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联合培养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强烈的创新意识,但存在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研究生是一个积极进取、思维活跃、创造创新能力突出的群体,这一方面是由于研究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处于创新创造黄金期,也得益于优越的学术科研培养环境条件与培养机制保障。同时研究生期望被尊重与注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迫切得到满足,由此在科学研究与生活过分强调个体作用,群体观念与意识减弱,忽视团队精神,个性特征突出,个人主义色彩浓厚。对待学术科研对象,存在忽视其研究规律,急于得到成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明显,甚至出现一些有违科学道德的现象。
2.更高的独立性,但思维判断容易出现偏差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已经具有了独立的行为,并把它内化为了一种行为特质。经过入学前的大学阶段系统教育,研究生具备了良好的德育素质与思维能力,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其心理特征趋向成熟与稳定,思考问题与对待事物感性成分减少。但由于知识结构、社会经验与阅历欠缺及思维方法有待完善,在分析看待问题上是主观意识过于突出,对事物缺乏客观全面认识,容易产生错误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形成后不易改变。
3.社会适应性增强,但思想与行动容易受到社会环境支配与影响
研究生通过专业知识教育、见习实践、深造与就业的选择,对现代社会个体竞争与协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生活节奏的步伐有了初步的体验,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其接受与体验新事物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较之于大学阶段有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心理意志尚未稳定,认知还未完全成熟,加之现代社会处于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及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文化信息传播媒介的快捷等社会环境作用对研究生思想行为的支配与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导致其价值取向的选择也趋于多元化,给诸如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社会责任及道德标准等传统主流价值观培养带来的困难,特别是一些西方价值观与社会负面信息的冲击,很容易给研究生造成认识上的误区。
4.面对多种现实压力,需要经常性的情感沟通与疏导
研究生在学习深造阶段,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面对。现在的研究生培养体制要求大多数研究生面对繁重的科学研究压力和学业压力。同时,研究生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增多,需要直面与兼顾经济收入、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家庭婚姻责任、职业选择等多重现实压力与矛盾,以至于产生焦虑、抑郁、恐惧与逃避情绪,急切需要寻求情感沟通、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单纯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研究生更为突出。
二、联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时空维度分离,切断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常规范式的连续性
一般情况下,培养单位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在研究生整个修读年限开展相应的连续的教育,一般在低年级时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发挥主渠道作用,加深研究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指导科学研究的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为从事学术活动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高年级研究生阶段,培养单位通过党团学组织与主题活动、学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宣传教育及日常管理等有效载体与途径集中便捷开展政治方针、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品质等传统德育教育。同时,培养单位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为研究生提供直接的就业咨询、心理辅导及特殊群体关注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范围内情感沟通与人文关怀。但联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仅在低年级接受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高年级开始后,研究生在合作培养单位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领域学术科研活动,由于时空分割断层,常规的研究生德育载体或途径已不能发挥有效教育引导,原有德育工作体系由于信息收集获取错位或不对称,致使对研究生的关注与沟通交流程度削弱,造成德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大打折扣。
2.联合培养模式偏重专业学科学术素养与科学研究,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产生是基于合作培养单位有专门学科专业的高科技知识人才与生产科研场所,这一优势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术潜能的激发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提供了实现途径,研究生个体创新创造力得以发挥,自我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但过分强调单一的体现学术科研与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与科研成果取得的智育水平的提高,忽视了研究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基本人才培养理念未能得到有效落实,研究生个体整体素质失衡,未能得到全面提高,直接影响个体综合竞争力与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也使得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
3.新型德育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
由于合作培养单位人员构成主要为专业技术人员和少量的单纯的事务性行政管理者,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其学科专业技术知识储备资源与生产实践渠道,虽然亦有职业道德的教育与高质量的行政服务保障,但适合于研究生思想特征的人才培养的完整的德育运行机制、制度与队伍系统化建设尚待建立健全,有效的德育活动开展甚少,造成了这一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长期的德育缺失容易导致研究生个体思想出现不良状况或者产生心理问题,这些状况或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干预与纠正,甚至会造成个体人格扭曲,滋生一些具有危险性或非理性的意识与行为。
4.研究生个体的实际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容易出现危机事件
深造阶段,研究生不仅面对科研压力,同时扮演了家庭、婚姻、恋爱、社会人际等关系中的多种社会角色,有时还有经济压力,接近学业完成时,还要面对择业压力。由此可知,研究生多样的角色所承担的压力与所兼顾处理的矛盾之多,这样的现实处境下,研究生个体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急需要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合作培养单位未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咨询机构与人员,也没有设置专门资助教育管理机构,研究生个体所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干预处理解决,给研究生个体的健康深造成才带来了严重的隐忧,同时也达不到预想的研究生培养效果。
