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门新的高校学科,在内容上、领域上以及指导实践上均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大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进程能够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拓宽其教育视角,对该学科的巩固和加强具有重要意义;(2)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与实际结合,这就需要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完善其理论结构,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对时间的指导作用;(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建设方向已经逐渐转变为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即为其中的一个具体展现。努力探索和落实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应用价值
(1)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效果。我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中指出,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效果。目前国内高校虽然积极开展了于思政教育的理论课程,但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为理论课程不能够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作用;(3)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为教师学习和研究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提供基础,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有利于实现师生间更好的交流,消除各种矛盾的出现,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整体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活化的主题内容包括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素质、法制认知和道德伦理观念等,对大学生在发展的特殊阶段具有规范和塑造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既能够教学育人,也能够管理育人,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整体性也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涵盖了大学生入学至毕业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每一阶段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得到落实。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多样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大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又表现为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手段。其中课堂教学手段、娱乐手段以及实践活动等均为常用手段,能够通过不同落实途径给予学生文学方面、心理方面、教育方面、道德以及社会等综合方面多样且立体性渗透,推进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三)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发展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不是一个僵化的体系或套路,随着大学生生活和成长需求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生活化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发展的调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不断调整,顺应时展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并不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创造出的应景式教学套路,而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形式所需而出现的必然产物。积极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进程,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作者:周鹏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本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理国,社会责任感强,而在价值观上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从主流上看,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他们思想活跃、朝气蓬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对社会公益活动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但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也让大学生更加务实,以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作为他们追求和崇尚的目标,这就使大学生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有功利化倾向。比如,一些大学生把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班干部作为实现个人发展的手段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途径;把学习的目的定位在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
2.思维独立,自我意识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不强
知识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使大学生见多识广,心智发展超前,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较早拥有了明确的个人成长计划。大学生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崇尚创新和探索、学习,愿意经过亲身实践来接受理论和经验,而不是被动接受单向的知识和定义式灌输。他们喜欢自我定义生活的各种元素,奉行“个性至上”和“自由平等”,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竞争意识的树立。但因他们过于关注自我的意识,追求个性的张扬,这可能造成他们在团队活动中一味追求自我表现,不易接受他人意见,在自我控制、沟通协调、忍耐包容、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同时,大学生也呈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能力弱的特点。他们的成长道路通常较为平坦、顺利,看起来外表坚强,实则内心脆弱,依赖性强。在面临学业、生活、感情等方面的挫折时,有些人就会感到焦躁不安,不知所措,这就可能导致心理失衡,出现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擅长操作电脑,驾驭网络能力强,而对问题的辨识能力亟待提高
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满足了他们对知识、信息的迫切需求。信息通过音像、图文和其他网络语言在网络上的多样化展现,符合当代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他们追求个性、紧跟潮流、表现自我的强烈诉求。而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理念、文化和价值观,甚至消极的、不健康的思想观点随时出现,这无疑对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能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迷失方向。
(二)思想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重要影响,网络的普及恰逢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期,网络的透明、快捷,以及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大大提高。而网络信息内容的开放、不可控性,网络沟通的虚拟性,也使他们在享受网络海量信息的同时,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重要时期,竞争机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利益观念进一步深化,就业、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而转型社会中的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等问题使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不免会受到影响。
