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下的思想政治教育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
(一)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处于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中
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趋向于运用网络手段获取各种信息,而网络信息的复杂等特性,使大学生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弱化、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化、主流价值观发生偏移,这既使得各种网络文化如色情信息、网络犯罪等冲击了大学生的头脑,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有被瓦解的趋势。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稳固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世界的互动关系异常复杂,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行动和技术上的应对准备还相对滞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面临着转变观念和更新知识的挑战。
1.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然而,在网络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丧失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与信息、在最新信息的获得上甚至大大超过了教师,教育者有时候面临着信息劣势的尴尬,部分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往往不知所措,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他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说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他却闻所未闻。
2.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针对性带来难度。当学生通过网络匿名表达思想时,教师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着新情况:一是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二是教育者精心准备的教育内容,一次只能对特定人数、对象发挥作用;三是在网络上匿名发表的言论让教师无法明确工作对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广泛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以达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从方式到内容要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主动。
(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网络教学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是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以黑板、教科书为教学信息的主要承载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常是记笔记、整理笔记、背笔记、考笔记、考完之后扔掉笔记,完全没有创造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由发展,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不能满足网络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时展的需要。
二、网络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利用网络优势创新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
网络具有丰富性、时效性、快捷性三大特点,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发挥创造了机会。网络的巨大的信息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网络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把文字、声音、影像、动画和图片有机融合,形成图文并茂的立体教学方式。比如在讲述思想在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时,可以放映《长征》的影像资料,全面接触历史发展,能让同学更深层次的了解思想上的变化。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课内容达到实时的教学效果
要通过网络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积极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构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教育工作机制。各个高校要建立本校的校园网,在网上积极开展思想交流活动,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完善交流体制,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电子教材引入其中,以全新的教育方式吸引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在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教育技能
网络多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了教师进行教学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途径。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网络多媒体的一些基本技能,脱离传统的备课方式,实现上课备课的“无笔化”,更高层面上要求在网络中选择和分析有用信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素材,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使自己的教学资料得到及时的更新。把理论紧密联系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坚持网络教学与多形式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把课外实际生活的内容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
(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管理体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监管机制的漏洞是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不稳定和缺乏规范的重要因素。制定出强有力的监管制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在网络环境中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监管制度的建立健全,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组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领导机构在不同方面担任不同职责,多方面,全方位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建立规范化的工作制度,对担负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的教育工作责任进行明确分工,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使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增强工作的可持续性实效性统一性和稳定性;三是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主动协调好各方关系,明确各单位职责和工作范围,确保在突发网络公共事件时能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出现失去管控的情况;四是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体系,需要积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高水准,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不断突破和解决工作中的瓶颈和难题。
(五)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考试平台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主要以命题试卷考查为主,存在着种种弊端,比如命题考试针对的是全体的学生,从整体而言,确保考试的公正、公平的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评价本身隐含在不公平的因素。同时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网络的方便快捷性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运用网络建立一种崭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平台。该网络考试平台能够充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与考核有深远的意义,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要想更好地去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改革该考试平台的运行机制,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作者:钟海燕 张伟超 张荣荣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文化的渗透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同时还包括文化的竞争,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敌对政策,由最开始的经济政治的敌对到现在的文化渗透,从而达到“和平演变”的的目的。美国借助自己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先进性,通过网络图片,网络文字以及音像等方式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输出,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传到以我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目前我过有大学生2100多万,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个大学生中有7.2个网民,照这样计算目前中国大学生网民的数量在1500万左右,成为了网络主力军,这样大学生会不自觉的对西方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对我国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产生动摇。这种意识传播的正是在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旗帜下展开的而不容易被察觉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动摇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论信仰基础,现在很多的大学生思想中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西方国家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西方的什么都比我们国家的优秀,有的甚至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相信西方的宗教学说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美国利用其网络优势,已经掌握了网络话语权。在当今互联网信息中,英语的信息已经占到了99%,而汉语信息只能占到不到1%。在中国,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汉语的重要性,提笔忘字的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字迹潦草的大学生也到处都是,更别提对文言文诗歌的学习了,导致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面临非常尴尬的前景,汉语也面临萎缩的危险。
