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1

【摘要】在新时代征程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最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必修课程,承担着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处理好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重视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路径,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效

当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会采取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互联网、大数据、移动平台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大量学习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课堂讲授更加生动、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教学质量更为提升。

(二)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时代高校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知识信息接收快、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等特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理论性强,生动性不足。所以,要进一步创新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从老师讲、学生听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改变课堂乏味和沉闷的情况,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中主动学习。

(三)创新考核方式,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各类课程中使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运用于教学多个环节,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无纸化考试,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将传统的纸质考试改为线上考试,这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更是结合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首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学生系统化掌握基本知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立场,以及国家政策方针等内容通过课堂讲授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推进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线上教学予以补充、完善,可以采取简短有趣、贴近实际的教学视频,辅以发言、提问、讨论、探究,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答疑解惑;充分发挥慕课等的教学优势,通过相关APP例如学习通、雨课堂等,丰富教学环节,引发学生学习思考,培养新形势下大学生个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模式。最后,结合各高校所在地区的优势资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通过拍摄快闪视频、拍摄微电影、参观博物馆、开展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形成既有针对性又系统化的“专”“深”“新”实践教学,将课堂讨论延伸至课外,打通课堂内外,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效果。

(二)基于智慧课堂,创新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学方法首先,丰富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教育思维,推进多元化教学方法融合,创新课堂教学,大力采用专题研讨、课堂讨论、情境教学等方法,给予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平台,以数据为中心,配套丰富的资源、工具、流程三大引擎及大量的应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最后,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引入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案例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其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针对现实问题进行独到的分析,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等基本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做好学生思想的领路人。高校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的培训交流机会,鼓励他们“走出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聘请国内一流大学学科带头人、教授进校讲学,加大对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其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APP进行网络教学,深入挖掘微时代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点。高校也可以依托专题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技术、移动平台等应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要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创新,将重点放在如何加强无纸化考试管理和评价机制上,不断总结经验、与其他高校教师交流方法,更好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五)尽量实行小班制教学

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大班制教学,根据日常教学效果来看,合班授课效果不佳,教师会因为人数较多对课堂管理有所疏忽,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实行小班或单班授课,这样会提高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作者:李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2

引言

近些年,党中央对于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不断提高重视程度。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应明确自身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坚定不移的以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2018年到2019年间,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以及中宣部等有关部门均发文,基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改革进行明确规定,提出了科学的指导意见,并为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基于教育改革工作实践和教育方法深入探究,不难发现,虽然教育持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因欠缺方法论原问题理论研究,且方法的组合应用和改革缺位,导致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成效仍未达到预期。所以,高校在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时,必须以历史自觉为基准,真正把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教育工作中,让大学生通过思政理论课教育后能终身受益。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固守与传承传统的课堂教育观念

教育方法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能否体现出实效性与实用性,并非通过一种测评或一个标准便可确定,教育方法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不仅缓慢而且相对曲折。亦恰恰受该原因影响,部分思政理论课程授课教师对教学方法层面的研究存在规律把握片面性、驱动力不足以及改革热情较低等问题。然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夯实的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能力以及勤勉的教育态度均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教育能力可借助长时间的时间锻炼养成,同时勤勉的教育态度也可在教育工作者不断自省中渐渐加强,但是科学的教育方法需要以教师高度重视的内在驱动力为基准而建立。思政理论课教学是兼顾品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教育,所以完整化的思政理论课程授课涵盖认知、内化与应用的全过程。首先是认知理论,其次是消化与内化理论,把所学理论内容内化为个体三观,并使其成为个体认知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精神武器。最后则是有着重要价值却时常被忽视的理论外化过程,也就是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当中,令其成为个体实践行动的主要依据与标准。上述三个阶段并非独立进行且各自为政,而是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尽管在形式层面看似独立,但本质上三者不可分割。这三个阶段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只有将其视作整体进行处理与整合,才可落实正确、深入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教学方法改革。反之,若教师片面地重视某一阶段而忽略教育过程完整性,则难以将思政理论课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当前,部门教师固守与传承传统的课堂教育观,忽略正确把握思政理论课客观教育规律,教学通常仅停滞在教懂与教会学生的层次、环节层面,对内化层次与环节鲜少关注,对知行统一和外化于性层次、环节更是不做要求。在这一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导向下,教师难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悖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核心教育目标。