2.教育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从出生便开始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特别是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迈向注重个性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校教育。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宽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开阔灵活,善于独立思考,不会轻信盲从,渴望探索,富于创造力。他们在学习之余发掘自身潜力,兴趣爱好广泛,拥有更多特长,这也使他们更加自信。同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与外界全面频繁的交流,让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接触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接受中西合璧的新型教育模式。他们的思想更开放,追求世界主导现代流行文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和消费观与前几代人大不相同,思想行为方式、精神状态甚至人生选择更带有西方色彩。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对策措施
(一)突出以德为先的教学理念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努力增长知识才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点,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持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不断丰富完善教材内容,提倡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因此,高校要确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教学理念,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学科中的首要地位,优化教师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管理,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引发其心灵共鸣,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理念的养成。
1.专题讲座法。按教材的内在逻辑机构,结合教学实际,归纳出系列专题,由不同的教师以讲座的方式进行授课。专题讲座由于要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因此,每一专题都用一定的理论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有力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提高理论素养。
2.发散式教学。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引入相关的知识,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3.案例研对法。把社会上、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教材理论的认可度、信任度,提高学生践行理论的自觉性,也可弥补实践教学的缺失。
4.课堂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把每个专题的主要知识点设计1-2个讨论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再由每组学生派出代表发表本组意见,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法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按特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教师身份登台讲课,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校园开辟校园文化活动
除课堂常规教学外,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思考。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征文比赛及组织社团活动等。为配合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的教学,举办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一是开展革命传统系列专题讲座,如根据佳木斯、汤原、桦南的历史进行抗联革命传统讲座。二是组建以“品读国学经典,提升自身素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校园”为宗旨的学生社团,通过一系列活动,更深刻地领会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至少一个月的校外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参加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等。同时还与部分社区、企业成立德育课教师实习基地,利用这个平台,不定期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企业进行德育宣传,把实践教学渗透到课堂内外的方方面面,这对学生深刻地理解本门课程理论知识,尤其是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有着良好的效果。
(五)改进教学管理与服务的措施
一是给予课程组充分的自主权。在教师选配、课时安排、专题分配、组内活动、社会考察、培训进修等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要尊重课程组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统筹安排。二是为课程组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购置学习工具和研究资料,分配适当的科研经费、培训经费和活动经费等。三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评比活动,通过评先树优,激发教师们的创新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教学氛围。四是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要公开、公正地科学制定考核评价的方法、步骤、项目、标准、措施及奖惩。
(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作用
1.教师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要教好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仅是在教书,而且是在育人,是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授课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涉及面很广,教师讲授的知识一定要贴近现实,热点问题第一时间进课堂,课堂效果就会更理想。教师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勤奋刻苦地学习,拓宽知识面,力求把握和吸纳与本学科相关的所有知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全面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用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来充实和武装自己,通过持久、勤奋地学习,使自己由浅到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教师必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久地、自觉地、卓有成效地磨练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3.要学会用心讲课、用情感人。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用诚心教育人,用真情感染人。讲课时要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激情,把心劲、精力、智慧用在育人上。只有热爱学生,心中时刻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思想,那么在教学中才会下大气力,这是一个思想政治觉悟锤炼和陶冶的过程,是一个责任感、事业心提高的过程。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障措施
(一)进行机制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更需要规范教学秩序。需要通过机制创新与内部改革,形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内部竞争格局,约束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同时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入竞争机制,使每个教师具有危机感。要引导教师正确应对危机,以促使教师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学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听取民意,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部竞争制度、方法。竞争制度既要科学严谨,又要便于有效管理监督。竞争制度确立后就要严格执行,符合条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公平竞争,通过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内部竞争主要目的是激励教师奋发上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实行教师内部竞争制度,教学部门应把教师基本信息向学生公布,组织学生网上选课。教学部门要设定科学、合理的选课标准与程序,规定一个平均基数,对超过基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按不同情况予以不同奖励。
(二)条件改善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效果的基本要求
高校要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投资,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条件。要通过一定的财务投资、经费保障与设施配置,使思想政治课基本教学形式能够得到充分运用。在教学设施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要多方协调,要尽可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电脑,以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及时进行网上学习、培训、办公与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现代化设备配置上要实行公正平等政策。学校务必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大局出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施予以政策支持与经费保证。