(二)传统思想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网络是人类开辟的一个空间,在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还没有基本规范。作为网络受众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途径是人们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模范行为的影响,人格力量的感染。网络道德教育虽能使人们掌握丰富的社会伦理道德知识,但难以达到人们直接交往时所达到的那种和睦的程度。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行为者可以认为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很小甚至随心所欲的解释他们所接受的伦理道德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网络道德发展初期,那些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使之约束力下降而形同虚设。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目前尚未出现新的网络道德规范,技术规范又受到限制。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从而造成规范的矛盾冲突,引发大量行为道德失范。一些心怀叵测的人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传播不良的信息,使得辨别能力低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的影响:网络欺诈,网瘾,网络病毒等。网络道德规范并非像传统道德规范一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三者同时维系,它只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来支撑,这使得传统思想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大大下降。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在缺少面对面监督的情况下,传统的道德规范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人性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几乎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人们在交流的时候不用为年龄、身份、地位的泄露而感到尴尬,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破坏欲,法律意识逐渐淡化,甚至导致犯罪。
二、网路环境下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的措施
(一)健全法律法规
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探索建立网上管理制度,对一些重要的网站严格要求,使之建立起信息引导机制与自律机制。对大学周围的网吧严格管理,使其合法经营,让大学生有一个绿色的上网环境。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只要人处于社会之中,与他人发生联系,就离不开法律规范。我们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法制轨道,确保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特别要打击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的法规,对网络犯罪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净化网络环境。自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部网络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后,相继出行了很多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对大学生健康上网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网络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网络问题也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及时地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推广,网络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在网上交流的时候不仅可以接触到很多有利的信息,还有可能接受一些有害的信息,西方一些国家利用网络一些“中国威胁论”,宣传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腐朽思想意识形态。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教育,牢牢占据思想文化的主阵地,让先进文化主导学生的思想,指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国家领土问题等影响国家稳定发展大局的一些问题,对错误思想进行批评记性积极的引导。其次,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主要由上网者的道德自觉控制力来约束。由于大学生的分辨能力差,极易受到不良文化信息的诱惑,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尽可能把一些现实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关心的话题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等道德意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加强校园网络网站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塑造人,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大学校园里,网络文化的发展及其迅速。可以建设一些具有校园特色的主题网站,例如“心灵驿站”“红色网站”等。主题网站通过各种栏目的设置,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流信息,宣传校园内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传播健康的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接受正面引导、吸收正面信息、享受健康精神文化产品的平台,大大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结语
总之,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挑战,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加强校园网络网站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作者:赵文静 冯磊磊 单位:吉林大学
第三篇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问题和影响
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是推动社会民主的有效路径。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公众参与是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规模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尺度。”参与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核心因素,广泛的政治参与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未来的政治生态,如果大学生缺乏参政议政的能力,那么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也将流于形式。而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政治参与主要是依靠政党、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自上而下进行的。这种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对大学生来说,机会比较少,沟通渠道不对称,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受到一定限制。而网络参与成本低、速度快,具备即时性和便捷性,以及它的可匿名性特征都增加了大学生发表言论的自由度和安全感,网络政治参与以它的开放性,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门槛,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培育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大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了政治知识,提升了政治参与能力,了解和感受到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切实体验了现代政治生活的民主性,民主参政意识不断得以增强。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了解政治现象,交流政治经验,学习政治文化,并且获得网络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但网络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交织在一起,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造成网络信