(二)思政理论课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化

在角色定位层面,高校过于重视教师讲解,忽略学生们自学。一直以来,国内各所高等院校均将教师知识讲解作为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决定性因素,注重教师课堂主导性,忽略学生们主体地位。例如,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均采取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重视课堂教学进度,忽略学生们受教育程度;注重知识灌输,忽略学生知识接受与思维启发,导致学生们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环境下,弱化了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整个教育过程均为教师一言堂,这不但限制了学生个体观念表达的机会,而且还制约了学生个性表现,从而使得学生们生成厌学心理。而在功能发挥层面,倾向于理论教育,忽略能力培育。部分教师通常仅注重教材文本内容讲解,将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单向传输给学生们,并未考虑学生个体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进而导致学生们对思政理论课教育存在较大距离感。在学生们思想层面出现困惑与疑问而难以在教育活动中寻找解决方法与答案时,便会通过其他路径找寻答案,但其他路径带给大学生们的通常是不准确乃至错误的指导与观念,这为学生学习与成长均带来反向影响。在方式方法选择层面,过于依赖课堂教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对于社会认知较易出现极端现象。一般来说,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应从传统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丰富课下社会实践,然而事实上,多数教师依然忽略时间教育活动,造成思政理论课学时不断减少,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却并未增加。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科学的教育方法观念,实现思政理论课效果最大化

思政理论课授课教师要明确科学的教育方法观,一方面,教育方法革新应立足于落实思政理论课程教育价值引领的基本目标,而价值引领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方法革新的主要追求。脱离于价值引领所进行的改革工作既无用,也存在一定滞后性。另一方面,学法和教法兼顾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法发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若脱离学生们有效学习,何种教学方法均难以发挥加强教育实效性的作用。思政教师在课堂教育的有限时间内,既要深度讲析课程知识,归纳总结教材文本,发掘其内在关联,还应教会大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立场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除此之外,显性教学方法、隐性教学方法有机融合。以理论内容讲解为基准的显性教学方法仍是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教学法。在思政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正在持续完善显性教学方法,虽然在较大程度发挥其教育作用,但其不足之处亦不断显现。而针对显性教学法所体现出的弊端,可借助隐形教学方法进行纠正与补充。隐性教学方法,即把思政理论课基本教育目的和方法进行适当隐藏,以潜移默化及间接方式实施思政理论课程教育。在思政理论课中应用隐性教学法,能够有效弱化学生反暗示心理,在无形之中熏陶、教育学生,最终实现思政理论课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二)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是践行“三进”要求的有效方式,思政理论课教师可将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并将其发布到慕课平台中,引导学生们展开线上泛在化学习,同时开发试题库资源,以此作为课程考评的主要抓手,要求学生们深入学习,并掌握与理解基本观点。依托于探究式学习与课堂专题讲解方式,不断跟进与深入学习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认知并理解其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以及时代价值,利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这一重大事件,为学生们呈现新中国不断发展、富强的历史轨迹,以我党基于自身理论革新自觉性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强化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制度自信,并使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终身发展的精神力量,积极把自身努力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目标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正面临众多挑战和机遇,学校与教师应基于新时代新矛盾及新情况,明确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困境,并通过针对性教学改革,明确科学的教育方法观念、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进而让大学生们在接受思政理论课教学后,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崔祥翠 赵成刚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3

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成果,体现出良好的教学作用,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完美融合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来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体现出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成果,体现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践行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劳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和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的融合性比较高,面对当前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培养要求,需要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方式,使两者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且通过两者之间的互补构建形成更新的教育模式,最终推动高校教育体系的进步,培养出综合素质水平更高的专业人才,体现出当代高校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但如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工作的完美融合,使两者成为一个整体,仍然是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高校劳动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

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当前新时代教育的基础上,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明确自身所学专业的内涵,掌握专业技术,同时还需要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了解自身所肩负和承担的重大使命,以期培养出德艺双馨、专业和艺术水平高超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加快社会发展速度,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新时代对青年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全程见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因此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融入时代洪流中,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部分。高校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观念产生更高的认同感[1]。