(三)健全评价体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保证
要建立经常性的领导听课制度。学校主要领导、教务处主要负责同志要制定严格的听课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系统听课。领导听课要规范,要有听课笔记、听课建议、听课总结,定期召开有关听课情况的汇报会议,共同探讨听课问题,提高听课效果,并建立与听课老师的联系制度,共同探讨教学规律与方法。领导听课切忌形式主义,要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学期结束要向教务部门提交听课笔记、听课评价与听课会议材料并备案,真正关心“两课”教学。对未达到听课要求的领导除特殊情况外要追究责任,建立领导听课公示制度,保证领导听课效果。督导听课要全方位进行,对任课教师应该自开课之日起至学期末全程动态听课,督导听课后要及时与教师谈话,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方法,并将听课与评价结果网上公布,以达到督教目的。要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探索更科学、更公正的评价方法,以正确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学生评价主要涉及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真正发挥学生评教作用,督促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要完善、规范教师培训制度,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要批评教育,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要建立教师任教问责制度,对上课不认真、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要追究责任,并网上公示,真正发挥督教作用,保证教学效果。
总之,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环境设计、机制建设、条件配置、制度安排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环境优化、机制创新、条件充实和制度完善,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吴洪鸣 单位:佳木斯大学纪检委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策略
一、结合学术探究,培养学术道德
高校教师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灵活的转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可以将知识传授与思想引导结合起来。这个任务和工作可以由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与专业课程讲授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通过两位教师的联合引导和训练,可以将一些基本的学术道德以及规范等渗透给大学生,使其具备基本的思想意识和操作技能,懂得自己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与守则。比如在进行道德教育的环节中,思想政治教师可以与同时担任专业课程的其他教师进行协商,向大学生提出两位教师共同关心的课题,由大学生组成小组或者团队,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学术道德的讲述和培训,由专业课程教师负责指导实践探究过程,大学生的课程考核则由两位老师联合决定,根据其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进行判定。通过这种方式和途径,可以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或者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能够实现“做中学”的目的,将思想与行为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和价值。
二、利用生活实践,指导生活行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老师承担的“独角戏”,需要管理人员以及专业课程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需要在生活中,切切实实的进行引导和教育才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实际的影响,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某种角度分析,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中所讲述的道理并非无法理解,而是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榜样示范或者行为监督者。在部分大学生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大道理”,有时候是略显空洞的,如果身边的老师或者管理者不能真正的去践行自己所反复宣讲的价值观或者行为要求,那么大学生自然不能从内心中产生真正的共鸣和回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及专业课程教师则需要利用课堂生活以及课余生活,积极展开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和互动,并且将自己的人生认识和理解阐述给学生,提出具有建设性、科学性、可行性的人生指导意见。更为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这种人员需要严格遵照自己所讲授的要求与标准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三、通过职业规划,树立人生理想
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和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当具备一定的思想探究和实践应用的能力,更应当具备远大的人生理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需要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内容之外,还应当将涉及到个体未来人生发展的职业规划内容纳入其中。通过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推动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人生设计和职业规划,其意义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相关人员需要在课堂上、生活内、管理中进行适当的职业规划和引导教育,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逐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使其对于自己的未来能够形成客观、准确、真实、合理的判断,并且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的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这部分内容作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显而易见。教师可以组织诸如“主题演讲”“分组辩论”“创业竞赛”等活动,将课程主旨渗透其中,实现教育目的。
四、开展案例分析,组织情感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群体,青春洋溢,热情饱满,情感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高校生活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此来引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高校这个集体中,大学生需要处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家人关系和情侣关系等多个维度的情感处理。在思想政治课堂中,以及校园生活中,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同学之间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在亲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则可以组织“感恩”主题活动。这个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形式来展现,这种展现形式可以是周末或者假期为父母做几顿“爱心早餐”,还可以是“利用自己付出的劳动,给家人购买一件衣服”,也可以是“必须兑现的学期成长计划”等。通过类似的教育活动,可以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应有的责任感、感恩意识、服务意识、坚强意志等,同时还可以掌握相应的社会规则、情感处理策略等内容。上述的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课堂组织的案例分析积极的展开。教师可以鼓励并要求每个学生或者学习小组,根据制定的题目或主题,进行合适案例的搜寻,并通过团队进行案例的分析与阐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促动内心的转变。
五、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不一定要“表情严肃,一板一眼”的去进行训诫或者说服教育,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通过具有“生活气息”“人文关怀”“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方式,积极展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相关人员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
作者:莫兰艳 单位: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