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5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5篇

第一篇:数学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定义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与他人不同的,具有创见性见解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相互融合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思维能力。数学学科的教育由于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高中数学学科一直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堂。高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的辅导只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发挥最大作用的是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只是停留在最表层的认知上,学生很难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也会使学习的时间增长,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产生浓烈的兴趣,回到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数学理论。另外,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要让学生与实际的学习水平相符合,逐渐养成运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这对学生进入高校后,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都有积极的帮助。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加强问题意识,创造问题教学情境

在我们对待问题的认识过程中,一些实际问题和理论知识的问题经常会困扰我们,并因为这些困扰而产生一种困惑的心理。这种困惑往往会让人们产生更加积极的思想,去探究、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这种思维的心里状态,我们在心理学生叫做“问题意识”。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每天在课堂上都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些问题是要有思考价值的。在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要高于感知的教材,将传统教材上的公式、定理、例题、习题等知识点改变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以此点燃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全方面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的抛出新问题,让学生动脑去思考。不能照搬教材上的内容,填鸭式的传输给学生,那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会很高,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这样并不利于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开动学生的脑筋,使学生可以不断地在这种情景环境下去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即巩固了书本上的知识,也做到了开拓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都得了全面的提升。

2.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创造一个成功的教学氛围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源泉。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学生所处的时期,好奇心里很强,对一切都持有怀疑,对待任何事物都喜欢去探索其内涵,表现欲强烈。教师要充分抓住高中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提高兴趣以及巩固兴趣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创新兴趣,将看似枯燥、平淡无奇的数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化,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更进一步的探索意向,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上解放出来,让学生们积极的学习数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3.课堂上要民主,尽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求知欲也是很旺盛的,这些恰恰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要打击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尽力去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融洽、平等、宽松的民主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是随着知识的传递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的氛围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助力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教师不应该将整个课堂做出条条框框的约束,应该让学生在适合的条件下,打破常规,让学生们积极开拓思维,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获得一次成功的时候,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使自己有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还会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开拓、创新。

4.鼓励学生的想象力

有的时候,想象力是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也可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效的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是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对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去联想应该持鼓励的态度。以达到学生活跃思维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从而对传统的一些思维定势进行突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的分析、自主的探究,以达到对知识点的深化理解和掌握,最终实现完成高中数学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想法不能一味的表扬,也不能一味的去批评否定,应该多看看学生是怎么思考的,他们的想法有多少合理性,有的想法经过一些简单的修订是可以实现的,有的想法是无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诸多方法的合理选择,最省时、最省力的解决问题。

作者:黄元军 单位:广西桂平市第一中学数学组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

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学会自我反思问题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锻炼自我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做好反思,提出质疑,解决质疑是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点的必经之路。老师对于学生对自己的质疑应该感到高兴,这说明自己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了能动性的影响,应当以培养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为荣。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思式的提问,即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提问,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究,这样就会不断的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发现真正理解不到位的节点找老师帮忙,从而达到学业飞进的良好效果。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勤动脑总会发现问题,表现在:公式不会灵活运用的时候解题出现障碍的问题,旧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问题,新旧概念混淆不清不能明确区分的问题,老师讲解的听懂了自己还是不会运用的问题,从一个角度理解问题是与原来观念发生冲突的问题等等。通过自我反思来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在进行具有创造意义的学习活动。是否会给自己提有价值有进步意义的题目是鉴定一个学生有没有进人高级学习阶段的评判标准。自己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听老师讲解重难点问题更能解决问题,自己反思得出的问题是基于已有的理解之上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存在,而教师的一味灌输知识即使强调很多遍也很难让铭记在心,提出新问题就拥有创新的可能性。提不出新问题犹如不会流人大海是死水,意味着学习进步的停止,如同科学上不能发现新问题意味着社会科学进程的止步一样。

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行对策

2.1培养学生把知识材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概括能力。从浅显的表象的感性知识上升到复杂的深刻的理性认识的过程是逻辑思维的典型特征。由于学生感性材料积累的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学会逻辑思维在本能的作用下也会有个基本雏形。而如何把这种原始本能锻炼成一种真正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老师应该对学生有意培养的。给予他们更多的感性知识材料,让他们反复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感知,然后组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规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新的有规律的概念。比如在讲到小数除法问题的时候,先让他们感知除法运算的过程,从中他们会发现有些数除不尽的问题,再来引人循环小数和不循环小数的概念,加深他们对小数除法的认识,这也为后面学习分数的运算打下了基础。这样的从抽象感知上升到具体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从观察到反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以掌握的现象。

