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近几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使中国进入“微时代”。适应“微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而运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微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我们要加大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辅导和心理辅导力度,加强高校教师运用“微媒体”开展“微互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新理论,构建新体系,拓展新内容,探索新方法,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时代”的时代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渐发展,微博、微信等手机媒体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局面。至此,“微时代”已经到来。除了微博、微信这类传播媒介代表,人们还通过短信、QQ、博客、飞信、E-mail等开展实时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微互动”了解双方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以此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微博作为“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代表,具有信息短小精湛、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影响范围大等特点,其以海量化的信息以及精心设置的“热搜榜”逐渐发展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目前,微博已成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手机应用之一,微博用户也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微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完善和成熟,“微媒体”将带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微时代”注入“微动力”,为“微时代”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但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对于“微媒体”上传播的一些信息的真假性不能完全辨别,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究其原因,我们更应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贯穿于他们的头脑中,落实到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能自觉分辨社会上良莠不齐的事件,能用理智判断对与错,能做与不能做。这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规范“微媒体”上传播的信息,提前对信息进行预判和审查,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提高分辨信息真假、好坏的能力。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
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不仅满足了当代大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和传递的需要,还丰富了其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创新新领域,又要运用新方法加强高校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高校应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这一新兴媒体建立纽带关系,充分发挥微博等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并运用这些网络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革新和充实。首先,高校应建立官方微博并完善其运行机制,设置信息的评论和转发功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平台。通过上传学校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吸引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其中来,并引导学生针对热点事件展开积极地探讨和讨论,加大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力度,不断扩宽微博等网络媒体的知名度。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引导学生走进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模式。学生可分小组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汇编成生动有趣的小电影并上传至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这样既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又可使学生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也逐渐演变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媒介。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与心理因素有很强的相关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普查,设立调查问卷并上传至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着重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微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要努力实现工作上的创新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辅导员应尽快融入“微环境”,尝试使用微媒介工具与学生进行日常的交流与互动,促使大学生能够主动、自主、自觉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高校辅导员除了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外,还要用创新的眼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传递给学生,这也成为对学生进行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很多看似平和的宿舍都隐藏着些许小摩擦。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学生公寓和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让学生能够真正敞开心扉与辅导员交流是当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师可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微言”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可疑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这样既能通过“微媒体”与学生开展“微互动”,又能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能够扩宽学生的交往范围,让学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还能让其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人际交往知识,为其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辅导员可利用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强大的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积极作用,建立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化、年轻化、魅力化”的社团,吸引更多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通过建立“微社团”树立教师的“微权威”,实现和学生的无障碍交流和沟通,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的职责所在。思想政治教师应坚持“在繁荣中引导、在发展中提高”的工作原则,引导和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不同需求。
三、“微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阶段我国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鼓励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因为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课上为学生传授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知识,课下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其答疑解惑,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微时代”下信息庞杂,监管难度大,思想政治教师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作用,使青少年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高校教师可在官方微博上定期发送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美文,通过查看转载率和点击率了解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思想政治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微博上设置不同特色的板块,如在专业板块上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心理板块上设置有趣的心理测试内容,法制板块上设置当前国内外司法案件中的生动案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御网络上不良文化的侵蚀。思想政治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突出微博的模块设置,通过微博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可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二)有利于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显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引入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多从学生的视角去考虑和感受,能让学生更主动的去接受。”在“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运用“微媒体”开展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微博讨论教学,内容可涉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等专题课程。也可将其制作成学生喜欢的“微课”,供学生观看、下载和评论,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又可创新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在“微时代”背景下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双向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录制或下载涉及热点时事的“微课”并播放,发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的积极响应,反过来又促进高校教师不断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光说不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有利于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
立德树人的概念包含了“立德”和“树人”两层意义。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里首先强调的是立德,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思政课教师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要更好的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领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也应通过自身的品德修养带动学生,即以己之德教人之德,合理运用“微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和示范引领作用。其次强调的是树人,树人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寓于学生喜爱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微博讨论教学、网络课堂教学等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在“微媒体”上发表鼓励、支持、帮助他人的正面言论,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运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努力构建与“微时代”趋势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学习者和自觉传递者,努力构建与“微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16-12-09(1).
[4]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5]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6]薛一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方法与途径探讨.科技资讯.2016(14).
作者:秦智超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