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能协调创新创业相关方的利益关系,规范创新创业主体的市场行为,克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载体,强化了其价值导向与教育理念,解决了其重大利益关切,对其进行了拓展与延伸,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协同教学体系、社会实践及校园氛围,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协同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把握方向,而创新创业教育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两者的互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增效,共同推动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之“向”

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方向,最终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1]

1.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协调创新创业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创新创业教育最终要落脚到实践中,为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方面,创新创业主体的“理性人”特征,容易导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在零和博弈的思维下,创新创业者会通过打压竞争对手来获取超额利润,进而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威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引领作用,能够协调创新创业主体与国家和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其在“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团结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从而破解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博弈困境。

2.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规范创新创业主体的市场行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容易受负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违法违规行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依赖道德的支撑和法律的约束。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其传递正向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创新创业活动体制机制,增强创新创业活动的预见性、实效性,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

3.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消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在校生的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热衷于争夺各种奖项奖金,导致创业新创业教育偏离其原有宗旨。另一方面,部分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忽视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能促使高校和个人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的除经济价值以外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其他内容,进而消解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使之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本质。

4.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指导。首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这就需要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科学性与预见性。其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现象,创造社会生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作用。再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效”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生成式教育”,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根据实践需要而变化发展的。[2]创新创业教育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站在理论与实践前沿,充分把握时代特征、解决国家社会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阶段。以创新为动力的时代特征必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这一特征,紧跟时代步伐,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载体。

2.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教育理念。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对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价值导向相一致。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个人品质,这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价值导向。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形象气质与交际能力是重要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也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体现。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现代礼仪课程,以提升创新创业者的形象气质与交际能力,使学生个性化与全面发展的要求得以满足。

3.创新创业教育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利益关切。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现实的物质世界将会沦为空谈。同志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3](P74-75)以学生学习生活就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利益关切,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就业困境,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社会的稳定。就业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重大利益关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深化。

4.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拓展与延伸。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作为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坚持上述教育理念的前提下,致力于塑造人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上存在的不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课堂讲授。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付诸实践,使其更加贴合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此外,创新创业教育中包含的职业规划、市场分析、法律法规等内容,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拓展。再次,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库”更为丰富。除课堂灌输法、宣传激励法、榜样示范法之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强调案例分析和互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革新。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境界。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校园课堂带到科技园区、创业孵化中心、自主创新示范区,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空间得到延伸。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协同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两个子系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通过协同构建教学体系、践行知行合一、营造校园氛围,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三项功能,以“德”为核心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协同增效。

1.协同构建教学体系,增课程育人之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机会识别、新企业组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协同,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先进性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协同强化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道德素质在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中作用的认知。通过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例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结合实际需要吸收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形成必修与选修、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群。针对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领域的学科资源,开设启迪课程包,包括认知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启发独立思考与探索精神的创新创业哲学,培育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意识的创新创业道德,塑造坚韧不拔、自信乐观、沉着冷静的创新创业意识等。根据课程启迪包的反馈,结合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学生发展的需求,再继续开设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育人的功能。

2.协同践行知行合一,增实践育人之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上灌输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深化与具体化。“社会实践的目标越高,遇到的干扰和困难越大,社会实践的过程、条件与环境越艰苦,对人的意志的锻炼、磨炼就越大,创造出的人的意志力量就越坚强,越强大。”[4](P275)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或群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向其成员施加,使其符合社会或组织要求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更为贴近生活实际的实践行为中,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下,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使其参加更多的公益性活动,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能共同促进个体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道德素质从认知转化为行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例如,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中心、自主创新示范区、实习实训基地、对口扶贫地区进行的公益性创业,能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3.协同营造校园氛围,增文化育人之效。除了依靠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外,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还能通过协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教育。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个方面。首先,学校的建筑、绿化等硬件设施是校园环境的基础,部分设施的设计本身就蕴含着象征意义,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先贤名家与老一辈革命家的雕像、以捐赠企业家名字命名的教学楼等,共同激励在校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养成良好道德情操,并最终取得创新创业的成功。其次,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科技、体育及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理念和谐统一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再次,党的领导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政策倾斜,可以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高校党委及其领导下的团委利用舆论宣传,号召在校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培养思想道德素养、提高政治觉悟;通过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更多优秀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施展抱负、贡献才华、奉献人生;通过党建活动,发动各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论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2]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

[3]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4]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徐纯正 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