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微信传播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挑战

作为现代传播的媒介,其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快速的信息通讯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带来巨大的挑战。

1.1微信引发的失范问题对传统道德与法制提出的挑战

微信作为现代青年人,特别是现代90后大学生使用的必备的手机聊天软件,利用其中的功能,在不断的扩大学生的交往。如其中的“寻找附近的人”的功能,可使得学生结实附近的朋友,也给学生带来了交友的便利性。但是,微信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将学生带入到了潜在的危险之中,很多不法人员利用微信这一交流工具对学生实施犯罪,如在2012年的浙江宁波审理的通过微信约学生见面,并对学生实施强奸的案件。而这类案件在新闻报道中则层出不穷,从而也给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带来极大的反思。

1.2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挑战

大学生的好奇和新鲜感使得学生对新鲜事物始终充满着好奇,从而也使得90后学生成为微信的普及者和推广者。而由于90后的这部分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对社会媒介的素养,从而缺乏对相关新闻的判断力,从而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而高校大学老师也缺乏对微信的使用,从而无法正面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提高当前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的又一挑战。

1.3微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出挑战

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一代的接班人,对祖国未来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微信带来的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通过相关调查分析显示,44.23%的学生上课会看微信,并由此影响其学习,进而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其次微信的使用导致学分、考风等出现的道德失衡,也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同时带来的还包括在学术中的抄袭等,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

二、微信传播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

微信在大学校园内颇为盛行,它与当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关联密切,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微信传播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

2.1微信传播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趋于生活化

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来源于生活,其思想中折射着自身需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深入到大学生生活中去,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微信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的主要沟通方式,大学生通过这一媒介进行交流互动、自我展示。微信为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通过微信这一交流平台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特点,教师根据所掌握的学生信息对大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思想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朋友圈”中提供一些具有正确思想导向的资料,间接引导学生的思想导向。

2.2微信传播培养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即为意识的能动性,人们的意识只能通过语言进行表达、文字进行记录,它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但意识本身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意识的推动下人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如何去做。微信平台为师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升华,大学生通过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微信传播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

传统教育方式下,思政政治理论课的师生交流只能局限于课堂,课堂时间往往是知识理论单方面的传递,师生之间没有进行内心思想层面沟通的机会。微信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不再局限于短短的几十分钟,延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师生互加微信好友,教师可以通过在“朋友圈”中提供一些具有正确思想导向的资料,间接引导学生的思想导向,学生通过“朋友圈”查看教师的日常动态,以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去,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

三、小结

总之,如何破解微信宣传的难题,其要从正面和反面对其进行看待,从而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劣势,从而将其为广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利用,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学生。

作者:阮婉莹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在《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关注还停留在钓鱼岛领土及南海问题之争等这样传统的、局部的认识上,错误地认为国家安全问题离自己日常生活还十分遥远,自己的作为对国家安全不起什么作用。实际上,我国已经正式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国家安全观,它涉及到国家日益拓展的领域和空间,如经济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网络安全以及反恐怖主义等。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成为国家安全斗争的另一重要战场。由此,解决各类国家安全问题的手段和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目前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却未能及时纳入我们的安全教育中,这就使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给大学生的个体安全和校园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第二,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方法不多。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逐渐成了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互联网以其信息的多样广泛、快速便捷、平等虚拟等特点受到大学生们青睐。据统计,大学生普遍保持平均每天上网2-3小时,70%以上的大学生主要依靠网络来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和对社会的认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人们信息沟通和交流打破时空限制,变得更加灵活便捷,而另一方面,网络的多端性、匿名性和虚假信息的不可控性,也给国家安全带来负面影响。网络安全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被斯诺登爆出的窃听丑闻就是典型案例。网络的无政府自由主义倾向和无中心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容易打破政府对信息的控制,从而使网络成为敌对势力手中的武器。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自我辨别能力,将非常容易陷入认知的困惑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若只对大学生采取传统的说教来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学生获得这方面知识的渠道就非常有限,教学效果并不会明显。

第三,大学生对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缺乏辨识能力。当前,敌对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大肆鼓吹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以及价值观念。影响国家安全的方式日趋多样化、隐蔽化。除却采取间谍套取、偷窃我国传统国家安全的情报之外,他们更是利用各种渠道,以隐蔽的不为人警惕的方式,挖掘我国情报。一些西方国家处心积虑、别有用心散布各种反动、低俗、虚假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不健康甚至是有害的网络文化消费品,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学习生活方式。由于大学生的辨识能力、批判能力以及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冲击时,求知欲、好奇心、敏感性容易使大学生迷信、盲从网络上各种错误的“新知识”和“新思潮”,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现严重失衡。

二、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有效路径

首先,因势利导,帮助大学生走出对国家安全认知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传统安全领域问题着手,比如抓住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时事热点,将国家传统安全领域问题分析透彻。同时,因势利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拓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这其中包括:经济安全教育、生态环境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科学文化安全教育、校园恐怖暴力安全教育、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安全教育,此外还有重大事件、敏感日期、个体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等。引导学生既关注国家安全,又关注个体安全、社会安全、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等,实现国家安全教育系统化,使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

