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4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4篇

第一篇: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1.学习参与度不高。当前只有少部分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堂学习和自学,总体上来讲,学生对学校学风的认可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对课堂、院系、宿舍三个点的学习氛围评价为“一般”,对学校图书馆的学风认可度为“良好”。据笔者在参与同行教师交流中了解到,部分学校出现了,临考前突击学习的风气,这一时间段,教室的到课率,图书馆的入座率空前提高。笔者认为这种畸形的学风是一种病态的学风,是对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一种讽刺。通过深入大学生群体访谈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平时对学习不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够直接折射出其学习立场和人生态度。同时各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态度,直接反应其高校的学风情况。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成长学习的黄金期,是一个人,尤其是即将成为奋发有为的知识青年,不断努力充实自我,巩固和完善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当前,调查研究发现,有超过8成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这8成受调查学生,还包括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学习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对逃课率的研究,同样也折射出,当前大学生对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情况,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课堂学外,自学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相关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课余学习时间有超过6成学生不超过2小时,甚至有部分受访学生表示课余时间除了要考试突击学习外,从来不学习。因此不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不够端正,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给学校的学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3.学习行为不够规范。当代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人阶段,都有自己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观念,但在学习的选择上,仍体现出不够规范的现象,高中阶段的预习、复习等功课在大学没能有效的延续,此外,课堂上的纪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睡觉、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现象时有发生。

4.学风建设存中存在问题。各大高校对学风的建设都甚为重视,而且也投入较大的精力和财力来进行建设,但是收效甚微。笔者分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较为先进的学风建设理念。目前普通高校的学风建设管理理念仍依靠单位、依靠制度、依靠辅导员来进行管理。此类管理是对学风建设被动的管理模式,此类误区主要在于,没有充分的发挥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将学风的被动管理转变为让学生自我管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上来。缺乏较为完善的学风建设体系。当前学风建设离不开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学生队伍、社会力量四个方面来共同建设。良好的制度建设才能为学风建设提供支持。当前各高校在制度方面仍存在缺陷。缺乏科学的学风管理。要想让良好的学风在高校中良好的保持下去,需要拥有优秀的管理队伍和良好的学风建设管理机制。在当前,各高校中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不够严谨、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对学风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1.思政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思政教育工作于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三种联系,两者在内涵上、目标上及内容上均有紧密联系。要想让学生主动学并以正确地方式去学习,需要思政教育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是在二者内涵上的重要联系;在90年代广泛践行“四有新人”理念成长下的小朋友,现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高材生,思政教育工作于学风建设工作二者的目标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且两者在内容上具有紧密联系,尤其是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共同性。

2.思政教育工作对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工作具有积极作用。思政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政工作对高校学风建设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尤其是思政工作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对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渗透,积极的引导学生共同来建设好大学生学风。其次,思政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其推动主要体现在党风建设和环境建设上,能够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党员、优秀学生党员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最后思政工作还能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能够对学校各部门,各班级、各学生各团体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

3.思政教育工作对学风建设发展的促进作用。思政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论述,即对职工和学生两个方面。俗语称,“上梁不正下梁歪”,在校园的学风建设中亦是如此,首先要培养好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优良学习和研究风气,才能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学风。对学生要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党组织建设。让广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建立起优良的学风骨干,并在学校内带头发扬和传承好优良的学风。

作者:马岩 齐桂玲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第二篇:校园网络文化对职校生思政教育的作用

一、校园网络文化对职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1.1为职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各种先进文化资源提供了传播手段与技术支持

随着各大职业院校校园网络的推广与普及,校园网络文化对职校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日益显得重要。学生在校园里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上网接受各种先进的思想和新鲜的知识资源,其内容丰富、全面、前沿,而且获取快捷方便,广大学生易于接受。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利用了校园网络文化的这种优势去占有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该利用校园网络的有利手段去开展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为职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是采取“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长久如此,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一种枯燥感和厌倦感。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因为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和影响力大等特点,它的这些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利高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依照校园网络文化这些特点,去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1]。比如:开放性教学模式、平等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模式等。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学影响力小和收效低的缺点,打破了思想政治教学原有的时空界限,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1.3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搭建起一个方便与快捷的平台,丰富了师生的业余生活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既可以方便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情感,也可以方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等,它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方便。在大学校园里,师生们在课余生活期间,可以利用QQ群、QQ视频聊天、BBS、MSN、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联系交流[2]。这样省时、方便、高效又快捷,这种通过校园网络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的方式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的这种优势开展教学活动,既可以丰富师生们的业余校园生活,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4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可以在校园的许多公共场所(操场、食堂、图书馆等)建立电子宣传荧屏,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图片或者视频;也可以在周末或节假日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一些健康的有积极意义的网络电影或者电视节目等。在教学管理方面也可以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比如:教学管理者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立网络图书馆,便于提高师生们的精神食粮;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为每位职校生建立起个人学习思想道德行为表现的电子档案,以便于跟踪调查每位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的状况,等等。校园网络文化所起的作用当然不仅仅是上述这些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它无孔而不入,校园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校园网络文化是科技发展的产物,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所以说,校园网络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它的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

