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价值澄清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社会全面转型导致价值观选择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彻底摆脱了过去封闭趋同的状况,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突。多元观念并存的社会背景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使他们拥有更广阔的价值选择空间,然而,价值变迁与冲突引起的思想混乱也给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带来了困扰,不少学生陷入迷茫而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对信仰的坚守。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是直接告诉大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是什么,而是要教给他们如何判断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将价值澄清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帮助学生们澄清模糊的价值观念,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选择,并且不断检验和改进选择,逐渐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2.学生主体性增强推动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
大学期间是心理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越来越呈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它们很难接受单一、灌输式教育。虽然这种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在相对稳定和封闭的社会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它将教育对象视为“空容器”,因而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中效果不尽如人意。它一方面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割断了大学生现有认识水平、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不利于教育的持续性和递进性。而价值澄清理论重视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强调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通过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具体策略引导学生对自己既有价值观进行澄清和梳理,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能够将其运用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有助于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价值澄清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发掘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有意识地向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而指导他
们的行动。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目标的意识形态性往往直接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甚至成为机械枯燥的教条,很难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同。价值澄清理论之所以能够在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并获得好评,是由于它重视受教育者的经验,认为价值观是个人依据经验自主选择而形成的,从而将价值观教育与个人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价值澄清理论的首要方面就是促进教育内容向生活的回归,一方面要围绕大学生在学习、交友、社团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发掘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进行价值分析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在既定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现状选择教育内容,因为大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在家庭、社会的耳濡目染下,他们会形成自己的道德框架,当价值观教育与他们的实际相悖时,他们不会将其纳入自己的道德框架,而是产生抵触情绪,只有在已有的价值框架和新的教育内容之间建立有效衔接,才能逐步澄清在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模糊认识,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2.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以培养选择能力
近年来,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方法不断创新,但是,如果教育思路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由教师将某种不容置疑的特定价值观直接传授给学生,那么,单纯教学方法的创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授过程,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单一灌输模式的弊端。尤其是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中,各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政治思想一齐涌入校园,大学生面对不同层面的冲突与矛盾往往感觉迷茫和困惑,既不知如何进行理性的选择,也不愿意被动接受某种特定的价值观。价值澄清理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认为,教师不能教给学生一套绝对的价值,但却能教给他们用来获得自己的价值的方法,因此,“如何获得价值观”和“获得了什么价值观”同样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转换教育思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重视知识与观念的灌输转为注重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首先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展现和澄清自己原有的价值观,然后让学生们充分考虑现有的各种可选途径所依据的价值原则、标准以及后果,再做出选择并将其公之于众,还要在实践中严格遵循自己的选择,通过多次反复形成确实能引导和规范行为的价值观。
3.重视道德践行以实现知行统一
价值澄清理论将行动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最后阶段,并且强调只有经过多次反复行动才能形成有效的价值观,这里所说的行动就是指对所选价值观的实际践行。之所以强调实践,是因为道德品质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行的结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即使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如果作为知行转化内部条件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弱化,必将使道德知行转化出现困难,从而使道德表现出知易行难的特征”。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还必须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就目前的教育过程来看,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引导的倾向,常常出现知与行的“两层皮”现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增加实践环节,不但在校园中积极开展讨论、演讲、辩论、影像欣赏、情景模拟等活动,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生产劳动,实现知行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行为养成能力。
三、价值澄清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价值澄清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但是它本身也存在缺陷和不足,为了去芜存菁,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避免道德相对主义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观的形成源自个人经验和个体的自由选择,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相对的,不存在评判个人行为正当与否的社会客观标准。这种回避价值导向的教育从表面上看解决了多元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问题,但是它很容易陷入道德相对主义,造成整个社会思想体系的混乱以及道德选择的无所适从。因此,面对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我们在理解和包容的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因为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以它为指导,才能正确认识差异,化解矛盾,增进认同。
2.构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虚化
价值澄清理论十分重视受教育者个人经验和内在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教育将学生视作被动客体从而忽视其主体地位的不足,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在运用价值澄清理论的同时,也要警惕走向另一种极端,那就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和主体作用,忽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和预警功能,导致教育的虚化。实际上,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既是教育情境的创设者,又是教育过程的推动者和教育策略的实施者。因此,需要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从而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主动引导结合起来。
作者:鲁春霞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