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属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
无论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还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法、必然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的交往,还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环境和能量来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外的交往,都充分说明了交往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性。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实践,处于社会子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其他学科知识都包含于人类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之内,是子类与子类的关系。而相对于人类发展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侧面。此时,其独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存环境和能量之源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同其他子系统交互渗透,才能借外力打破自身发展障碍、自身理性和非理性力量的局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必须适度开放,与其他学科、其他交往形式之间建立及时沟通,及时补充自己的内部能量。以开放的视野把思想政治教育以外的学科、实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促成学科之间的互动配合。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物质和信息交换,尤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沟通最为重要。人际交往关系实质上是通过直接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积淀,其产生、保持和消亡必须遵循人的心理规律,属于非规范性关系。但另一方面,这种交往关系属各自担负各自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事实上一方支配另一方,影响力不平衡的规范性、强制性交往关系最为常见。规范性、强制性与非规范性、非强制性并存,思想政治教育应持之有度、增强互动性,从以教师主导型交往向以平等沟通交往转变。因为道德教育的起点,是教育者的富有主导意义的引导教育活动。作为起点的教育引导活动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一方切入。从运作形式上看,道德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根本上取决于教育活动能否激发被教育者的内驱力,即从情感上、心理上认同输入的信息内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求新,求变,要求透视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深刻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才能解答疑惑,满足需要。此外,还必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开放,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力量的增长和功能进化,树立学科反思和创新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延续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的内容和形式一旦形成会在其物质基础消失或者缺位状态下持续,这是由于“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传递信息与沟通情感的精神交往现象,在交往内容和交往形式上具有延续性。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创始以来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工作经验,不断发展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而实践证明“水满则溢”,权威和经验既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章可循,也可能纵容人的惰性生长、抑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形式和内容诞生于特殊时代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思想走向下。随着社会思想矛盾状况日新月异,固守的经验将大大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内容的有效承载,进而限制功能发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工作必然要有理论反思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警惕和克服理论惰性,不断修剪思想政治教育大树上或老化或多余或旁逸斜出的枝桠,才能保证其健康向上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以内安排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主要指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等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既定,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强制性、灌输性特征显著。而合理的道德行为包含道德情感、道德技能和道德认知,道德内容和知识的权威性必须同个人态度作用方向一致,才能激发教育对象产生与社会的道德期望相一致的行为动机。目前虽然体验教育和隐性教育等注重情感共鸣、个体价值的教育形式有了突破和发展,但认知式教育仍然是主导形式,忽视个人自我价值诉求的满足和自我完善能力的开发,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存在的交互主体性,容易导致个人自我价值和意义的丧失。这也是当前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精神倦怠趋势的重要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育学科反思和创新意识,果断扬弃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心理环境和精神动态的传统教育形式,大胆借鉴其他学科的重要经验和优秀成果,强化和加快构建、挖掘和开发互动教育形式和隐性教育模式的步伐,丰富和完善教育形式,增强吸引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从人类精神交往历史来看,需要是交往产生的内部动因。人的需要是一个层次性系统,分为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规范性需要和非规范性需要等。多样的需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呈多样性、层次性的价值诉求,因而具有价值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机取决于态度和社会压力感,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因,其生成与否和强度首先取决于社会压力感,即社会规范、群体价值观念、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等规范性信念,它们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付诸头脑后产生自我约束力;其次是态度,即人对输入信息的一贯的主观情感反应和体验,是结构稳定的预备心理状态。对行为目标的价值期望影响其强弱。二者的强度和作用方向的随机结合决定了行为和态度是否一致,是否产生与期望同向而行的动机。过度的社会压力感会同自身价值实现期望相互排挤,结果就与价值期望相背离。思想政治教育有价值性,多重价值平衡和作用强度及其作用趋向一致是其内在要求。社会价值规定指向社会个体自我约束力,但过度的社会价值渲染也会削弱积极影响,走向另一个极端———压力,个体价值的生存空间、压力的耐受心理空间急剧缩小,自我成就感嫉妒削弱,使消极情绪畅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社会规范与个人需求矛盾调和,直接体现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平衡运动,只有兼顾两种价值才能激发教育对象的内部驱动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优化目标体系,把握两种价值的平衡。
作者:高辉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