二、校园网络文化对职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2.1带来了大量没有过滤的信息内容,对职校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大部分职校生的自控力差、心理状态不稳定和辨别是非能力差等原因,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职校生的这些缺点在校园网络上的QQ群或虚拟社区等地方散布一些不当有害言论,或者散布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信息,以达到误导与煽动学生的目的,这样就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度[3]。所以说,职业院校的政治老师对一些校园网络上的信息内容要进行过滤与筛选,力求做到传送正确的、积极的和正能量的信息,以免负面信息占有校园网络文化主阵地。

2.2使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里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思想与学业

在校园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接触到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绝大数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电脑或者手机上(玩游戏、看网络小说、QQ聊天、看电影等),导致网络成瘾而难以自拔。有的职校生在宿舍时大都喜欢在电脑上玩暴力或者枪杀等刺激游戏,甚至是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游戏,而且最容易上瘾,从而导致他们经常熬夜、逃课,继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精神疾病。有的职校生在教室里经常喜欢玩手机,在手机上看网络小说或者QQ聊天,根本没有心思去听课。这类沉迷于玩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学生的成绩肯定是不理想的。据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约有65.8%的职校生喜欢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打游戏或看网络小说,仅有少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使用电脑或手机等其他电子产品进行查找学习资料。如果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里就会导致萎靡不振、荒废学业和迷失自我的恶果,甚至会走向犯罪的深渊。

2.3校园网络文化虽然实现了人际交往的虚拟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组织管理与纪律的松散

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师生们经常通过网络论坛、QQ群、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人际交往,这样虽然扩大了交际范围和缩短了交际的空间距离,但是这种虚拟化的交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无形地消弱了各个院系、班级、社团等人际组织形式的管理作用,造成学校各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现实交际关系的疏远[4]。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虚拟的交际世界里而排斥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话,就会导致一些师生出现心理问题和学校组织纪律的不严密性,最终使校园产生一些不和谐因素。

2.4校园网络文化虽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但是容易产生学生的个人放纵意识

由于校园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以任何学生都可以通过一些网站(如人人网、朋友网等)、QQ群、贴吧、社区等来发泄情感或散布谣言,甚至个别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犯罪。如果校园网络的管理措施不到位或者监管不严密,就势必会在网络上涌现一些不道德不负责任或者反动的言论,从而会导致学生漠视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良知等行为后果[5]。而且网络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一些不良的言论信息散布传播出去,就会很快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会引发校园危机和损害校园形象。

三、结束语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有利必有弊,有其积极作用必有其消极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在对职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方面也是如此。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对待校园网络文化的利与弊问题上要善于扬长避短,要善于疏导,要善于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建立和健全各种监督机制,以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主阵地积极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净化我们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才能使我们的校园网络文化更好地为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作者:王龙生 单位: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

一、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积极的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社会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积极的社会舆论更能以自身的积极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等创新和改进。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都做得较好,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而积极的社会舆论在完成这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完成。积极的大学生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关的讨论,引导、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舆论,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负载在这些社会舆论之上,就比较容易让大学生接受,成功地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

(3)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利弊兼而有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积极的大学生舆论才是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可以通过社会舆论看到教育环境的不足,从而积极地加以改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消极的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起阻扰作用。任何事物,都需要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对待。分析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如此。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存在有阻扰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活动,消极的社会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阻扰就是破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基本要素的有效性,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当社会舆论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现实时,一部分持正确观点人就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和打击,使大学生无法了解事实真相从而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二、倡导积极的社会舆论来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建立积极的舆论。高校社会舆论是高校各种信息集散的具体呈现方式,高等院校内的各种突发事件、吸人眼球的新鲜事物和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最新动态都能在社会舆论中得以实时“播报”并广泛传播,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重点关注舆论动态,及时有效掌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通过正面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舆论误导,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

2、宣传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校园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大学生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社会实践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舆论带动正面的积极的校园舆论。更好的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有利于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通过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感受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才是精彩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自然就认同并且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

3、发挥“意见领袖”的力量。在发挥社会舆论积极作用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和大学生身份平等并为大家所熟知、信赖的“意见领袖”的力量。重点利用大学生社团、学生会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等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逐渐内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品质。继而将自身投入到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中去,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做出自我判断,从而获得对个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在实践中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感受从被动转为主动。

4、优化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倘若没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做支撑.没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正向作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被抵消。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工作原则,主动积极取得社会舆论制高点,科学地利用好舆论阵地,有效开展社会舆论引导工作,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与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同时,互联网的引领作用也非常重要,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保障。

总之,高校社会舆论是高校师生思想聚集的集散地,是新形势下高校师生的精神家园,对所有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及辅导员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舆论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双重性,主动获取社会舆论的作用点,重点加强对高校社会舆论的监控和引导,从而使得高校社会舆论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作者:穆婷婷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第四篇:人的情绪情感在思政教育中作用

