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崭新的“微时代”,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文化交往生态。微博、微信等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交互平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引力、新资源、新手段和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把握“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因势”“应势”“顺势”,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载体创新和方法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微博、微信等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交互平台日益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网民群体,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其中手机网民8.97亿。大学生是其中最忠实、最活跃的群体。微博、微信、微课、微公益、微电影、微小说、微旅行等以“微”字冠名的平台和活动广为流行,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人际沟通和展示自我的新舞台,它像一股强有力的旋风把大学生们卷入到一个崭新的“微时代”。
二、“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作为一个反映时代特色的热门词汇,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个严谨的定义,它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①从起源上来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的诞生,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从信息传播上看,它以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借助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传播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从发展来看,它把人们引向一个包含微博、微信、微视频、微课、微公益、微电影、微小说、微法庭等无“微”不至的全新时代;从影响上看,每一个“微民”,可以随时拥有一只麦克风,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但是每一次发声都可能产生“核裂变”效应,迅速传播。简而言之,“微时代”是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以一个以“微”见长时代。它既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是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三、“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追求新潮,但对网络深度依赖,甚至言行都受到网络影响。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因势”“应势”“顺势”,就是“微时代”下的各种微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切入点和着力点。
(一)主体的平等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引力人人都是“微时代”的参与主体,他们可以随时通过移动终端,发表观点,无需精美的文字、严谨的构思、完整的结构。哪怕是遇见的一只宠物、品尝的一道美食,仅仅140字符的微博、几十秒的语音微信,即可表达观点、分享心情。教师透过学生的“一条动态”“一次点赞”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实际问题,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方式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和欣赏,理解和宽容。学生也可以借助“微时代”的各种平台,搜集资料,发表见解,有了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的通道,让教育过程由教师独奏变成师生共舞。
(二)信息来源的广泛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资源“微时代”让信息传播变得四通八达,信息传播从过去单一的纸质媒体、平面媒体到现在微博、微信,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微课堂、微电影,微法庭等多元媒体,只要借助一部智能手机或是iPad,就能随时随地登陆“微媒体”客户端获取海量信息,增加了人们筛选、甄别信息的难度,但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微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在校内和校际之间的流动和传播,使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平衡的问题得以改观,拓宽了高校师生的视野。
(三)传播的高效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手段手机、iPad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改变了过去网络传播的方式,人们传输信息时通过手机、iPad,可以随时见闻、了解资讯、接收邮件;可以利用微信、微博、QQ等,及时与他人交流、分享;可以利用短信、微信钱包、手机银行、支付宝客户端等方式参加数目不多的公益捐款。信息传播的高效性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制于跨越时空界限,只要有移动终端、有网络的条件下,师生之间就可以在线实时交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网下延展到网上。
(四)沟通的互动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平台“微时代”的每一个“微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和者,这就改变了过去信息传播的单向化特点,信息的传播是双向、互动的,任何一个公共突发性事件或是一个观点,通过微信、微博的连续的分享或转载,就会以核裂变的姿态快速扩散,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发表观点。大学生是“微民”群体中相对比较活跃的群体,“微时代”的信息短小精悍、表达自由、随意且富有个性,容易满足大学生猎奇、追求个性、宣泄情绪的需要,他们也愿意参与其中,并积极模仿、学习和参与创造。
四、“微时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微时代”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地适应和引领“微时代”。
(一)话语创新话语,顾名思义是指“言语,说的话”。但说什么话语,如何说,说的话语要达到何种目的,往往是受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的。所以话语不是简单地的工具性存在,而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工具。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能否恰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非常关键。(1)话语内容的创新。德国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认为,一切交往行为发生的基础是人类所共同生活的生活世界,人类正是在生活世界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由此基础上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质上是师生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生活世界是师生交往的背景,话语是师生交往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所肩负的特殊教育使命,要从生活世界,百姓日常应用的生活语言、网络空间蹿红的热点词汇中挖掘和提炼能被大学生普遍接受又能准确反映生活世界的话语内容,让学生在“有生气”“接地气”的话语内容中感受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会,引导学生科学“三观”的养成。(2)话语形式的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上,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意识形态话语较多,表达技巧直接、生硬,与“微时代”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网络话语形成强烈反差,不大容易被学生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式微。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话语风格,借鉴“微时代”通俗、幽默、时尚、诙谐的叙事风格,用视频、漫画、动图、表情包等感性的手段将理性内容表达出来,既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政治性、导向性、原则性,又要实现表达方式的形象性、多样性和时尚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但要走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还要走进他们的网络世界,感知他们的话语环境,学习他们的话语表达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刻板说教向启发引导转变,由“你讲——我听”向平等对话转变。
(二)载体创新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维认识和行为导向的重要载体。高校要与时俱进,开发“微媒体”,积聚正能量。(1)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或者开发类似“学习强国”之类具有品牌效应的APP应用程序,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定期制作和有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趣味性强、短小精悍的网络作品,开辟在线课程、在线测试、互动交流等栏目,学生登录平台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点击、关注各类信息资源。(2)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时空限制,和传统课堂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不同的是它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接受。高校需要时刻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针对他们关注和关心的时事热点、人际交往、就业职业开发符合他们认知特点、心理需求、表达习惯并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微课程。(3)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活动”。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涉及面广,以“微”见长,可以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也许只是140字的微博,几分钟的微视频,简短生动的文字和影像但也可以起到击扣心灵、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效果。比如用微电影记录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或感人事迹,开展红色记忆、学生家乡英雄人物的微视频拍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宣扬革命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三)方法创新(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是以课堂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往往扮演主导地位。“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活动教育者一旦将教育活动由课堂转移到网络,其权威受到挑战,主导地位受到削弱。微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发表观点,观点又能以“细胞裂变”的方式呈几何级地传播,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价值引导,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掌握主导权。掌握主导权的前提是教育者在“微平台”上的内容能被学生主动接受、有效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这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学生关注的热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达的理论信息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使用习惯的语言、图片、视频,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2)重视隐性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化零为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认同价值、提升素质。微信、微博等各种微载体中蕴含着丰富、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且形式多样、更新速度快,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这些素材本身良莠不齐,对于社会阅历浅、思想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深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也容易被削弱。高校要在自己的隐性教育平台上(如高校微信公众号),对大学生广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进行信息梳理,及时权威信息,挖掘事件背后所蕴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深刻道理,进行深度剖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有意识地在学生群体中培养一批优秀的、有政治敏锐性的“意见领袖”。对于今天的95后、00后大学生来说,因为年龄相似、经历相仿,生活方式趋同,同辈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要大于教师的影响,用学生教育学生,学生感染学生,这种隐性教育效果比教师的教育效果更好。
五、结语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主动融入“微时代”,顺应“微时代”的新要求,把握“微时代”的新机遇,研究“微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精细,让“屏对屏”的教育和“面对面”的教育有机配合起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2]刘醒,张健.从“最大变量”到“最大增量”: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江苏高教,2019(11).
作者:刘慧 单位: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