什新区第三小学
第九篇: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培养
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这一学习方式更体现了该课题的优势,新的教学实践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可按爱好选择和研究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己喜欢研究的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索、交流和归纳来进行,由于新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小组合作能登上新知识的台阶,而且可去研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非常高涨,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在统一的指令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看上去学生动手操作了,探索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实际上只是学生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虽然表面上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其实是被动的,没有自主性的,而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这一环节时却别具一格,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自带了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的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数一数,量一量,一个把前三个概括和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辩、认同,十多分钟的研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都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新的知识点在学生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中被突破了,学生们特别兴奋,一个个意犹未尽,数学太有趣了,学生们期待着向全体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引导想象,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方法,不断创新,灵活多变地采用各种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象。如:“王大伯家有大奶牛16头,小奶牛9头,小奶牛比大奶牛少7头。”让学生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由学生编题,最后列示解答。反过来用式题,如:16-9去画线段图,凭想象去编各种应用题,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遇到应用题会画线段图,列示解答。遇到式题会画线段图,会编应用题。较好地突破了难点,丰富了想象,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精选例题,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点拨,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而且教师在诱发学生想象时能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观察、对比,从而达到了引导想象,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注重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有些式题、文字题、应用题,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表面上相同,但实际上完全不同,如果不仔细观察,不认真比较,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分析,通过独立观察,同桌讨论,小组争论一直得出正确结论为止。通过上述过程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熟练掌握条件和问题,弄清数量关系,找到异同处,完全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表面不同实质相同的题目的观察,学生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辨别能力低,对这类题目同样要注重观察与比较。如:1.有6户农户养大猪12头,小猪24头。一共养猪多少头?2.王大妈养小猪24头,大猪12头,一共养猪多少头?第1题中给出了6户这个多余条件,低年级学生往往把三个数连加。通过观察比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市一切能力的核心,而发展思维能力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思维的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规律,在发现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因素,激活思维,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由单一思维到多角度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的进行和发展有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学生不掉队,这样的教学就激活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正是当今小学数学的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在以后的教学我们会倍加努力,力求在新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把这项实验搞得更具特点,更加成功。
作者:李福国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海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