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榜样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原因
(一)所树立的榜样缺乏层次性、多样性和时代性
1.榜样缺乏层次性、多样性。榜样教育的对象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文化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同时人的思想意识本身也有层次,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崇拜对象。而以往高校树立的榜样,形象过于完美,缺乏多样性、层次性,缺乏感召力,难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认同。这样的榜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榜样缺乏时代性。榜样是时代的产物,其价值在于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的榜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强大的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然而,当今时代,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与教育者树立的榜样差异太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而我们今天宣传的榜样很多仍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先进典型,这些榜样多为“高、大、全”式的优秀人物,他们的事迹太突出,让学生感到他们离实际生活太遥远,使其难以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认同这些榜样。同时,由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现实性、亲切感,甚至真实性,所以难以使榜样产生激励作用。
(二)榜样宣传模式化
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对于榜样的宣传趋于模式化,具体表现在榜样形式单一,内容刻板、空洞,政治色彩浓,由此造成学生的反感心理。在榜样宣传上,应景性宣传多,经常性宣传少,如在“学习雷锋月”各种宣传报道层出不穷,一旦时间过去,相关报道便消失殆尽。对此,人们讽喻为:“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同时,榜样宣传缺乏深度,大多流于一般的口号和说教。对榜样的学习停留在纯知识灌输的层面上,使榜样脱离现实生活,没有让人真正从内心对榜样产生认同,也就更谈不上把榜样的人格品质内化到思想行为中。
(三)传统榜样教育边缘化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榜样文化出现了由民众自我认同和推崇而形成的新形态,我们称其为偶像文化。如今各类媒体所塑造的明星偶像,时代感很强,与学生年龄相当,且明星偶像的事迹多为近期发生的事情,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映射他们的困惑和矛盾等心理,于是得到了他们的心理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理认同逐渐上升至偶像崇拜。传统榜样教育与学生的明星偶像崇拜虽同时存在,但却鲜有重叠,结果传统的榜样教育逐渐趋于边缘化,而明星偶像崇拜则逐渐趋于主流化。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化榜样教育效应的对策
(一)树立榜样:讲求层次性、多样性和时代性
1.注重榜样的层次性、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不断趋于多元化,对榜样的需求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树立与其生活相近的榜样和偶像,例如,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让其效仿学习。此外,还应注意到,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有榜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育者在树立榜样时,应兼顾榜样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注重榜样时代性。榜样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每个时代英雄都具有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神。榜样教育,不能脱离榜样所处的历史时代,既要宣传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因为他们的高尚情操、伟大精神永不过时,又要把握榜样教育应有的可学习性和可模仿性,突出其时代性。“当前随着价值观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榜样崇拜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树立榜样时,应注意时代精神与时代需要,要突出时代性,使榜样符合时展的需求。”
(二)宣传榜样:注重精神内涵的挖掘,进行广泛宣传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教育者在进行榜样教育时,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全面分析榜样。要使学生不仅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先进行为,更要学习榜样的先进思想、崇高品格,促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实践过程中升华个人的思想。与此同时,在对榜样进行宣传教育的活动中,切忌“应景性”“突击性”“一阵风”的形式主义。我们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讲求实效,广泛宣传,让榜样教育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从学校方面来讲: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及其具体的思想、行为特点,制定相应的榜样教育计划,持之以恒地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平等的对话和讨论,而不是单向灌输,表层效仿;另外,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强化榜样教育。荀子曰“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就是强调教师必须起典范作用。从社会方面来讲:要搭建一个具有更大效力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形式多样的与社会公众互动的平台,即通过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开辟榜样文化专题论坛,让社会精英、普通大众、政府部门领导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民主、平等的对话,各抒己见,求同存异。
(三)实施“偶像—榜样”教育,力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合理重叠
针对榜样教育边缘化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建立“偶像—榜样”教育。“偶像—榜样”教育,就是在社会的引导和干预下,通过对自我认同的人格形象的感知和理解,使人受到启迪和鼓舞并进而自觉效仿的教育活动。“偶像—榜样”教育并不是要取代榜样教育,而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拓展榜样教育的空间,是对传统榜样教育的一种完善和弥补。偶像崇拜是大学生人生追求的一种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偶像。我们应该用冷静、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既要充分理解和肯定其合理成份,又要加以理性指导,防止盲目崇拜,通过借鉴偶像文化中的合理成份,促使榜样教育形成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以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郭乔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