(二)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

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树立及其对于事物的看法、思维,都会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当前,国家对高校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精神也同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解释。通过劳动教育观念的渗透,成为学生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劳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展现,将弘扬劳模精神作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基础素材,带来发展的动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收,将其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坚定的信念,也作为人生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从而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进行规范[2]。

(三)高校劳动教育是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客观基础

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要完成基本育人任务,还要积极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美融合。通过二者的融合,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思想态度,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通过劳动技能锻炼来培养学生,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最终从各个角度达到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现出当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3]。二、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首先,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本身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整体教学效果是否能够保障仍然有待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部分内容的单一性又让学生难以接受。而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匹配,能够通过实践情况反映出教学结果,这项活动的开展要求高校教师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疑惑,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要解决当前高校中一些学生不尊重劳动者、不尊重劳动果实的问题,正确宣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及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粮食安全方面制定的方针政策,构建形成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校园氛围,更有效地渗透劳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其次,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通过劳动教育措施的精准实施,使社会劳动教育的供给更加全面,并且可以按照学生成长的特点以及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使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育人体系完美融合,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保教学工作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取向,最终将其转换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动力,让学生更加重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的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劳动教育问题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无法体现劳动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所设置的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三门课程中针对劳动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较少,这也反映出高校劳动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融合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劳动情感以及劳动价值观念的渗透、劳动伦理责任教育的教学设计内容比较缺乏,劳动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方面被忽视,导致劳动教学实际成果不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认知[4]。

(二)劳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不被重视

在高校教学的过程,需要实现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完美融合,这种融合方式为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载体。劳动教育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体力劳动教育,教师将其简化为技能教育,之后这种技能教育逐渐淡化,最终导致劳动教育价值无法体现。高校对于劳动素养的提升环境缺乏认知,也没有深入了解校企联合育人的实质特点,导致高校教学工作受到了限制。另外,育人方面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思政课程设计效果并不明显,采取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通常是基于工具化导向加以实现的,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明确,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忽视了学生思想形态层次的劳动素养培养要求,严重阻碍了劳动教育工作的进行[5]。

(三)劳动教育在实践教育方面无法融合

为了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会组织学生从事实践活动。教学工作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志愿服务活动的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让学生具有对社会现象细致、全面的观察以及客观分析的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以及专业文献查找,以及知识竞赛等方式保障实践教学的专业性,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地考察、音视频制作等方式完成课外实践拓展活动,之后提交相应的实践成果报告以及作品[6]。这种活动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忽视了劳动素养提升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劳动教育本质的渗透以及劳动教学组织的构建。总而言之,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相互脱离的问题,导致劳动教育在实践教育中无法得到重视。

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措施

(一)完善高校课程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劳动教育工作的融合需要作为系统性的工作得到重视,确保劳动教育思想和内容渗透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始终。首先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树立正确理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推行和落实的组织者,教师在教学环节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针对课程的管理者来说,需要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从教育的角度来明确融合性课程的开展价值,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创造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提供服务。另外,需要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隐性融合,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契合点,提升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

教师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教师队伍的构建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需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延伸和创新教育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劳动教育根植于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课堂中,实现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应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的融合思想,最终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价值得到体现。另外,思想政治教师应积极参加劳动教育理论的学术会议和培训工作,以开阔教师视野,让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渗透劳动价值观念,不断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强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果,最终达到全面教育的目标。

(三)营造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学环境需要融合劳动教育的整体目标,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学生的思想状态,使融合式的教学环境建设效果更加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传递价值目标和价值教育理念,融入优质的学风、校风、班风建设,使其发挥更大作用,而且需要注重劳动教育思想在校训校歌中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另外,需要提高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效果,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具体来说,可以设置劳动学分兑换制度体系以及劳动的专项奖学金,还可通过劳动教育的课外调研课题等方式,使劳动情怀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水平更高,最终体现出劳动教育的实际价值。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作为高校教学中重要的工作,尚存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以及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融合的有效方式,努力寻求融合的关键点,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开展,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96-101.

[2]梁广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04):52-57.

[3]丁志健.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研究[J].职业技术,2020,19(11):38-42.

[4]马喜宁.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34(06):55-62.

[5]黄春,刘爱华.论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及其有机结合[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1):8-14.

[6]赵俊杰,陈建红,黄卫萍.新时代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24):179-180.

作者:温国政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人文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