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3篇

第一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

1.1环境干扰过大

我们无法否认现代社会中由于中西文化的杂糅使其变得愈加复杂,再加上互联网成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导致高度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极大影响,积极的社会环境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消极的社会环境往往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极大的制约。

1.2制度建设缺失

校园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了一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般需要建立在必要的制度基础上,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过于注重对物质文化建设的管理,导致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依旧处于一个极度混乱的状态,这也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配套规章制度及精神内涵的主要原因。很多高校虽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但是关于该项工作开展中的管理办法依旧处于空白,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依旧停留在教师课堂教授上,尤其是对于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厌烦感。

1.3忽视学生的能动性

本文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其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严重忽略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化是新一代大学生最有代表性的标签,照本宣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必会被当代高校所摒弃,如果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一种被动的思维感觉,这便无法帮助学生将所接收的知识进行内化,更不会按照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不断的自我反省,所以匮乏能动性是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虽然高校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各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中的主修课,但是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往往过于重视教学内容而忽略教学手段,这并不利用当代大学生政治觉悟、政治鉴别能力及思想意识水平的提升,所以本文提出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代青年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本文认为教师应重新考量与确定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或可以通过采用双向教学法来不断提高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这样才能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再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化传播媒介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极大影响,而教师不能一味地认为互联网上充满着各类灰色文化、劣质资源,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去甄别网络上各类信息资源的优劣性。

2.2丰富思想政治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确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但是由于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使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层次,教育与实践脱节是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为了彻底消除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而不行、知而不信”等不良现象,教师应在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要求其从小事开始进行实践,让学生通过良好的实践来不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2.3开展物质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是每一个高校在发展中都十分注重的一个部分,但是校园总体形象的建设不应该只限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场所,可以将物质环境作为基础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内隐文化往往会对学生思想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可以利用这一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脱离相应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大学生如果在学习中开始将学校的一些强制性规定实现自觉意识时,会按照学校制度的要求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本文认为高校应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特点来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让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过程中不间断的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元素是导致其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各大院校在发展中可以通过创新教育内容、手段等方式,来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培养出正确的思想意识,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政治鉴别能力。

作者:刘胜男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第二篇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点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准确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其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只有在对高校的具体情况准确了解和把握、不脱离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才能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备,网络普及度较高

由于教学和科研需要,高校网络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网络普及度相对较高。网络的开放性使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图书馆,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

2.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但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抵御网络风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大量经过加工的西方文化和不良思想的侵害对象就是针对广大的大学生群体,这不仅对我们的正向宣传引导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且也必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3.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群体。高校聚集着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高知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受教育程度较高,接受新知识速度快,网络普及程度高,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等特点,这在客观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剖析

网络平台的日益完善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近年来,各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

以网络为载体和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要有超前的应变能力,认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并做出适时的转变。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高校网络宣传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统一;受惯性思维影响,仍然用传统思维运行网络平台;由于工作滞后和脱节,工作开展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成果支持等。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措施不到位、投入不够

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缺少全校范围内的、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保障;在战略规划层面缺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和部署;没有配套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行为要求,难免对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预估不足;学校层面和二级单位层面教育资源相对分散,没有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技术支持和人才队伍的投入严重不足。

3.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一些已建设专题网站高校的运维方式相对简单,实效性不强;缺少对网络平台的科学定位和长远规划,网站内容和信息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较差,缺乏对受众需求的了解;由于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较强,造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内容等被关注度较低。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新意,缺少特色,内容和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思想教育仍然采取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教育学生,对于教育内容奉行“拿来主义”和平面化传递,缺乏对资料和信息的吸收消化和特色化加工,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仅使教育载体吸引力不足,也影响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4.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性人才缺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高,掌握较高的网络技术并熟悉网络语言和网络工作环境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高校恰恰缺少既懂网络技术、又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缺乏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以及注重设计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与网络平台结合的主动性。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创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网络平台和网络工作环境组成,每一个组成要素和环节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亟待创新。

1.统一认识,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政负责人要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学校战略层面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学校顶层设计规划当中。教育工作者要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有清醒统一的认识,要有使命感和全局意识,建立并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参与格局和一体化工作格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结合各校实际,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以期对工作实践提供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支持。

2.完善机制,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

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充分调动各单位的主动性,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全面覆盖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加强领导方面,要安排校级领导直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部门,具体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在保障服务方面,要加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人员配备。在制度方面,制定与网络宣传教育相配套的相关规章制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对学校层面和二级单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信息共享和工作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共性问题。

3.积极实践,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研究相关问题。要根据学校情况,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深入思考网络平台的科学定位和长远规划,提高工作专业性;加强运行维护工作,认真了解受众需求,增强网站内容和信息的思想性和针对性;树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工作理念,加强探索与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和手机移动网络平台的结合教育,拓展并延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4.注重策划,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设计、注重策划,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网络,对每个带着具体问题和疑惑的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对于教育内容,要尽可能多地选择多媒体资料等学生易于接受和喜欢的内容,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抵御不良信息,善于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5.固本强基,注重培养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和工作队伍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培养并形成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学校和二级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和方式,鼓励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和研究;不断优化工作队伍人才结构,提高教育水平,着眼于未来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梯队;丰富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积极组织符合实际情况和满足现实需要的技能培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深刻认识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内容形式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铁铮 朱天磊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第三篇

一“、中国梦”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所进行的精神干预,是对于人的内在思维施加外部教育力量的实践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思想主张和正确、健康的精神实质。“中国梦”的提出再次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习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所谓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新时期的“中国精神”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充分融合后所升华的精神产物。“中国梦”系统地阐述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正确方向。爱国主义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有着漫长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更迭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质朴、坚强果敢的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爱国主义正在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更为丰厚的时代内涵,更凝聚成了实现“中国梦”的最强大的动力源泉,这也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实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套科学、完整的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于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意识影响的教育行为,既然是思想的干预,那么教育者所持有的教育精神和引导思想是否正确就显得极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国梦”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道德规范、政治信念、人格品质以及人生理念等等,融入到了教育的实践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正确的主导思想,更使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强大精神支持与力量来源。“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进一步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更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最高任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完善精神内核的引导下,向着“中国梦”所构想的愿景不断前行。

近年来,经过坚持不懈地科学探索和实践,大量事实证明了要想实现新时期伟大的“中国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就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培育,必须使受教育者拥有积极践行“中国梦”的坚强勇气和必胜信心。面对“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我们必须要在行动中不断地反思。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用主义的片面理解,具体表现为片面地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地忽视了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地位,漠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功能,以至于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是空泛而无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中国梦”提供精神上的支柱,使当前的教育思想得到先进理念的洗涤,只有如此,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教育核心实力。

二“、中国梦”进一步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整体奋发向上、振兴家国的复兴之梦,也是与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和平与发展空间的双赢之梦。“中国梦”与世界相连,是人们连接世界之精神“窗口”。中华民族一向在发展方面积极主张“和而不同”,希望我国能够得到世界各国更多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中国梦”不是个人的梦,而是一个国家的兴盛之梦,是一个民族的自强之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拥有着强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土壤“,中国梦”的提出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作者: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