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流行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网络流行语已成为“95后”“00后”大学生热衷参与的“语言游戏”。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中的“时尚”元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新时期,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流行语的育人优势,克服其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当前高校的主体是“95后”“00后”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互联网的原住民、生力军和网络流行语的热衷生产者、使用者。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正深刻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娱乐方式。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青年价值观的折射,是青年亚文化的彰显,是话语空间的释放,是群体的心理趋同。[1]网络流行语彰显的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精神世界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研究网络流行语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及特征
网络流行语发端并传播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但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关心社会发展的现状。目前,学界较难用规范严谨的学术语言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严格界定。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是指由网民创造,一定时期内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迅速而广泛流行的热门网络用语。从语言学研究角度来看,根据其构成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四大类:一是谐音型。根据语言学中的“省力”“经济”原则,部分文字、数字、字母的谐音可以更好地表达一个人的心情、想法等,如“666”表示很赞,“蓝瘦香菇”寓意不开心。二是符号型。表情符号已经成为新一代青年人对话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以直观幽默的风格风靡全球。很多人在电脑、手机上输出文字时,习惯上会带有相关的符号语言,包括QQ表情、微信表情、emoji(绘文字)表情以及颜文字等。如在QQ聊天中可以通过丰富生动的表情符号,如用手比一个心形表达好感和爱意。三是图片型。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也产生了新的变体:表情包。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示感情的方式,是网络流行语的另一种崭新的表达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少人以当前流行的名人明星、动漫影视为素材,配上合适的文字,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如目前流行于网络的图片表情有“金馆长”“姚明脸”“兵库北”“暴漫表情”等。四是新造类。这种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现实的、传统的语言的再创造,通过构词、借词、仿造等手段表达态度和传播能量。2010年,网络流行语“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现已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此外,“如小目标”“小确幸”“洪荒之力”“最燃”“撸起袖子加油干”“打call”等网络流行语均已成为火热流行的新造类词语。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显示屏、流行时尚的风向标、大众心态的晴雨表。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特点。一是流行性。网络流行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其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诙谐幽默、新潮时尚等特点契合了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容易通过网红、名人、明星等效应进行传播,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二是包容性。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以“碎片式文化”的形态存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体系,显示出思想的开放、观点的多元和社会的多彩。三是创新性。网络流行语不断求异创新,更新速度快且时代感强。回顾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盘点,新词汇的出现和替换比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四是平民性。语言文字正在从精英创造时代进入大众智慧时代,网络流行语具有草根文化的特质,大多遵循由下而上的传播模式,反映了平民的生活、情感、心理状况、处世态度。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中,“小目标”“洪荒之力”“葛优躺”等词入选,除了“工匠精神”“供给侧”以外,其他都发端于网民的创造和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及社会功能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使用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网民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其话语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映射出独特的话语镜像。一是网络流行语反映了青年大学生追求平等的权利诉求。[2]网络流行语折射出青年大学生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态度,是青年群体网络生活及现实生活中喜爱的交流方式。青年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强烈,追求平等对话,排斥话语霸权,崇尚言论自由。网络为其提供了自由表达和宣泄的窗口,他们可以借助网络流行语表达生活中需要发泄的正负能量。二是网络流行语满足了青年大学生求新求异的个性需求。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具有创造创新活力、勇于表达个人意见、敢于追求个性价值诉求,他们热衷于用网络语言表达自己、彰显个性、诠释世界。网络上时时出现的“网络潮语”“雷人语录”既满足了大学生不同的喜好,也遵从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个性需要。三是网络流行语体现了青年大学生心理趋同的从众行为特点。在网络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中,从众是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解除与群体的冲突、增强集体认同的安全感的选择。使用和传播网络流行语,是青年大学生的话语权意识的一种彰显,是其宣泄情绪、协调关系、从众跟风心理的一种体现。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的特殊形式,有其显在的正面积极影响和负面消极效应。为全面深入了解扬州大学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群体特质,课题组全方位、多维度地对4880名在校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习惯、态度观念等进行了实证研究。1.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积极功能。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语言发展的一种必然。其从线上发展到线下,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自身发展,也丰富了汉语言的表现形式。