一、人的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情感能够使主体感受到自身的活动和周围的事物,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是人的意志活动的重要动力;它可以使主体通过各种表情表达自己的态度,沟通感情,是做好人际交往活动的必备条件。所以,弄清楚人的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把其中的规律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生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为代表的感情—认知相互作用理论认为,感情既能在量上影响人们的认知,还可以影响认知结构的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做的就是通过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引导其对有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理,提高观察能力,记忆知识,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因此,感情—认知相互作用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首先,人的情绪情感能够影响受教育者对于认知对象的选择,进而影响其认知的程度和结果。如果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个内容有极大的兴趣,就会十分关注,将它纳入自己认知的范围,否则就不会对其产生大的注意,最终导致认知范围狭小,或局限于某个点,断章取义,造成认知上的错误。其次,人的情绪情感也会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记忆和思维选择。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的知识。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对于那些能引发其浓厚兴趣的事物,就会乐于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否则,就很难进行深入地思考。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能快速的解决问题;而处于低落的情感状态下,就会思维缓慢,动作迟钝,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二)组织和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

人的情绪情感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有自己特有的操作规律和发生机制。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控系统,对其他的心理活动有着组织和动员的作用。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有明显的动力作用,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伊扎德更是强调情绪的动机作用,认为它是推动人行动的一种内在动机。首先,人的情绪情感能够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意志活动的积极性。意志作为一种心理过程,它可以使受教育者的认识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活动具有明显的动力作用。它可以使受教育者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达到预定的目标。一般情况下,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意志活动水平,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其次,人的情绪情感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个性心理品质是指个人稳定的态度系统和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综合。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制约作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乐观稳定的情感表现,坚强的意志,积极诚信的处世态度都会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三)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的情绪情感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使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和共鸣,继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上述的3种人际关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对于活跃教育气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受教育者在与教育者的互动中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其次才是他们的学识,受教育者能否认同教育者传授的道德思想和政治观点主要取决于他们当下的感受。人们经常讲“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受教育者只有在情感上认同、尊敬教育者之后,才会对其所传达的教育内容产生信赖和践行的愿望。

二、优化人的情绪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策略

人的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提高教育效果的最主要的策略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诸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增加正向的情绪情感因素,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增强诸要素中情绪情感的积极影响力。

(一)发挥教育者自身正向情绪情感的感染作用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自身具备良好的素质,尤其是积极的、稳定的情感影响力,对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是其奠定积极的、稳定的情绪情感品质的基础。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正确认知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具有积极性和稳定性,认知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所以,教育者必须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正向情感,进而更好的感染受教育者的情绪情感。其次,教育者要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感投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与教育者课前是否积极充分备课、授课过程中的亲和力以及课后对受教育者成长的关注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教育者课前要有逻辑、有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有关的理论和案例材料;授课过程中,经常走到受教育者中,主动与他们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与讨论,使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教育者要及时了解受教育者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尤其是在受教育者犯错误时,更要用真诚的爱心和耐心去纠正他们,指出其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情感调控能力,熟练驾驭自己的情感。教育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甚至是每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到受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思想不是他们被记住的时候就会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它们生存于充满朝气的情感波澜之中,生存于创造和行动之中的时候,才成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因此,教育者在任何场合和情境下,都应该表现出稳定良好的道德感和理智感,以饱满、热情、振奋的情绪情感来感染受教育者,并使这种积极的状态迁移到受教育者身上。

(二)培养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感恩心态和尊重之情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依托者,能直接体现出教育效果。其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完成自身从“不知”到“知”再到“行”的转化,并且反作用于教育者。而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的受教育者抱着这些理论学了也没用、可上可不上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课,逃课现象严重,课堂趴倒一片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就无形中影响了教育者的情感投入。当受教育者表现出轻视的态度对待这门课时,教育者就会在心理上、情感上有受伤的反应,这显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感恩心态和尊重之情的培养,以使教育者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满足,以更加热情饱满的姿态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三)增加教育介体中的情绪情感因素

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教育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件和保证。因此,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介体进行情感化处理。首先,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这些内容中加入贴近现实的情感教育资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受教育者的需要。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讲授的内容,通常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接受,那些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就能得到其情感上的支持,并形成积极的态度体验,反之,则不然。另一方面,教育内容除了要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更要贴近社会现实。因为,远离社会现实的教育内容,非常的枯燥和空洞,无法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注意,甚至会使其产生厌烦抵制等反向情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直面改革和转型中的各种质疑,敢于接触国内外的新问题,反应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实事求是地观察、分析社会中的弊端,作出客观的思考和评论,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只有在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触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要多应用情感教育法,激发并保持受教育者的情感关注。情感教育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借助于相应的教育方法,并运用态度、语言、行为等负载教育者正向情绪情感的教育艺术变量来激发和满足受教育者的正向情绪情感需要,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多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辅之生动的表情,去创设形象、生动和承载正向情绪情感的教学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的正向情绪情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重视教育环体中情绪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约束、感染、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情感和心理的作用。心理学也认为“:情感是具有波动性的,人的情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良好舒适的环境会帮助人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任何人的情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变化的,情感的产生和升华不仅要靠正确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引导,也需要良好环境的熏陶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风俗、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等,这些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中的情感感染和熏陶,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环境中情感因素的影响,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又一途径。

作者:刘玲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