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探究

摘要:思想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决定学生是否能自觉完成学习理想、发展自我的前提,思政教育应当落实到提升教育教学效能,但是纵观当前思政教育全局,全国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缺失,加之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未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阻碍了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笔者以高职院校为基点,分析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二者有机结合的途径,以期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学生管理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新时代,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管理方法,而且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二者互为补充。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探索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的必要性

1.1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成效,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产生影响。目前的学生管理状况并不好,管理工作质量不高,大部分管理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从而影响了学生管理的效率。因此,改善学生管理至关重要。将思政教育纳入学生管理是对以前管理工作的补充,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而且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1.2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息息相关。然而,在进行思政教育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足,这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管理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广泛的领域,包括日常生活、制度建设、思政教育等。因此,将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它为思政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拓宽了思政教育的平台,转变了单一的教育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思政教育水平。

1.3提升学生教育水平

学生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主要人才来源,毕业后的学生将直接进入社会,为国家奉献一份力量,因此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情况直接对社会新增人群的素质产生影响。可是,当前很多学校的学生在思想方面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心浮气躁、没有上进心、缺乏自信、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对学校的思想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过对于学习来说,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学校争取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优秀青年人才,所以,针对那些思想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学校和老师们需要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合适的方案来对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管理。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对国家和社会的素质状况产生影响,甚至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囊括了两方面分别是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和行为上的管理。思想教育主要靠思政,行为上的引导也需要思想教育打底并奠定基础,强化思政管理水平能提升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素质。

2.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建设落后

制度建设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在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进展缓慢,很难跟上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变化。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中长期遵循传统的管理制度。如今,学生人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差异,但许多高职院校目前的管理制度仍然遵循旧的标准。难以符合学生多样性发展的特点,很难体现学生的希望和诉求。在旧的管理体系中,学生容易感到厌倦,这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当前的学生管理体系未能跟上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如今,高职校园变得更加开放,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跟进建立学生管理系统以应对这一新变化。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对此方面的重视不够,很容易埋下安全隐患。

2.2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教育与管理之间的严重脱节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总体而言,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师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方向,很难在两者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思政教育一般作为高职院校普通课程的一部分进行,重点放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仅靠考试。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仍处于理论水平,师生普遍本着应对学习任务的态度进行学习和教学。学生管理工作通常是高职院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主要由辅导员执行,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防止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违反学校相关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被划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板块结果,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管理工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思政教育又缺乏实践尝试,让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

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举措

3.1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践行到实际工作中来。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因为他们处在对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不应受到外界错误思想的影响而做出不当行为。同时,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社会热点,积极传播正能量,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指导。陶行知先生强调的“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的立足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保持一致,以便能够更好地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个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陶行知先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完整的现代人,而不是部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满足两个要求,一种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另一种是具有健康的人格。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优生差生不应该有偏见。只有把每个学生融入班级,才能充分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实力,实现长远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创造一个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3.2思政教育模式要采用多样化的办法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在社会中的整体发展作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引入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效率,有助于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提高思政意识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养,进而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如此一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效率将大大提高。充分利用“互联网+”课堂结合的模式开展,网络化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去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与此同时,关于怎么样用好网络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研究也不在少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仅会起到给思政教育注入新鲜血液的作用,使用不当也可能给教育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之下,应当趋利避害,尽可能减少工作中发展中的问题,给予有效、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

3.3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提高管理水平

学生干部是青年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各方面都要严格自律。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可以积极组建学生干部团队,并通过学生干部对学生进行管理,以确保思政教育得到更好的整合。这种方法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以便学生干部可以深入到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以确保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学生干部可以更便捷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这不仅使教师增加了教育学生的途径,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干部起到到头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学生会的职能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要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在组织活动的同时,要经常反馈学生的心声和心境。师生之间要随时沟通,统一思想、统一理解、统一行动,让学生发挥应有的作用,承担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4探索构建立体化的家校共育模式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之间进行长期配合。学校有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原理依据,但许多父母在家忙于工作,对学生的教育也不专业。如何在家中与学生相处以及如何为他们树立榜样这些都需要家长去认真思考。为了提高家庭与学校共育的时效性,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来,学校为家长提供更专业的教育理论指导,使家长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清晰地角色定位,提高家长的思政教育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成长的良好环境。此外,学校可以聘请知名的学者举办讲座,帮助家长了解高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纠正以往过去错误的教育方式,注重鼓励和引导,从生活细节入手,不断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繁杂,涵盖了学生的各个方面,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要将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思政教育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和思想,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政教育和管理。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正确指导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学与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方瑗.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新模式分析[J].科教导刊,2019((33):96-97.

[2]王舒.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整合之策略研究[J].才智,2019(34):95.

作者:沈怡萍 单位: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