网络流行语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娱乐时尚、情绪表达、价值观形成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正面的影响。调查显示,在人际交往方面,94.91%的受访学生经常及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55.43%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会增加同学朋友间的感情,且与同学、朋友、网友之间在QQ、微信聊天时使用最为频繁;在娱乐时尚方面,65.94%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源于人们的猎奇心和追求新潮的心态,且52.23%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风趣幽默的优势;在情绪表达方面,68.71%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会使消息传播更加简洁生动,34.18%的受访学生认为运用网络流行语能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展示自我个性;在价值观塑造方面,38.87%的受访学生表示要做一个有辨别能力的人且不可随意接受网络流行语,63.05%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流行文化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助力。2.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3]从网络流行语的负面效应看,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破坏语言规范、影响表达能力、冲击传统价值观、形成语言暴力、增加沟通障碍等影响。调查显示,63.55%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易在交流中产生代沟,叫人看不懂;55.1%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破坏了传统汉语的语言文化和语言规范;33.07%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流行语多贬义,上不了台面。网络流行语虽然简洁生动,但其大多句式杂糅、形式奇异、表达随意,对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喜大普奔”等生造晦涩的词,对大学生的语言规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次,网络流行语的低俗化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伴随着网络语言的井喷式增长,其中出现了一些粗俗、不雅的网络用语,对于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如“高富帅”“土豪”等拜金享乐的词,“屌丝”“撕逼”等低俗不雅的词,对于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理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再次,网络流行语的暴力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青年大学生由于思考判断能力尚未成熟,容易盲目跟风、模仿从众以及对不慎重、不贴切、不文明的负面流行语随意滥用,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流行语作为民间话语,经常存在一些非主流、攻击性的词汇,如“草尼玛”“捡肥皂”“SB”等,让低俗变成了流行,从而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鉴于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辩证的态度,研究把握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规律,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合理运用网络流行语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坚持以生为本,转变话语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坚持平等对话,走好网络群众路线。高校青年教师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好政治语言、学术语言、青年语言、网络语言的转化运用,让青年学生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内心深处、头脑深处、灵魂深处。高校辅导员要以切实提升青年大学生获得感为目标,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实效性。如“网红辅导员”徐川给大学生讲党课,用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用轻松诙谐方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更新话语体系,创新引导方式。高校要主动营造融洽和谐的话语环境,积极构建互动友好的话语范式,要以年轻的心态、姿态走进青年学生,以全新的活动形态引领青年学生,以崭新的话语形态回应青年学生,抛开“官话”“套话”“空话”,多用清新、接地气、轻悦化的话语形式,讲述真心话、传递好思想、传播正能量。如扬州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灵活运用课本话语、口头话语、网络话语以及实践话语与青年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同时积极借鉴和使用网络流行语,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过程中,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3.加强内容建设,构筑育人阵地。《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引导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工作路径,积极打造“互联网+”育人阵地建设,努力推进微博、微信、网站、APP等网络平台矩阵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坚持内容为王,做好产品输出。如扬州大学官方微信、微博通过推送有态度的文字、有温度的事迹、有深度的内容、有热度的视频,加强对学生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网上互动交流,营造了学校“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的良好氛围。4.提升媒介素养,净化网络空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培养校园好网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高校要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实施“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增强网络正能量,消解网络负能量。要加强网上舆情监控,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扬州大学广泛开展校园基础文明建设月活动,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增强底线边界意识,培养网络文明素养,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贡献。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了重要载体,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机遇。高校要充分挖掘网络流行语的思想教育价值,主动变挑战为机遇,努力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阵地。
参考文献:
[1]王延隆.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变革[J].中国青年研究,2015,(3).
[2]王仕勇.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魏晓娟.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动因及教育应对[J].当代青年研究,2017,(2).
作者:毕亮 单位:扬州大学团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