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问题初探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问题初探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问题初探2篇

第一篇

一、高中和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重复与重叠

将高中和大学的政治课本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重叠之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高中教材共分为“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以及“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在中共中央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规定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中多有体现。举例而言,高中阶段必修四的哲学部分集中讲授的是辩证唯物的物质观、运动和静止、意识观;唯物辩证的总特征、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内容;认识论中的实践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等;辩证唯物历史观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等内容,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知识点重复率高达60%。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因为课程内容的重复和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加之大学课本虽然内容丰富、高度概括、结构严谨,但事例较少,使得大学生更加难以把握教材内容。而且大学教师一般情况下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不了解现在的中学政治教学情况,对具体的知识点以及知识掌握的程度不清楚,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安排和实施。因此,有关部门及专家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妥善处理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新的课程制定方案,并制定新的教学大纲。

(二)忽视大学文科和理科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差异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课程,这是所有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可是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由于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大多数省份实行“文理分科”的教学和考试模式,所以高中阶段文科生和理科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学习,而且在应试教育的高要求下,部分省份文科政治课程已经超出教学大纲的常识要求,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题目难度已经达到了大学的课程考试要求。而绝大多数理工科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高考的限制,所以几乎没有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内容,有的甚至仅仅了解几个概念。而大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对文理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并无区分。经常将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同时上课,老师也只是按照大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来组织教学,并没有将大学文理科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试要求等区别开来,也不能同时照顾到理论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导致同一个班上的文科生因为不断重复高中内容,觉得课程越来越乏味,减少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然而,理科生有好多课程内容因为之前高中阶段接触较少,学习和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和吃力,以至于难以调动兴趣。其中最难协调的是文理兼招的专业,讲课时总有顾此失彼之感。

(三)忽视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上的差异

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高中的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授课时一般采用“填鸭式”教育,将课本知识单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探索性,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学生们为了高考这个既定的目标,不得不接受这种应试教育方法,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地学习。这样一来,这门本来与社会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变得单调、乏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这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也被不少学生延续到了大学阶段。大学是一个相对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主要以自我学习为主,上课没有固定教室,学习内容也极为灵活,授课内容大多趋于专业化,部分重点、难点知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以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加深理解并掌握。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能力。教师讲课速度快,课程内容强度大,对学生的快速接受能力要求高,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给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此高密度的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加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方式的错误和消极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从而产生期末考试“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思想,以临时突击来应付考试,认为考试顺利通过就是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这些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也正是这些错误观念的逐渐增强,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两个教育体系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极大地削弱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加强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衔接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中学与大学的长效沟通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高中教育一方面能够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事实上,当前中学“唯分数”的应试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高中生“死读书”和“读死书”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们的主观意愿,根本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长此以往,根本不利于新时期的学生成长。所以,中学若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主动邀请知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到高中开座谈会、研讨会或开设专题讲座,这样,可以把大学学者的思想观点、见解及个人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通过各种形式融入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让高中政治教师及时了解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大学的改革动态、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等。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通常只局限于研究大学政治课的教材和教法,很少通过与高中政治课教师交流互动获得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信息,也不了解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知识点的重复,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中政治课教师的沟通,对于搞好教学衔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可以委派骨干教师到中学课堂旁听,这样,既可以使大学教师了解中学教育状况以及课程改革现状,又可以增强高中与大学的感情联系,实现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的衔接。通过相互交流,大学教师可以更好地找到高中和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衔接的切合点,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的问题。在了解和吸纳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超越。

(二)对大学的文理科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认识和分析文理科学生之间存在着基础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程度上的差距,是搞好高中和大学政治理论课课程衔接的重要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最基本形式。因此,若想搞好教学的衔接问题,必须从课堂教学开始。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可以根据文理科学生的特点,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有侧重点地教,这样,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理科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教学,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线索,这样,既可弥补他们基础知识欠缺的不足,又可为理论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文科学生,则应侧重理论的深化和规律性的总结,特别是要有一定程度的拔高,每次课都要补充一些新知识、新内容,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由于不断重复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接受意愿等,针对当今的理论热点分别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观点或案例,让文科生和理科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将文理科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必须结合实践进行,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在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并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特别是社会主义者的教育机构里经常举行关于自然科学、美学和国民经济学问题的演讲,而且听众很多。我常常会看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谈论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比一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多。”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开展多方面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使每一个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提高自身的独立学习能力,更使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大学阶段可以推行“实践性教学”,即选择学校所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社区或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入街道进行参观访问和扶贫帮困等志愿者服务活动,为群众送科技、送文化,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剖析社会、思考社会发展,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相长。

作者:崔翠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第二篇

一、大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材陈旧,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材是多年前编写,近几年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书中用到的案例比较老旧,无法跟上时展的脚步。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应该具有高职院校特色,根据学生未来会从事的职业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案例方面,教材中多是社会新闻中出现的人物,学生在平时看电视或网页新闻中就能够了解,自然无法提升积极性。

2.教育目的不明确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并不会对教学目的准确掌握。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教育部的要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影响不大,因此并不会投入太多精力。高职院校强调的是技能证书所需能力的培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门辅助型学科,只会对学生在求职时产生影响,对学生工作能力的锻炼以及未来升职等方面效用不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育优秀人才,院校与教师多数都没有真正掌握“育人”的内涵,无法让这门课程的有效性充分发挥。

3.教学缺乏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切实落实到学生实践中才能够体现出其意义。但由于这门课程与专业课程差别较大,绝大多数院校都没有设定这一课程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会将建设经费花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并不会专门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程加大投入,让其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展开。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1.提升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很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会被作为基础性课程展开,教师本身不注重此类教学,在教学中不会投入较多精力,只是将教材粗略讲解,在期末考核时也会尽量选取简单题目,确保每位学生都不会挂科。在教师不够重视的情况下,学生必然不会认为这是一门重要课程,也不会在此方面投入精力。因此,教师与院校都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的重视,通过自身重视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程度。

2.制订完善教学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与其他专业课程一样设置完善的课程制度,不能纵容学生随意逃课、旷课,并且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加强管理,让学生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高职院校理应通过各项措施完善教学,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考核机制方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日常表现方面的得分也加入期末考评之中,可将期末总得分设定为考试成绩的70%+平时成绩的30%。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施奖惩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

在实践性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等部门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干预。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对于状态异常,学生及时展开心理治疗,端正其思想。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危机干预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院校还应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的教学理念始终处于教育界前端,避免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呈现出落后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是因人制宜、因时而变的一门学科、工作,教师只有将自身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才能够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另外,院校也可以聘请相关类型专家来校演讲,帮助学生端正思想。

三、小结

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位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必要课程。对于大专学生而言,思想的端正与否直接关系到将来踏入社会是否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思想政治工作是教师与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改进的课题,相关人员还应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来提升大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将来就业提供保障。

作者:戴婧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