息真假相掺,影响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新媒体出现后,媒体已经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操作,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己可以、传播信息,我们进入了一个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在各种网络信息的传播中,从登录到,很多时候都是由服务器自动完成的。互联网的这种特性使巨大的信息量未经严格审核、过滤便进入互联网并得以迅速传播。著名作家王朔曾说:“也许我有些发不出去的杂文,会放到网上。”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在自媒体上发表信息的随意。自媒体取消了传统媒体编辑决定发表的权力,让各种信息“自由”传播,那么就无法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散布网络谣言,甚至在网络上毫无根据地进行政治煽动和诋毁,恶意攻击党和政府。而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最广泛最直接的传播和影响。美国前国务卿托尔波特在谈到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时就毫不掩饰地指出:“技术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使是最坚固的边境亦不断受到收音机、电视、传真机和电子邮件的冲击和渗透。”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也说过:“因特网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手段,也可能成为颠覆新秩序的有力武器。”西方的一些政治思潮以铺天盖地之势不断地灌输给大学生网民,很容易使大学生逐渐接受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引导,从而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政治信息辨别能力
不足导致网络政治参与的无所适从和非理性客观全面的信息是进行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当网络上大量未经证实的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呈现在网民面前时,网民的政治经验、政治素养在对信息的甄别取舍判断上至关重要。而青年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和政治信息辨别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无所适从和非理性现象。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曾经提出过网络发展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群体极化”可能助长绝对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极端民主化倾向。同时,网民们不成熟、非理性的言论同样可以导致“多数人的暴政”。而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社会利益急剧分化,冲突加剧,网络的匿名性特征使得人们很容易利用网络来发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些不满情绪很容易在网络上迅速扩散,因为人们更偏向于接受那些能够验证自己的结论的信息,使得负面消息被无限放大。少数大学生借助一些翻墙软件从国外获取的各种信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之间的落差,也使得他们在甄别政治信息方面无所适从。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念包括政治价值观尚未定型,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容易偏激和冲动,往往情绪化有余而理性不足,也更容易接受网络动员,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特征,使得某种程度上,网络表达“零风险”,参与者容易放松网络自律,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一些非理性行为,甚至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规范和引导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虚拟世界虽独立于现实社会,但却无法与现实切割,它们只是一根网线相互联结的两个终端,虚拟空间的社会思潮、舆论及公民的参与行为和现实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关联性决定了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必定能够深刻影响到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建设。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四门课来实现的。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统一要求下,“基础”课侧重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纲要”课侧重于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教育,“原理”课侧重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概论”课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这些内容重在对学生的政治方向的引导和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对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要想加强大学生对对各种政治信息的甄别能力,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马列著作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引导,执政党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当代中国的多元社会思潮,其实质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来引领,而网络空间的多元思潮也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政治观、政治情感、政治心理的培养和政治技能的传授。政治观指“人们对以国家为中心的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政治观是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大学生政治观是大学生分析、观察政治问题和处理政治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是大学生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看法和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只有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才能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体现出正向的民主价值。网络政治参与是一个政治情感释放和政治实践的过程,在网络自由、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获取丰富政治理论知识、各种政治信息时,可以畅所欲言,表达情感,进行政治评价、参与各种政治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网络政治参与,既要继续加强对政治方向的引导和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弥补对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培养和政治技能传授的不足,强化学生的国家观念、公民观念、权利和义务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政治观、优化学生的社会政治心理、提高虚拟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教育,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塑造合格的政治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主体性原则,强调把学生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人格,强调把培养能够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因为说到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政治素养,然后再由大学生将这些准则外化为实际的行为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网络的发展和特点更强化了主体性的意义和价值。“在网络空间里,人可以离开实践活动的直接现场,从体力和部分脑力中解放出来,这正是作为主体人的理性、智慧高度发展和自由自觉的表现和确证”。主体性意味着独立性,意味着拒绝盲从,而盲从恰恰是大学生网民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学生在各种海量信息中,往往缺少独立思考和判断,容易陷入集体的情绪宣泄中。特别是“现在网络上的聊天室和论坛,不是把持不同政见的各类公民引导他们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政治协商,而是把思想、政见、价值观和爱好基本相同的个人吸引到一块,加深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偏见,而不是挑战和改造原来的价值观和偏见”这种网络特点更是凸显了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水能覆舟,亦能载舟。与其惶恐于网络政治的无序参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和社会稳定的威胁,不如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目前,网络社区越来越多地与现实社会中的集体结合起来。作为现实集体的网上映射,校园BBS和的电子校园以及班级QQ群、博客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网络载体。在这些网上集体中,辅导员、班主任、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学生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论影响其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校应该注重开展网上和网下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出一批既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又具备较好的网络知识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上及时发现网络舆论热点,充分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与交互性,调动更多学生参与讨论;在网下则及时进行形势政策课教育,适时组织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与辩论,开展班会、组织生活会、社团协会的讨论会、形势政策的讲座等,在面对面的沟通中开展思想交流工作,帮助同学澄清认识,解决思想政治认识中的困惑。这种基于网上网下互动的交流和讨论容易形成集体舆论的合力,营造出良好的自我教育的集体氛围。在此基础上,推动大学生进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和实习,帮助他们了解现实的国家和政治,通过体验生活让他们深切体验到政治的真正含义,从而达到帮助他们提高现实政治参与能力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管是对宏观方面的积极关注,还是校园微观方面的亲身参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都为大学生表达自己政治立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渠道,即使是一些不满情绪的释放,也可以及时暴露现实中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实中的一些潜在矛盾和问题,将它们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具有爆发性、破坏性的危机事件的发生,从而维护了校园和社会的动态稳定。
作者:董娜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