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高度的文化自觉,突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源、价值和理想。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但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不足,需要将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感召力、引导力。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一元主导”“多元兼容”“赓续血脉”兼容并蓄、创新内涵协同育人、网络矩阵“微思政”有效路径,将培育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方位。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融合的时代要求
(一)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保障
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的基础,通过对文化的学习与价值判断,了解事物的基本属性,形成价值理念。先进文化的引领与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密不可分。立德树人本质上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浸润感化学生,使他们在社会文化感受中形成正确的理念和观念,进而培育文化自信,把其变为自身的人文品格。高等学校是培育学生文化素质和思维品格的重要场所,高校必须把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着力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年,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科学的文化观,由内而外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
(二)应对多元思潮复杂态势的现实需要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肩负弘扬文化的使命,还承担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任务。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西化”“分化”日益加深,怎样应对此类文化“渗透”与“颠覆”的行为,已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价值观培养,也影响着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勇于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认同感,使其在复杂多变的文化思潮中能够坚定文化自信,熔铸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守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一)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未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宣传主流文化的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也不能忽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相融合。一元文化就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即在社会关系中起关键作用,或处于社会主导位置的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主流文化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文化体系。当代高等教育中也存在多元文化,主要由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青年文化这些文化形式组成,两者间存在诸多联系和影响,如主流文化支配地位受到多元文化挑战,大学生受多元文化思潮影响较大,存在排斥主流思想的现象。同时,存在大学生重学业课程轻人文教育,高校文化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师队伍不健全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新形势下不能做到顺势而变,缺乏自身建设。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要更好地发挥一元文化主导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多元文化共生的作用,在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不断融合中,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共同影响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冲突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日益增强,年轻人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存现实紧密结合,婚恋观不再保守。中西文化区别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华文化强调“内在和谐”,而西方文化突出“外在规则”;在思维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合”,而西方文化强调“分”;在人文方面,中华文化注重“人伦”,而西方文化特别突出“个人”。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更重视个人化,并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以个人为社会基础,以自我为中心,关注个性的发展,而中华文化则强调以集体主义文化、和谐文化为核心,两者相冲突。面对西方文化冲击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影响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大学生普遍存在盲目崇外现象,诸如盲目崇拜国外节日,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文化趋之若鹜,相反对于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关注参与较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必须增强文化自觉性和认同感,正确看待并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未契合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契合时代特征去发展和创新。当前高校存在文化传承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参与文化传承活动的热情不高,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普遍缺乏因地、因人、因时设置的创新特色文化传承活动。同时,大学文化课程开设较少,文化课程教师队伍不健全,课堂教学创新不足,存在照本宣科、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讲述等现象。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和影响因素,高等学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的责任,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创新思想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因此,必须清晰定位自身文化和发挥文化功能,采用正确适当的方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把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科学的文化观,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四)文化传播与技术发展缺实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有了全新的变化,这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互联网科技的革新发展,便利了信息资讯的获得,大学生逐渐被互联网传播观念影响。互联网人群的迅速壮大,使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网络亚文化,导致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传统理性说教文化产生抵抗。互联网的高度虚拟性和不可预见性,使传统腐朽恶俗的文化有了可乘之机,从而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时,视觉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产生了传播图像化、价值传递隐式化、内容传递感性化等新特点。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宣传一定程度上存在压抑思想政治教学对象的主动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话语的可接受性。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与VR、AR、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新科技的融合还不够。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视觉图像的教育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动性,增强文化传播实效性,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一)“一元主导”旗帜鲜明,“多元兼容”和谐共生
一元文化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在社会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正确处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关系,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兼容”,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这个前提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内涵、表现形式上的多元化,包容、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保持自身的文化“根”。文化自信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是“四个自信”的根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在维护传统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与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中发扬中华文化。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要更好地发挥一元文化主导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多元文化共生的作用,在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不断融合中,铸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减少大学生受多元文化思潮影响排斥主流思想的现象。此外,要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大学生人文教育,健全高校文化课程体系,充实人文教师工作队伍,在新形势下做到顺势而变,加强高校文化建设。
(二)“赓续血脉”坚守传承,取“精”去“糟”兼容并蓄
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方面,坚持赓续精神血脉,坚持中华文化传统;兼容并蓄,合理吸纳外来文化;取精去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高等学校要树立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育态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一方面“赓续血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品格高雅的传统校园文化交流活动,如“礼赞中华优秀传统”“学四史”“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活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孔子学院”志愿者项目,鼓励学生自觉担负起文化宣传责任,充分运用新媒体等新方法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全世界更加认识中国,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发扬光大,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做到兼容并蓄,兼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暑期游学研学”、与海外大学交流等项目,或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举办国际专题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不断创新文化学习、交流和传播的方式,促使学生扩大全球视野,树立远大理想,扛起社会责任。最后保留精华去除糟粕,提高学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用辩证、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分析问题,特别是要注意西方媒体的片面解读和观点传播,认清道德评判的双重标准,坚决抵制西方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极端文化、腐朽文化,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理智分析鉴别,努力做到在学习中突破,在传承中再创造。
(三)创新内涵协同育人,以文化人三全育人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契机,一方面进一步贯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构建科学的传统文化课程政策体系,发挥协同效应。高等学校要着力于建立特色课程,构建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使课堂教学起到主渠道效果,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形式和内容上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课堂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时代感,提高对学生现实问题指导的针对性,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着力培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师,构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高等学校中的相关行政部门、思政工作者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以及考核评估等各要素融为一体,提升教师文化知识水平,引导学生深悟传统文化内涵,引领大学生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最后,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以文化人创新文化新内涵。加强对文化的认同感,需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不断致力于创新发展,形成一系列特色校园文化精品项目,通过举办话剧、音乐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演出,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灌注新的生命力和内涵。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当代价值,提高教育的感染力与时效性。
(四)网络矩阵“微思政”,技术融合“大思政”
高等学校要牢固把握网络思政的话语权,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导方向,积极运用网络平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矩阵,努力营造积极和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其次,构建互联网环境大学生话语体系,了解大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渠道和方式,掌握大学生思维方式、话语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科技革新发展的契机,以创新话语体系引导大学生思想,减少互联网不良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再次,提高校园媒介素质,培育一批思想立场坚定、反应能力迅速的网络思政队伍,正确引导学生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帮助学生在社会争议性事件中学会辩证判断,并做出合理的现实抉择;最后,在互联网平台上积极打造高校文化产品,建设有全国、全省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挖掘大学生积极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能量事迹,进一步强化网络平台的师生互动性,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素材,注重技术的应用与融合,创造新的艺术形态。将传统文化节目融合VR、AR、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科技,进一步增加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度,形成“微思政”的“大格局”,有效训练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网络视野,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提升学生网络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徐宇宏.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提升路径探究: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研究》[J].领导科学,2021(16):129.
[2]刘小华.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18-121.
[3]马军红.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领导科学,2020(22):129.
[4]刘芳丽.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高校辅导员,2020(5):65-68.
[5]林凯.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3):102-106,170.
[6]刘同舫.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3(5):8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作者:王瑞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