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构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措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高校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山西农业大学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具体做法,以及笔者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会指出,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理念,通过工作协同、课程协同、教师协同、方式协同等多种措施,构建起高校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使高校内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和协同起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局面,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征程中,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凝聚和提升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我们知道,青年大学生是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地培养好青年大学生,党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在新时代,为了有效应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对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化价值观挑战的复杂局面,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高校需要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理念,通过多种举措的实施,构建起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形成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工作协同:构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前提
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体性、系统性工作,高校内部只有统筹规划,进而凝心聚力,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众所周知,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涉及面较广,包含不同性质和不同方面的工作任务,在高校内部,一直由诸多部门不同人员从不同层面根据不同侧重点承担着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团干辅导员承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校团委负责学生活动等。各个部门根据分工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这些部门基本上各自为阵,没有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没有有效协调和配合起来,没有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积极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首先是学校直接承担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部门和人员要协同起来,即高校分担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既要有相对的分工,又要有有机的配合,构建起大思政格局。在有些高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涉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分属不同校领导分管的问题,这影响到了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过程中,必须在校级层面进行协调,校党委要起到领导和统筹作用,最好由一名校领导(通常应为校党委副书记)分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党团活动的部门,为构建大思政格局奠定组织基础。校党委从宏观上决策大思政问题,分管领导统筹相关部门工作的具体落实。笔者所在的山西农业大学就是采取这样的做法,一名校党委副书记分管这些部门,定期召集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研讨思想政治工作。在研讨会上,各部门负责人汇报本部门工作,提出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工作,与会人员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探讨各部门如何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这样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负责人确立了大思政理念,了解了学校的整体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如何协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自觉地在学校总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下考虑和安排本部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先前各自为阵的局面,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在大思政理念之下山西农业大学学校整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化,更深切地体认到只有加强顶层设计,在校级层面统筹设计和部署思想政治工作,确立起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和协调配合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落细落实。
二、课程协同:构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抓手
高校不同专业,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专业要求,有着系统的课程设置。大学生锻造思想、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提升能力等,主要是通过对各门课程学习实现的。我国高校的课程总体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等组成,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他课程要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否则,思政课教学所要达到的育人目的,就得不到其他课程教学的有力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尽管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性质的专业,各有其课程体系,但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理念,即大学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只有在育好人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培养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建设。当然,我国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服务于育人的目的,但育人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而是所有课程的任务,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起全课程育人体系。人文社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课程内容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处理好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以政治性引领学术性,以学术性支撑政治性。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出版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旨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科学类专业的课程,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科学知识的同时,同样需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求真精神、爱国情怀和服务社会意识等。在高校开设通识课,除了弥补专业教学的不足,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之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也应是重要考量,特别对于自然科学类专业更是如此。在具体的实现课程任务过程中,一般而言,应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价值引导牵引知识传授,通识课和专业课以知识传授渗透价值引导。各专业设置课程时,都要着眼于育人的需要,体现协同原则,形成系统的育人课程体系。课程协同主要应由校党委指导,校行政领导、教务部门牵头,其他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密切配合,形成合理的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课程体系和全课程育人方案。严格按照这样的方案组织教学,使各门课程教学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教师协同:构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关键
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成长为专门人才的主渠道,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是育人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实施,教师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导向,教师有没有育人的自觉,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教育家法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价值感唤醒,直到精神生活之根。”[3]教师只有秉持这样的理念,才能担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才能具备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过硬思想政治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素质,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只有通过教师的教育才能得以体现。尽管设计了很好的课程协同体系和内容,但教师自觉性不强,不主动作为,协同育人就只能流于空谈。从笔者自身的体会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然是有着育人的高度自觉,能够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统筹自己的教学工作。但笔者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常常有些专业课教师谈及,你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何如何,即在一些专业课教师的观念中,育人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和他们关系不大。一旦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出现问题,他们天然地认为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没把学生教育好。在西方敌对势力想方设法进行渗透、社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背景下,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散布不当言论,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错误观点,削弱甚或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连育人的意识都没有,遑论协同,因此,加强对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协同的前提。校党委应设立专门的教师工作部门,通过谈心谈话、互动交流加强对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引导,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对教育的本质能够深刻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理解和认同,牢固树立起教书首先要育人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通识课和专业课教师学会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会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引领,和思政课教师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对教师的师德和政治意识培养培训应当由党委教师工作部门牵头,其他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密切配合,加强师德教育,强化教师政治学习,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认识,把教师教育好。只有这样,使教师牢固确立起育人理念,具备了育人的知识和能力,在各种类型的课程教学中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协同也才能真正落实。
四、方式协同:构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保障
在高校内部各级组织、各方面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共识,重视“立德树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确立起有效体制的基础上,需要通过顺畅的机制具体落实。即我们的认识再到位、具体设计再好,但没有良好的运作机制,也很难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只有机制合理且可行,各方面的工作才能指向并围绕“立德树人”协调运作,高校各种角色才能有机配合起来,真正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否则,我们对协同育人只能停留在理念层面,在实践中难以真正协同起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4]这既是对各方面工作协同育人的要求,也提出了各方面工作如何协同的破解之策,即建立起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动机制,构建起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长效机制,使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使育人各环节和各方式协调配合和有机运作起来。《意见》所提协同育人机制,是要求高校围绕“立德树人”,全面营造育人环境、整合育人队伍、完善育人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顺畅运作,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在运用各种育人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青年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一定要有高度的自觉和驾驭能力。互联网革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我们要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让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阵地,而不是削弱和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场域。育人方式的协同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校党政统筹安排,形成校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校党政决策之后,可由学校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协调具体工作,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逐渐形成长效运作机制,使学校的育人工作成为一个能够协调运作的有机整体。
五、结语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我们要更新思想观念,破除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之事的认知,确立起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中心工作的意识;破除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确立起学校各项工作都在以不同方式不同侧重地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即大学教育要达到真正的育人效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5]只有这样,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方面的工作、各类课程、各方面人员、各种方式协调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和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全方位开展并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满足和提升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规格,才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培养出能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任务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圆满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3]邹进.现代法国文化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56.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5].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作者:王宇雄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