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形式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形式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形式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创新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创新的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殊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教育对象思想理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对象需求情况的相对不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殊矛盾。从德育哲学的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究新形式、新结构和新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有精神需求、价值需求以及意识的至上性。“意识的至上性意味着思维的能动性……这种选择性给人的意识活动以深刻的自由性。通俗一点说,尽管这种自由也要受到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但在这一前提下,把握意识至上性的根本意义在于:谁也不能也无法限制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反映什么或不反映什么,思想什么或不思想什么,接受什么或不接受什么,选择什么或不选择什么。这就是意识建构过程中的自由选择性。这既符合客观事实,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原理。”人的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张,人的精神需要的不断丰富以及人对自我完善的不断追求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创新的外在推动力量是国家政权和制度基础。在任何社会形态和制度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国家性、制度性、导向性特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曾说:“思想——宗教的、道德的、实践的、审美的……必须由强大的社会集团来承担,才会发挥强大的社会作用。必须有人尊崇它们、赞美它们、维护它们、贯彻他们。为了在社会中找到一个不仅是知识上的存在,而且还是物质上的存在,它们必须被体制化。”正在融合的媒介给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构成形式创新提供了契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制度性要求同样需要不同媒介的参与主体共同遵守、维护和担当,目标和任务的社会性只能通过过程和载体的社会性才能实现,大德育、全员德育的理念都体现了这一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创新的理念表达为四个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意同德育。“随着德育涵量的不断发展和逐步走向社会化,德育运动必然更加走向本真和深邃。这主要表现为四个‘回归’:第一,德育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主体逐步向社会主体回归。第二,德育的本质存在由革命时期的‘精英’目标取向为主逐步向民族的大众的‘生活世界’回归。其三,德育的目的任务由工具理性主导逐步向建设人本身回归。其四,德育的运作方式由单向运动为主逐步向双向、多向乃至‘无穷向’回归。”

(四)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创新是对传统形式的强化和升级。一般而言,根据交流互动方式,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存在形式作以下区分:第一种是指以会议、谈话为代表的传统交流形式。第二种是以教学活动为代表的课程交流形式(其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第三种是借助于报纸、板报、影视作品等传统媒体开展的宣传教育交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创新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形式,而是实现媒介融合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强化和升级。

(五)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创新的现实需要可以提升队伍媒体适应力。当前,队伍媒体适应力不强主要表现为:第一,理论研究多、成果普及少,相当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还不能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多数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对网络的运用能力仅限于浏览网页、信息收集,建设、开发、维护的意识和能力欠缺。第二,问题分析多,建设实效少,受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缘结构的影响,网络技术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术背景尚需融合。第三,总体引导多,关键突破少,思想政治教育挖掘利用网络资源虽已成共识,但在教育的关键领域、重要内容、核心问题等网络化探索方面还没有突破。例如,一味地跟随美国大学网络公开课兴起的国内大学网络公开课的日益式微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创新是对受众主体实践范式的回应。按照信息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对信息的不同认定渠道,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区分为教育者信息系统和教育对象信息系统。可以说,在信息以文字形式传播的时代,谁控制了文字、纸张的使用流通,谁就能控制信息的制高点。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纸张对信息的控制功能今非昔比,受众的定义也是双向的。在任何媒体状态中的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智慧、思考、励志、逻辑、批判、宣泄、猎奇、兴趣、时尚、热点、搞笑、无厘头等多元化的主体需求直接影响信息的被选择和获得。一方面,教育者视野中重要的主题对教育对象而言可能并不敏感,因此,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主体性和个体性凸显。例如,围绕着被称为“华人文化族群部落化”标志的春晚年年争议不断,却年年一直在办,继央视推出网络春晚后,目前已有网友开始筹划民间春晚。另一方面,信息形式因媒介融合而突破界限,教育信息的有效性获得、可期待选择等要依靠调动受众的兴趣而吸引受众眼球。

二、媒介融合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创新

(一)利用媒介融合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形式。在网络普及程度较低、个体信息渠道受限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形式教育目标的实现难度相对较小。在媒介融合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性、去中心化、在场性、互动性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特点,完全有理由要求重新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边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媒介融合资源,将教育对象的注意力、需求度、价值观,甚至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关注问题、个人经历等复杂因素作为应该被尊重的前提因素,建立一个对象全息数据系统,并以此为基础,重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在对象实践中的内容边界,才能使其充满生命力和活力,避免“高大全”,实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二)利用媒介融合介质,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呈现形式。在媒介融合环境中,各种媒介之间的区分是有限的,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万千的“介质圈”。手机杂志、手机图书、手机报、飞信、QQ、微信、微博、手机电视等构成了人们在媒介融合中的交互平台。各类门户网站、博客、播客、微博、轻博、网络电视、即时通信、维客、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等网络形式的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网络常识得到不断更新,考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适应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网络生存,就应该打造技术全面、素质过硬的“网络精兵”——教育部思政司。例如,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中国大学生在线发展中心在高校范围开展“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网络评选”活动就是一种有益的示范。

(三)利用媒介融合渠道,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服务形式。通常意义上,科普活动多数是普及自然科学常识。媒介融合的全信道交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观点、理论内容可以通过科普的方式实现社会服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服务问题的技术准备还远远不够,其难点在于如何实现经典理论形态的时代表达,如何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开发不同理论层级的教育信息,为不同受众确定符合教育目标和接受能力需求的概念标准体系并具象化,简单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普化。例如,广东省针对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推出《画说哲学》等科普读物,广西正在组织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公众的开放性建设项目等做法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四)利用媒介融合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极具理论魅力和内在活力以及传播势能的学术领域。通过媒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文化传播的广阔平台,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社会公众传播多样和谐的价值文化;面对社会组织传播促使个体互动和成长的群体文化;面对不同职业类型传播专业而敬业的职业文化;面对国际交往对象传播和平发展的外交文化;面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传播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信仰文化;面对人民军队传播保家卫国的军旅文化;等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形式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利用媒介融合契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共担形式。当前正在开展的媒体自律意识建设以及媒体行为法制化等都在传达一个概念,即媒体是有社会责任的,是有建设和维护社会精神生活质量义务的,媒体应该是有良知、有底线的。在媒介融合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的资源应该包括媒体自律的观念资源和制度监管的法律资源。对媒体行为进行约束,在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例如,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就展示了媒介通过MPAA(MotionPictureAssociationofAmerican)等标准进行分级评价。美国电影分级并不是强制执行的制度,为了塑造公众形象和维护核心文化精神,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制片商都会选择提交电影分级。在媒介融合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实现社会的价值共建和观念共识。

作者:王宇 张澍军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