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意识形态活动,其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介,通过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交互作用,促成教育对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正是这一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具有如下特征。

(一)非强制性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作用方式具有非强制性,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内在要求,也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其实质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一种精神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而言之,是人的思想、精神世界。因此,归根结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为材料,对教育对象施加精神性的影响,引导和转变教育对象及其群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众所周知,对于人的思想世界的任何精神性的影响,或者说对于人的思想世界的引导,非强制是最基本的原则。正如恩格斯曾经断言的那样,“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与纪律约束、惩罚制裁等强制手段不同,具有以教育对象自觉自愿为基本前提的非强制性特征。

(二)科学性

灌输与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方面,教育说服力的形成不是一个单向过程,而是由教育者调动各种要素激发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双向互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形成是以遵循信息传播规律与人的思想认知规律为前提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因此,教育说服力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的核心构成要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真理的力量。曾深刻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如果在教育实践中违背科学规律,采取隐瞒真相、蒙蔽受众、故意误导甚或是巧言诡辩的方法,也许会获得教育对象的短暂认同,却无法形成持久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对教育对象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的科学研究和深刻把握,在交流互动中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教育信息,依靠周密的逻辑论证、科学理性的分析,就能够加深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进而促进教育说服力的形成与作用。

(三)感染性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既不冰冷、也不生硬,而是蕴涵着对教育对象深层次心理需要的尊重和人文关怀。马克思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不是单纯来源于没有感情色彩的逻辑论证和理论推导,同时也有赖于情感体验和形象感染,即把深刻的哲理无痕地融入感性直观的形象之中,使教育对象产生高度的思想、情感认同。正如培根所说,“人的理智,不是干燥的光,而是有意志和情感灌输在里面的”,同时“情感以无数的,而且有时以觉察不到的方式来渲染人的理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充分说理和形象感染,唤起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波澜,使教育对象通过感性的直观达到深刻的理性理解,进而产生持续影响和改变教育对象思想、立场的说服力。

(四)艺术性

对于教育对象而言,说服力的产生常常伴随着艺术上美的享受,而干瘪的语言、枯燥的内容和僵硬的说教则无法产生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艺术性,就是指教育者在综合运用教育策略、方法、内容等说服力因素时,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而产生的使教育对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的属性。它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之美,即教育者运用通俗易懂、引入入胜、令人回味的精彩语言,使老话题出新意、新话题有深度、严肃的话题变活泼、呆板的话题变鲜活,令教育对象感到生动有趣、深受启发;体现在对教育对象审美需求的积极回应,即采用电影、音乐、戏剧等寓教于乐的艺术化手段,使教育对象在身心愉悦、心灵陶醉中产生思想认同;还体现在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情绪起伏、性格特点等具体情况选择时机、分清场合、把握分寸开展教育的艺术。

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具有“合力”的特质,是真理、事实、人格、情感等力量要素的综合体。

(一)真理的力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诸要素中,真理的力量即科学理论的力量具有第一位的、根本性的意义。马克思曾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作为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获得的科学理论成果,真理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完备的逻辑,更根本的还在于它反映事物本质、揭示客观规律、指示发展趋势,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而具有征服人心的无穷魅力。真理的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核心要素,离开真理,说服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正是“抓住事物根本”的、“彻底”的科学理论,因而具有“掌握”教育对象的巨大力量。列宁曾对这种力量做过深刻阐释,他说:“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只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真理的力量既不神秘,也不虚无缥缈,它总是直接体现在解释社会现象、解答理论困惑、解开思想疙瘩的教育过程中。

(二)事实的力量

事实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和对现实情况的真实描述,对于理论具有不可取代的支撑力量。列宁就非常重视事实的力量,他强调:“为了真正弄清楚常常被人故意混淆起来的复杂而困难的问题,事实正是十分必要的。”事实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直观性。列宁指出:“工人特别容易明白和领会社会的纲领,因为这个纲领所说的,全是每一个有头脑的工人看见过、经历过的东西。”现实生活中那些发生在教育对象身边的、与其息息相关的真实的人和事,往往是他们观察、思考问题的感性依据,对于他们理解教育内容具有印证、注解的意义,也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因而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事实的力量源泉还在于它的“真实性”。邓小平就曾指出:“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形成既不可能仅靠玄而又玄的纯理论说教,更不可能靠对教育对象的欺瞒,而要靠铁的事实及其真相对理论观点进行印证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让事实说话,才不至于成为空洞的说教,才能借助事实的力量让清醒者深信不疑,让糊涂者转变认识,让诡辩者瞠目结舌。

(三)人格的力量

人格是一个人的品质、性格、气质和能力特征的总和。作为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力,教育者人格力量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比职务权威、纪律惩戒等强制性因素使人产生的敬畏心理和服从意识要更为强烈、持久和有效。亚里士多德就把个人品格视为非常有效的说服手段,他说:“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人格的力量不仅在于形象之美,还在于内心和行为之美,它来源于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道德形象与实际行动的仰慕而产生的情感和思想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不但应通过自身的良好形象去感染、影响教育对象的情感,使其产生直觉认同,还应通过发挥自身模范带头作用,用“无声的语言”把教育信息与教育要求传递给教育对象,使其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感召下真心信服并自觉接受。孟子有云:“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也就是说高尚的品行所赢得的声誉比道德的言论更具说服力。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因为真理力量的发挥,必须以真理传播者人格力量的发挥为前提,有了人格力量的支撑和保障,真理才能真正进入教育对象的头脑。

(四)情感的力量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教育对象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有着强烈的被关注、关心、关爱和彼此沟通交流的内在情感需求,而“严谨的和理性的概念枯燥无味,无法满足人类情感世界的需要”。因此,任何外在的事物要内化为人的思想和道德,都不能忽视情感的力量。情感的力量首先在于它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活动具有动力激发作用。“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往往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能够唤起人的动机、激发人的意志、优化人的心理,进而调节道德发展的方向。情感的力量还在于它对教育对象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具有增强或减弱的调节作用。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指出:“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生光和热,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的语言,就会把颠扑不破的真理,拧成冷酷的、僵化的训诫。”正所谓“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通过与教育对象积极的沟通交流,发挥情感的力量,才能调整、缩短甚至消除与工作对象的心理距离,进而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做到情理交融、情通理达。

三、小结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形成,不仅仅是真理、事实、人格和情感等说服力构成要素简单相加的结果,还要依靠这四方面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化组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只有将说与做、情与理、逻辑论证与事实印证有机统一,才能形成高效、持久的说服力。

作者:晁帅 单位:空军预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