第二,富于创造,拓宽大学生了解并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由于目前大学生主要依靠网络来完成对国家安全的认知,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主动开辟并占领网络这块新阵地,有针对性地建设并完善面向学校、服务社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共享课程,推动大学生自办网站、手机校报等媒介。通过多种途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法律意识和保密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构筑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防火墙”。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尽可能把国家安全教育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国家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在宣传上,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如举办国家安全图片展、宣传板报等,以生动活泼的内容,加深学生的认识。在活动上,要通过主题班会、国家安全知识竞赛、知识讲座、安全演练以及利用节假日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从而提升国家安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极大丰富大学生了解并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途径。

第三,与时俱进,深化国家安全教育的内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辨析,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例如,在《2014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抓好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实效性。”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要通过研究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诠释中国特色,建构中国话语,彰显中国影响力。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的理论素养,才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国家安全教育的前提。国家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内容要不断更新,适应新形势。要把加强国家安全意识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将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责任,并把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的教育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三、结语

在教学中,应当把世界意识形态安全的总体态势、国家安全的现状、维护国家安全的举措与保障等相关内容贯穿于教学中。在教学互动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综合采用提问、答疑、研讨等多种方式,回应学生在国家安全问题中的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厘清诸如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国际性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回应现实问题,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宣传教育系统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成效经验,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循序渐进,倾听不同的声音,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与交流,在答疑解惑基础上获得个体认同。个体认同是群体认同的基础,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也源于群体的认同。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清复杂的国际环境,正确而全面认识我国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从而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强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作者:欧阳世芳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教部

第三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不但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要高度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加强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念,长抓落实,全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水平。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学生是校园的主体,他们的整体素质主导着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能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培养新型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利于校园文明的建设。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基本保障,高校的最基本任务是育人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学校塑造办学形象的关键手段,它体现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教学、育人的协调共同发展校园的文明程度才会提升。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状况

当前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马列主义思想,坚持拥护党中央的领导,赞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国高校大学生始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我国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学生高度认同“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充满信心。当前我国大学生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整体心态平和,能够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做出理性的认识判断。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增强人文关怀,最终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基于这一点,各种教育路线的制定、方案的实施大同小异,缺少创新性,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尚未很突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向

“根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内涵的发展前瞻性、趋向性、争议性、迫切性、复杂性属性的理解,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发展、矛盾、规律、结构、环节等理论结构为基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发展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发展在以下三个方面处于前沿发展新态势。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呈现多样化;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具体化。

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研究

第一,市场经济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价值构建,过于注重自身的利益导向。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过分强调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的多元功能教育价值,以“有用”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形成了功利的价值趋向。家长更多地看到的是教育的社会职业选择价值;学生看到的是应试和升学价值。许多高校提倡以就业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以技术能力为培养目标,在高校的科研发展建设中,实用性技术研究已成为大学科研的主体,人文知识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自身具有非直接实用性、非生产性等特点,人们已无视越来越无视人文学科的潜在价值,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却逐步边缘化,频遭冷遇,造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相分离的反向力量。总之,教育已经慢慢忽视了长远价值、非工具价值,过于强调教育的眼前价值、工具价值。第二,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单一。大学里有无数的专家、教授、学者,大学学科的综合性日益增强,随之对大学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要求大学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而很多大学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教学只不过是告诉学生一些人文常识,不像科学精神需要创造性地培养;更有的大学教师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纯科学的,无法理解科学技术中也包含着人文价值人和文意蕴。大学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其实,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必需融入更多的人文教育,同时必须富于想象和创造,才能进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间。这就要求大学教师要以批判的精神变革已有的思维模式,以帮助大学生在追求真理(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同时学会思考“精神”(人文思维方式)。

(二)重要性研究

科学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三观的教育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崇尚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现的正是唯物主义的真实性。而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这正是世界观教育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三观中的世界观需要科学的务实精神,道德观、政治观、价值观更强调事实与程序。科学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逻辑精神。理性的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科学必须成体系、具有严格的逻辑性、精确性,这些都是政治观、法纪观最深入的本质要求,也只有科学精神能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途径探索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深入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积极营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第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背景。思想政治文化环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首先硬件设施需体现人文关怀的物质文化环境,即:校园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营造蕴含人文元素,使人能潜移默化受良好校园环境的影响;其次,构建凸显人文关怀的制度文化环境,即抓好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根据主流价值的发展方向和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制度;最后,创建人文关怀的精神文化环境,即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来引导学校全体成员的行为,使其在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和人格塑造时,逐步形成共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第二,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的师资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师资力量队伍是实施人文关怀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具备高尚的师德、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实施人文关怀教育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具体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师资队伍中,具体而言,需要做到: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即树立平等、尊重、服务理念;其次应拓展知识结构,融入人文关怀精神;再次应彰显教师人格魅力,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水平,提高人文关怀的教育能力,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折射人文的光辉。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代表,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足轻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高举人文精神之旗帜,紧握科学精神的利剑,协调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性思想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作者:王雪飞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