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

在思想上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的进步,哲学在逐渐的研究中慢慢明晰了本学科在人学本质上的清晰思路和立场。随后,哲学便主动向人学方向转变,在形态上也逐步地靠近人学。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艰巨任务,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牢固夯实自己的哲学研究基础,也就是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就必须:“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理清人的本质属性,梳理出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的方式和方法,找出人在发挥主体作用时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要研究探索出人的主体性能力的发挥问题。特别是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事的人格转型问题。”“因此,把人当做行为主体,就必须进一步解决人的主体性的正确发挥的问题。这是研究人的基础性工作,是研究人的现代化实现全面发展的理论出发点。因为人的主体性是与人的被动性、消极性相反的行为,只有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只有把人作为一切行为的主体才能体现出其积极能动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一切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要通过实践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出人的主体性要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人的主体性是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发挥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个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体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主观能动性,这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而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对客观物质实现方式的认知和超越过程。在人的主体活动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即人格,人格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表达,表达方式是在人的活动过程中从主体到客体以及从主体到主体的一种转换。这种人格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最基本的一种资格条件。发挥人的主体性否定了把人当做消极被动的客体的错误理论,为处理解决国家、个人、集体的相互关系,确立人作为人的基本地位,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发挥人的潜力,冲破封建社会所强调的人的附属和依附关系,从而为解放人的思想完善人的主体人格提供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观照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兴起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提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一目标和任务,表明了当代追求人的现代化的潮流和趋势。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创新理念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的转变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政治觉悟和道德观念的教育,培养人的服务和服从意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它的教育目标局限教育与人才于要求受教育者顺从组织要求、服从组织管理,而完全忽视个体的特点和特长,个体所具有的创造能力、突出个性、特殊才能都完全不受重视,忽略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个人性格和能力的培养,阻碍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在这种环境中的个体往往失去了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传统的“政治道德教育至上”向“突出个体能力”转变,实现现代化和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和现代化是哲人从未停止追求的目标,这是人的发展最理想的状态。哲学导师恩格斯在向外界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未来时说:“到了那个时代,人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主宰自然,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成为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个体和社会的主人”。“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现代社会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思想上的进步和提升,他的客体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指向是人之本质的生成和人性的完善、人之全面而自由发展。呼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构建更加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价值取向之必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就在于片面注重个人的社会价值,具有理想化的教育目标。在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下,很长时间内,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一直是对立矛盾的关系,个人的社会价值被过度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却被忽视甚至被否定。虚假集体主义漠视个人,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个人的内在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统和在一起,在制止自私主义和极端主义对社会集体利益的损害前提下,保障和维护个人对有利于自己的合理利益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和结合点,将自身的小我价值融于社会的大我价值之中,同时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上之转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是单一的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甚至于不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仅仅将其作为被动消极的受教育客体,这导致个人需求和自由民主独立权利的被忽略,使教育的过程单一乏味,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使命令和服从成为必须的选择,这样的教育缺乏活力完全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压抑了受教育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而且也严重束缚了教育者的引导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本该有的作用。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推动下,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辨证统一起来。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时期,人们应增强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破除一切落后守旧的心理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对自身能力和创造力的认知,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从年龄、身体、职业、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态度、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任何一个角度,人们被区分为不同类型,进而在该提前下又被区分为不同层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首先关注人,做到十八大报告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的创造能力和独立的人格,让个体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特长,并有独立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自身也要有积极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不断的自我提升和发展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2.4高校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一味只是机械的进行自上而下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中限制了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阻碍了自我进步的内在需要,通常只是简单说教、硬性注入,结果并不乐观;导致的后果是规范导向作用被过分强调,忽略了它的塑造、激发作用,最终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更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互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新突破,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教育者教育效果,同时注重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轻松的教育中使受教育者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并积极的面对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教育者起引导作用,受教育者充分参与并积极配合的良好局面,据此探索出新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对受教育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根据不同的受教育的个体的差异,准确地定位共性和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计划。要想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和生机,就必须充分发挥人们的才智和创造力。那么在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时就不能一刀切,要采用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

三、结语

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对人学理论要求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在本位教育上要向能力本位倾向,不能只专注于传统的道德本位观念,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并具有创新能力追求自由民主精神的现代化人才,不仅要适应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同时要有卓越的眼光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变革中来。这就要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能力本位的要求,培养塑造既有能力也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来说,重视共存的人,尊重人的需求,用交往的方法来认识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工作、学习,还是生活角度,都具有指导性作用。人的社会生活不是以单个的人展开的,要在人与人之间构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取长补短中构建和谐关系,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实践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作者:孙六平 孙跃铭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