三、联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研究生实施自我教育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创造性。在新型培养模式,外在德育一定程度缺位的情况下,尊重研究生教育主体地位,发挥研究生个体自我教育的功能就十分必要。研究生在认识事物、探求规律的思维方式方法上,自主性、独立性的特征更加明显。在道德选择上,研究生个体具有更加开放的、多样的、合理的价值取向选择。道德选择,是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之间或在某些矛盾冲突的情况下所作的善恶选择或不同道德价值的选择。研究生多样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环境形势发展变化有密切的关联,倘若一直以一种教化、封闭与单一的思维考虑外在德育缺位下研究生德育教育已经不太可能。因此,尊重、包容个体自主合理的道德选择,是研究生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社会生活体验是研究生德育的最为直接与最具效用的方式,研究生个体随着自身阅历的增长、心理状态的稳定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其道德价值取向也会动态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个体道德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自觉性的提高。同时,在研究生阶段,个体心理需求层次已不仅仅停留在情感交流上,其更期望受到他人与社会的尊重,在学术科研及学业上有所成就,达到自我实现。尊重研究生的创造精神,发挥与重视个体作用,让其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为其个人发展创造平台,鼓励与激发其创造力,并积极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是从实践角度,实施德育内化机制的方式。
2.发挥导师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作用,为研究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指导者与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在合作培养单位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空缺的情况下,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综合素质水平,特别是德育素质水平的提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研究生导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授业者,其心理品质、道德修养、职业精神、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与为人处世方式对所指导的研究生而言有极高的示范表率价值,导师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对研究生影响深远,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导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加强思想修养与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任何科学技术都蕴含人文精神,都需要与社会结合。科学研究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发明创造与学术探究的过程,其中也反映了探求真理与诚信求是的科学道德内涵。因此,在传授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应该有意识地将相应的道德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激励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学术道德品质,引导学生认识专业技术的发展历史,探究其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更多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81荣誉感与自信心。研究生导师要心胸开阔,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探讨问题,欢迎学生的批评意见以及新的视角和其他反馈意见,鼓励与帮助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尊重与分享学生的创造成果,在科学研究成果中体现学生的作用。导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寓教于生活,充当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善于观察,细心发现学生生活中所遇到诸如经济困难、婚姻家庭、职业选择等切身实际问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以缓解研究生在深造成才过程中的压力。
3.构建教育共同体,形成教育文化
基于系统论,高等教育机构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遵循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将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知行统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优化组合的有目标有层次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齐抓共管、效用最大的德育新格局,即形成教育共同体。联合培养模式下合作培养单位应该重视研究生德育工作,将研究生培养教育纳入单位人才培养工作范畴,树立“大德育”观,认识到研究生培养不只是科学研究与专业知识的传授,还需德育等其他方面的培养,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通过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和配备相应的有德育管理技能的人员,建立健全相应的培养机制制度,加强德育教育培训,发挥全方位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能。远程培养单位或合作培养单位尽可能地将研究生与本单位职工享受同样的待遇和服务,增强其情感上的归属感。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置心理咨询保健部门或与社会心理辅导治疗保健机构合作,定期组织心理保健活动,关注研究生个体心理健康。联合培养单位应积极探索文化育人平台,利用生产实践、学术竞赛、主题讲座、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有效载体,形成教育文化,以调动研究生个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研究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有效渠道
由于研究生的集中度高,第一培养单位一般具备成熟的含队伍、制度、机制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联合培养模式下,第一培养单位对高年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断层,如果听之任之,搁置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不仅造成资源未充分利用,也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媒介的便捷与通讯工具的多样为第一培养单位对处在异地单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架设了引导研究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媒介与通讯技术的应用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开创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教育管理形式,诸如设立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富有吸引力的专题教育网站将有效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研究生,发挥网站的文化宣传阵地作用。利用Email和即时通讯工具及时追踪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辅导和帮助。特别是微博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为开展一些诸如热点话题讨论等主题教育活动提供了媒介。
作者:乔彦军 武永江 蔡冬冬 单位:华侨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