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教育自觉是教育主体对教育“自知之明”基础上的睿智判断和理性思考,其基本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理念和方法存在逻辑契合。从教育自觉的视角去观察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由此出发,提出要从实施自觉的教育和开展教育创新两个层面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教育自觉;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一直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要求。但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原有经验上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细化“如何培养人”的方法,实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与开拓创新。本文将从教育自觉的视角去思考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期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
一、教育自觉的内涵
“教育自觉”是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概念借鉴而来,“在学术上是‘文化自觉’的延伸而生成的结果”[1]。例如,李宝斌、孙俊三(2007)[2],刘立华(2012)[3],徐建宇(2016)[4]从教育内在体现的角度把教育自觉解释为教育主体在深刻认识教育的基础上,履行符合教育规律、促进人自由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中主动地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朝着教育终极目标持续努力奋斗的一种教育品质。邬志辉教授(2003)则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指出:教育自觉既是对中国教育的自知之明,也是对当今时代世界教育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自主适应、综合创新,来建构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5]。从以往研究可以看出,尽管阐述的角度不同,但教育自觉的核心是一种对教育“自知之明”基础上的理性的思考、睿智的判断和综合创新,而不是对教育问题的一种下意识或本能的反应。
二、教育自觉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
教育自觉是理念,是目标,也是手段和方法[6]。在教育自觉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实效性、提高获得感的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力求在教育目标定位、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觉。
1.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教育自觉的终极目标是“将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知识,具有独立自由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感,且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健全的人”[7]。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8]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本质在于塑造人格。虽然二者表述的侧重点有差异,但是回答了教育自觉要成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了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就不能仅着眼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而应聚焦于受教育者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有中国精神、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2.教育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以文化人
费孝通先生把教育自觉视为“文化自觉的延伸而生成的结果”,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9],其本身所具有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涵化蕴育都是一种文化性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砥砺涵育、涵养精神、滋养心灵的以“文”化人的过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关注为‘人类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教育[10]”。其在教育理念上应该结合其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个性特点,坚持以生为本,从“心”出发,把理论知识的“漫灌”和心灵滋养的“滴灌”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得以提升,针对性得到加强,在文化知识丰富、人文精神丰盈、人文环境丰满的世界中净化灵魂、涵养道德、健全人格。
3.教育方法:实现“真正的意义交往”
学生在教育中“不仅作为受教育的客体而出现,而且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出现,是具有主体性的‘客我’”[11]。通过教育自觉,教育者践行“良心的教育”,而不是做相反的事情;而学生通过教育,由“旁观者”变成“积极参与者”,其学习责任意识增强,学习成为“自启”和“内发”的过程,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大水漫灌”的教育方式充满着教育者的强制和受教育者的被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往。这种强调培养“听话的学生”的教育往往是“一厢情愿”,是把学生当作“纯粹客体”,缺乏思想交流、缺少情感沟通、缺失生命对话,最终导致师生无法圆融于生命的共同成长。因此,要想欣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别致风景,师生双方必须“共存于教育情境之中”,建立一种以对话为基础的“意义交往”,而不是把学生当作“在场的局外人”。
三、教育自觉视阈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教育自觉性,但在教育自觉的提升上仍然有很大空间。教育自觉是教育者在正视教育现实的前提下迎难而上,是在勇于创新和良心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可贵的品质。它包括自觉的教育和教育创新两个方面。
1.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是一种充满道德意蕴的“良心实践”,教育者的良知关乎他对教育活动的认知和判断。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不小的进步,同时也涌现出新问题,面临新困境。例如,多元文化或外来思潮对学生价值观等的影响和冲击,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视甚至是逆反排斥,少数学生成为“两面人”“空心人”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有些学校培养目标偏失导致“重专业教育、轻思政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学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导致“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精神难于在教育实践中真正“落地生根”。教育自觉要求教育主体能够直面教育现实,反思当下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拷问自我的教育良知,真正把学生人格养成和专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家国情怀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此外,教育主体还需要有一种斗争的勇气,创新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与教育不自觉作斗争,大胆进行教育创新,调整与时代不适应、与学生需求不合拍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有中国精神、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2.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更新教育观念。应用型本科高校不能复制或照搬研究型高校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该充分考虑这类学生群体的特点,结合学校“应用型”的特色重构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但一些高校仍然把思想政治教育寄托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几门课程的教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固然是一个主渠道,但是却远远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更何况由于课堂教学“不得法”,学生的获得感大大降低,难于触发学生的情感,难于形成思想的共鸣,从而难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紧紧围绕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以学生的获得感为出发点,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注重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运用三维课程的统一”[12],从多角度、多层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筑基”,为大学生成长“助力”。(2)完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载体,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没有跳出传统的“藩篱”,窄化了教育的内容,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当前处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秉持“传播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态度,调整革新教育内容,将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优良革命传统;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锤炼人性修养;要夯实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要增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为培养思想崇高、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3)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与时俱进的,必须随着大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创新。然而,有的高校还过多地停留在理论说教的层面,难于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组织活动应该融入社会生活而开展,当前一些高校社团举办的各类团体活动确实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场面的热闹”的活动由于缺乏教育性、文化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够,从而变成了“没有灵魂的教育活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寻求理论知识传授和人文关怀涵养的契合点,蕴智立德、以文化人,真正帮助大学生“系好扣子”“指明路子”。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5-9.
[2]李宝斌,孙俊三.教育自觉的迷失与复归[J].现代教育从论,2007(12):13-16.
[3]刘立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范畴与内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6-80.
[4]徐建宇.社会治理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50-53.
[5]邬志辉.教育创新与教育自觉[J].当代教育科学,2003(22):3-4.
[6]邓纯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特性的研究综述[J].湖北社会科学,2010(4):179-181.
[7]简小烜,吴庆华.教育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契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7(1):135-138.
[8]郗波.论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馈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125-127.
[9]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
[10]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1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6.
[1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作者:宋斌华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