2.2引导学生不断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能力。在传统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通常是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下较为系统的学习前人总结经验的方式,而学生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是指学生在继承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问题新想法新知识的站在巨人肩上摘苹果的行为。小学数学教育内容之间都有共通点有机的联系着。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联系规律,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判断力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来源。这样不断循序渐进的扩展认知结构。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已学知识的不断再巩固,否则学了新的忘了旧的,那一切知识构架都是空中楼阁。不断巩固旧知识,引导向新知识的扩展创新迁移,是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点方法。

2.3加强课后联系,完成从一般到个别再有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模式。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从了解基本概念到认识其中的原理再到掌握基本方法,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历程。从哲学角度看,一般与个别有着差异、对立,但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最终还要把一般规律回归到解决个别问题中去,这是唯物辩证法提出的科学有效的把思维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在重视对课本基础原理理解,强调加强课后基础知识联系的同时,还要强化变式训练,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逻辑思维完成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进而得出更具有概括性的理解;其次,要让学生注意在联系中留心对比从一般到个别,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逻辑思考体系;最后,将理论用于实践中去,强化课后实践联系,促进学生的动作思维发展。

24帮助学生分类整理所学知识,培养系统化思维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依照共性或规律来将知识进行分类整合梳理,这种对方法的总结,既可以促进思维模式系统化,还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碰到同类型的时候不至于无从下手,这样对学生来讲就是形成了一个学习结构体系。比如在学习小数循环的时候,学生发现小数点后面凡事重复出现数字的就叫可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就是对规律总结后得出的结构性认识。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方法很多,不胜枚举。教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单一的教书,更在于培养学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优化课堂结构,不断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为教学目标,坚持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程度达到了,可以节省教学的很多时间精力,促使学生无师自通,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不仅贯穿一个孩子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还存在于每节课的教学中。所以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不在意教书为教师职业生涯的目标,而要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为奋斗目标。

作者:陈玲 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街小学

第三篇:数学教学的创新思维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1.只有对原有的知识持有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才能催生新的科学知识,促进新知识的产生,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古往今来,很多新知识和新学说,都是许多学者对原有的知识进行质疑和探究获得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应该时刻秉承质疑的学习态度,探究问题的根源,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会积极地寻求解决疑问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使自己的思维获得发展和创新,因此,学生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的原委,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2.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只有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才是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而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人们逐渐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必然会逐渐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维模式,这个时候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一时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善于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未来国家的创新型人才。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精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时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授课时要将知识点引入到相对应的实际背景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同时要改变数字和字符的枯燥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不是去反复记忆枯燥的理论和结果,使学生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这样更容易对理论结果产生的原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在1935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做一件事情,其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荣誉和威信的好胜心,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因此也可以是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好奇心。所以在课堂上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兴趣盎然。

2.超常规的思维分析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解析往往采用的都是常规的解题方法,单一而缺乏创新,很多初中的数学教师在讲解习题时往往也是依照课本例题的解答将方法教给学生,而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也只会运用这一种方法,渐渐地就变成了一种“记答案”而非解题的现象,这种记题式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教学产生脱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讲解题的过程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应该给经典题目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还应通过诱导分析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用不同的思路去解题,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容易培养学生超常规的思维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助于使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质疑的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挖掘知识的价值。创新思维需要质疑的精神,能够质疑就说明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本身,而是要探究知识之外的价值所在,因此,中学生在进行解题的时候,一定要有质疑的精神,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合适的思路解答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价值。问题:请根据所学的统计学有关知识,分析判断这两组数学成绩中哪一组的更好一些?并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对例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两组同学的平均成绩是相同的,那么针对“哪一组成绩更好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的题目源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学生熟悉的背景和基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这道题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要考虑是否应该从成绩的波动入手,通过解答得出B组的成绩较为稳定,多集中在80分和90分以上,但是学生还需要继续思考,是不是成绩波动越小就说明成绩越好?显然不是这么简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数学竞赛就是为了突出和选拔一些数学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如果一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就很有可能说明这组选手里有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存在,通过这样的习题训练可以让学生以质疑的精神来思考问题,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创新思维,强化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4.教师自创课后习题集全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练习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第一,将教材上的现有习题进行一些“改造和包装”,使之一题多变甚至一题多解。第二,设计一些开放题目和创作题目。

