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关于人类知识来源和获取的争论为体验教育奠定哲学基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靠经验获取的知识是不可信的,人类必须借助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认为,借助抽象逻辑推理获得的知识不符合人类的生活实践,凭借感性经验获得的知识才符合生活的逻辑。杜威充分认识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片面性,把教育和经验之间的联系作为参照物,认为人类知识的获取要凭感知体验,也就是“要在做中学习知识”,此后,体验教育的概念便被引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因此,杜威的“做中学”的感知体验哲学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认为,体验作为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主宰着人的情感世界,当人面临新情境时就会产生体验,从而引起身心活动的发展变化,产生新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我们在体验某一事物时,所有的心理过程同时运行、融合,所有获得的体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具体体验的事物被生命的整体所支持,所以,所有的心理生命都属于当前的直接体验。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体验能够使人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给拉开了,像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①因此,心理学是构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石。
(二)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选择方式、人生价值观念等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活动的目的性、经济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如,有些人参加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有些人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有些人是为了公益事业,有些人是为了获得名誉声望。这些因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价值尺度、思维模式、终极关怀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来讲: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泛政治化转向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上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政治问题,更是对经济问题、生存问题、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的理性关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从宏观目标转向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存诉求和成长需要,与解决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就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些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操作系统的调整与变革。然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坚持以强硬的政治“灌输”和抽象的理论“说教”为主,以社会化的标准、统一来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价值标准、行为选择的巨大变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解决现实社会矛盾时几乎趋于苍白。同时,理论在回应现实问题时呈现出的钝性与乏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和逆反心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向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了它的研究历程。特别是2005年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马列主义一级学科,这极大地鼓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经过20多年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批具有科学内涵的教育形式。如,大学生素质拓展、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网络互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教育形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快和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过多地体现了教育者的主导性,受教育者从源头参与教育管理的理念还只是流于形式,即只注重“如何教育”、“为何教育”,却忽视了“教育什么”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科学化的学科体系,在其内容的设定上必须具有两个合理性向度:一是形式合理性,二是实质合理性。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之中,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教育过程,把现实生活场景、大学生的人生阅历、未来的人生希望结合起来。可见,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两个特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的实际特点制约,针对性由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所决定。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他们深入社会生活,有所经历、有所碰撞、有所体悟,从而内化自己的思想,最后转变为外在的行为。
二、构建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强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直面真实存在的现象与问题,让大学生有所经历、有所领悟,从而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信念与品德行为的内化与外化。因此,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要植根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自然情境之中。
(一)情景模拟体验模式
这种体验模式是指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种与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情境,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获得体验。如:加强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建设,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体验生活的美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创设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原告、被告、法官、律师、证人等,亲身感受审判的全过程,在情景体验中优化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组织专题班会,让学生自我介绍和相互评价,通过自我介绍、与他人比较、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的品质状况与道德水准,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生理状况、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权利与义务等,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综合能力有目标地寻求今后发展之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的探索,从而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情景模拟体验模式以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氛围为教育载体,使每个大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个大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的展现与发挥。
(二)人际关系体验模式
它是指教育者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角色,参与集体生活项目,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特点,再通过相互交流,感悟人际关系,确立同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体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感性个体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世界之中,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关系世界发生融通性领悟”。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关系体验,对人际关系的融通性领悟往往被人际关系的“地心说”和“日心说”等狭隘的观念所遮蔽,往往根据“我要不要”、“我喜欢不喜欢”等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而不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这很容易形成自私、独断、攻击、报复等扭曲的性格。复旦大学校园投毒案充分说明人际关系体验的重要性。因为与室友关系不融洽,就采取了极端残忍的手段剥夺了他人的生命,彻底背离了人类的生命伦理道德。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学会处理好与父母、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的体验视界中,能从不同的角色出发看问题。如,当错事发生时,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过错,不把过错都归结到客观原因,不能总是试图把责任推卸掉,要学会说“这是我的错”;其次要学会宽容,宽容别人的不理解,宽容别人的缺点,同时也宽容自己的一些力不能及;再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要重视和在乎别人;最后要做到换位思考,学会异地而处,学会把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意见吻合起来,也能让对方觉得你是对的,引导对方跟自己达成一致意见。大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地体验人际关系,掌握与人相处的技能、原则和方法,将来在职场生涯中就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上级的关系,达到“我在世界中,世界也在我之中”的互惠共生的境界。
(三)社会实践体验模式
它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锻炼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体验方法。如,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各行各业,了解时展的脉搏,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通过实地调查,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组织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企业文化环境,了解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党和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的政策;通过教学实训活动,让学生深入公司、企业、学校、党政机关,了解职业特点,了解哪些职业是朝阳职业,哪些职业是夕阳职业,哪些职业是热门职业,哪些职业是竞争激烈的职业,在具体的实训体验中增强责任感,强化沟通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的准备度和成熟度,为将来走上职场奠定基础。总之,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引导他们深入社会生活和职场,悉心体验、有所经历、有所感悟,从而增强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
作者:郝文军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