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现实中的表现

(一)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带来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从本民族聚居地到主流民族聚居地求学生活、成为大众群体中的少数与特殊群体,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会面临着角色转化与人际交往带来的不适应。选择交往对象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倾向于与自己志同道合、甚至是有相同宗教信仰的同学交往,但是由于生活习惯、语言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困惑、面临障碍。这些不适应带来的孤独、苦闷、压抑的情绪,严重时往往会导致心理疾病的突发,产生不良或极端后果,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教育环境的变化带来学习活动的不适应

教育环境与文化氛围的突然转变,在大学生活的初始阶段,语言差异会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大障碍。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和与非本族群体接触的增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感受到除语言之外、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习惯与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这种陌生感与压迫感,以及不适应性,反映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消极对待不甚了解的课业、谨慎谈论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减少相关群体性的学习活动等。此外,持续的学习落后,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缺乏持久动力与明确目标。

(三)成长过程中职业生涯发展的不适应性

从欠发达地区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形成普遍晚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部分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对未来社会发展形势也缺乏准确把握,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后回原籍等待岗位,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有明确规划的只占少数。这也说明,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部分学生思想闭锁,缺乏创新精神和社会敏锐度。当他们走上社会后,会表现出进取意识不足,依赖性强,缺乏现代独立人格。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系到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利用,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基础上,高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关法律中有明确规定,“国家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以此为基础,高校也应在思想上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为指导,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只有在思想上加以重视,在教育理论上加以完善,才能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宏观指导,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构建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

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民族生活和民族交往心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民族政策的工作队伍。高校既要从管理层面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又要从人员配备、资金等方面切实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以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应该有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及健康教育队伍等多种人员构成。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全员覆盖的人员队伍缺乏可操作性,高校应以高校思想辅导员为抓手,构建一支“上得去、下得来、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人才队伍。在人员选择上,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在学生中有正面的影响力;其次要求热爱学生工作,愿意真诚地为学生服务;再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以国家的政策方针为导向,抓住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方向;最后,需要有开放的胸怀,自身能包容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站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角度分析考虑问题。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除了要把好人员挑选关,还要建立人员再深造机制,确保能够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和学生情况,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

(三)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具有艺术才能或体育天赋。学校应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利用他们能歌善舞和运动素质优良的优点,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和学生社团可以按照“思想性、学术性、文化性和民族性”,进行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平台建设,给少数民族大学自我展示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较偏远落后地区,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存在着差异,但是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与主流民族大学生无异。这就需要教育者了解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诉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尊重和平等。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校园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将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起到隐形的熏陶作用。

(四)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

由于相同的宗教和乡土性社会关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容易结成同辈民族团队。民族团队在少数民族群体中通常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如何引导、建设和管理民族团队,是一道重要课题。首先,在民族团队的管理上要加强组织领导,选择政治觉悟好,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学生担任负责人,积极发挥团队负责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在建设上,随时关注团队的思想动向,特别是在大的政治事件发生时,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及时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在引导上,学校可以将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鼓励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民族团队的自律、自治。

作者:雪晴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