5.丰富学生的课外数学学习内容。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就是不断加强学生的做题强度,利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科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开来,使数学成为一门脱离日常生活的学科,在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下,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原有的思路,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考,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生活实际数学化,弄清问题问的是什么,积极思考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推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就进行了创新思维的锻炼,并且激发了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都有着巨大的变化,“新”与“旧”之间激烈的摩擦碰撞产生了刺眼的“火花”,从而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所谓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指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渐形成,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扎实,不能因为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师和学生都要强化对这一点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张有弛,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栾志勇 单位:浙江省平湖市林埭中学

第四篇: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误解,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家的思维形式,科学家的思维形式只能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事实上,列宁曾说过:“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而幻想与形象思维同属于直觉思维,并共同构成了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具有迅速、跳跃和发散三大特点.直觉思维可以迅速地猜想出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虽然它可能成立也可能被推翻.但猜想并不需要什么充足的理由,也不需要结论和推理证明,只是跳跃式的去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也时常要借助直觉去猜想、去思考,如几何证明题目中的添加辅助线,代数中的构造函数等.

(二)在解决问题时,有些同学会问老师和学的好的同学:“你怎么会想到要这么去想,这么去做呢?”而他们都是回答凭感觉啊,这就是数学学习中的直觉思维.数学学的好的同学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表现出较强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数学教学中往往忽略教学的过程,而只注重结果,老师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直接抛给学生,学生只能照本宣科,逻辑思维得到了发展,但其他思维形式却不行了,自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互补使用,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才能进入思维的最佳状态.

二、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思维过程的培养

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与学不能仅仅只展示结果,更要体现思维的过程,包括老师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老师不能只是把知识的结果抛给学生,压缩教学进程,赶进度,搞题型,学生就像在吃压缩饼干,做题就像做复制品,缺失了思维的过程,要跳出结果教学,给学生一个认知的过程,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和思维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老师以辩证的观点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辩证关系.如数列概念的讲授中,通过实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客观存在的一列数的特征和本质,项数与数值的对应关系,从而真正理解了数列与函数的对应关系.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也是自己做出后再把正确的结果呈现给学生,而不是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去探究,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会一直依赖于老师,不能独立地去探索和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构造相应的问题环境,引导学生从某些已知的数学现象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提出新的富有想象力和探讨性的问题,从而发展了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的教学,直接把知识结论传授给学生则限制了思维活动,回避了数学思维的培养,长久下去,学生的数学素质很难得到提高.传授数学知识不能只向学生灌输结果,应当给学生一个认知过程与思维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常常惊诧于老师解题思路的准确无误、简单明了及奥妙无穷.但他们却不知道老师在刚看到题时,也是思维发散,反复思索,反复寻找,方能找到最佳答案,其中的探究思索、思维的几度峰回路转的过程是不为人知的.当学生问的问题较复杂,老师一时找不到解答时,老师往往会把题带回去自己研究,等找到了正确的解答时才告诉学生结果.这种方法,让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成功,而失去了在困境中探究的过程,对自身思维的发展不利.老师应当当堂解答,和同学一起思考、探究,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体验思维的发展过程,从而培养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思维能力具有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灵活性及创造性,它们反映了思维能力的不同方面特征,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不同的培养手段.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由局部看整体,全面地去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根源.改变过分强化公式化和模式化的教学过程,多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避免大量重复性地做题,导致学生只会模仿和照搬套用公式,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缺失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想象空间,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作者:郭新 单位: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培养

一、利用实例引入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我们发现很多概念都是由实际问题而引出的。例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温度计,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温度计度数有怎样的特点?(2)怎样在直线上刻画类似于温度计的刻度?(3)什么是数轴?当学生自主解决前两个问题后,教师要继续启发学生从中抽象出刻度的本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在一条直线上要规定出原点、正方向以及单位长度?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和概括数学概念。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形成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思想实际上是数学的灵魂,因此,我们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充分领悟以上数学思想的应用方法,还要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要注重融入相应的数学思想,以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设计分层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因此,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布置不同的练习题,遵循“要求基本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过差异化作业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数学的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对测试题目也做出简单分类,比如,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要求学生分解x2-9y2;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学生分解16(a-b)2-9(a+b)2;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分解16x2-9y2。教师要灵活采用递进式、选择式、剥离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当然,以上仅是本文几点浅显看法,有待于在今后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作者:姚杰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黑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