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书院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书院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书院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分析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在原有学院建制的基础上,利用书院制改革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书院制改革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时代诉求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增强对学生心智层面的培养与训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主体和方法的转变,构建以信仰培养、政治引领、品质陶冶、性情塑造、品格完善为精神实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书院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已是“90后”,他们自我意识强,思想多元化,但心理脆弱,抗打击能力不足,理想信念又多受实用主义影响,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法。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在原有学院建制的基础上,利用书院制改革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现代书院制,是指大学在保留学院的同时,建设几个文化各具特色的大书院,学院和书院分工明确,互不隶属。学院依旧侧重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及科研工作;书院则侧重学生的日常生活服务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生从专业上看是某个学院的学生,从生活、思想上看则是某个书院大家庭的一员。现代书院制不是一种泛泛的人文教育,而是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将思想交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一、书院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

西方学校教育的实质是学习知识,其人格教育和德行培养主要通过家庭与教会来完成,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因袭西方模式,也是偏重知识的习得。但中国根源性的教育是传统书院制的,其特点是注重品格教育与能力塑造,但这种教育体制在以科技为主导的全球化时代是缺乏实效性的,随着当今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主流价值观时,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吸收全球现代文明的同时,寻根溯源,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吸收前人德育思想的合理内核然后使之现代化、科学化,这就形成了以书院制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书院侧重学生的日常生活服务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综合素质教育。有学者指出:“书院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认知宇宙万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养成一种科学的系统思维,以促成其判断敏锐、洞察深刻、表达清晰的‘优雅精神’,帮助学生形成伴随终身的理智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1]这一目标恰恰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通过包括上课、交流、实践在内的所有要素、环节、手段构成的心智培训体系,使学生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大关怀、大格局、大是非观,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内心才能形成恒久的、有所敬畏的稳重气质,进而培养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因此,书院制的心智训练是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这就形成了书院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方向。事实上,“人需要认同,并把构成一个严密、整体的价值当作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如果人们周围的文化中也存在价值的这种严密一贯性,那么这些价值就更容易被人吸收。”[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书院教育的首要目标,需要根据时代要求在理念和目标上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模式,转而强调对学生心智层面的培养与训练,同时还应该在工作内容、主体、方法上进行配套改革,每一环节都应以内涵培养为目标,共同构成一个严谨体系,即建立以信仰培养、政治引领、品质陶冶、性情塑造、品格完善为精神实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既不缺乏传统人格教育精髓的陶冶,又兼具时代文明的诉求,同时契合国情的内在价值一致的严谨系统。这样的书院制能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规范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日常行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撒下崇高理想的种子,激发优秀的民族精神,消除社会多元化下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保持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力、凝聚力。

二、书院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书院特色博雅教育,三者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系统的血脉,而培养和践行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正确认识传统和现代、历史和当下的关系。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而书院制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调与复归。有学者指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一个人要了解别人同于我的通性,知人我之间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名利物欲的冲突,而于智力情绪的运用施展上,预留地步,是需要相当强大的意志力的,至于领会别人的个性,承认别人的见地,尊重别人的立场,所需要的自我制裁的功力更为巨大。”[3]在中国文化看来,要达到这种内外兼修的功夫最好方法是对意志进行训练,让意志来统领理智、情绪、想象等。《大学》的诚意正心,《中庸》的明善诚身,孔子的明恕之道,孟子的收放心,这种对于意志不失分寸的掌握,早已渗透到民间庶人的礼乐教育,整个民族都以修身为基本人生目标,优秀的传统文化构成了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积淀。传统文化的人格教育进一步贴近了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内在呼唤,以传统的人格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会使学生在面对当代社会纷繁复杂的价值观时形成更稳定的内在智慧。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应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精华,通过对文学、哲学等系统知识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训练洞察力、判断力与智慧,进而自觉推演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类课程实质上属于基础人格教育,应设为必修课,其要旨不是侧重知识的广博层面,而是侧重在根基性的价值观层面,学生在书院制的熏陶下,从素质教育入手,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书院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方式,使当代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加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当前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的多元化,迫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通过改革回应现实,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评价原则和价值信念,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而且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应该在坚持基本政治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优秀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拓展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层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本科生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突出班级实践和校园实践活动,旨在使他们在大学日常生活中对个人的行为有所规范,做到基本的知礼有德、遵纪守法,帮助学生探寻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之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与历史相结合,采用历史比较式方法观照现实,让学生认识历史、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在宏大的历史中学会将个人的爱憎和得失融于历史长河与民族大义中,内心对人世的流转与历史进步有所敬畏,在精神层面上有所回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社会实践课程强化政治意识,帮助学生认清现实、确立正确的国情观、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由个人上升至国家,实现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与思想相结合,以思想的形成过程深化理论内容,从哲学层面看待纷繁复杂的现象,探求其背后的规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探讨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信仰。

(三)书院特色博雅教育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增设了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军旅等课程。纽曼在《大学理想》一书中也反对将知识孤立地传给学生,他指出:“知识的各部分应该是联系在一起的,过分突出一种事物就会对另一种事物的态度不公平,如果学生的阅读仅限于一门学科,尽管这种分工有利于促进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必然导致学生思想变得狭窄。”[4]因此,书院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立足大类课程,在人格养成上有所依托,在信仰感知上有所培养,还应该设立与书院有直接联系的交叉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大局观。目前,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以人文特色为主的书院开设了儒家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茶文化等与中国传统有关的课程以及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与哲学思维有关的课程。在以理工特色为主的书院,具有科技哲学学科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了当代科学哲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等课程。在以国际化特色为主的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了西方哲学史、西方社会思潮、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背景下的科研方法与思维创新等课程。随着社会对综合人才的要求,具备单一的知识或技能已经无法满足不同领域的发展需求,通过培养跨学科视野有利于学生对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为了使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从个人兴趣出发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此类课程宜为书院级的选修课,不同书院的学生可以跨书院选择此类课程。总之,以书院制为平台,从传统文化入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入手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从通识课程入手加强书院特色博雅教育,以此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这不是教师的强制灌输,而是使学生对于知识与文化、思想与政治产生天然的亲切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对于天地万物、人情事理、社会历史的系统把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家国观。

三、书院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变

教育之业在人,唯有教师与学生并重,才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第一个维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效果较差。只有有效的教育才能对人的思想和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这一主体的转变应侧重个人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方面的影响。通常,“从老师做人的固有精神中流露出来的语言、态度或者是表情打动了孩子,有时会成为决定孩子一生的影响因素。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要接触几十名教师并深受其影响,如果仅受一个老师的影响而效仿其作风,学生一般不会超过自己的老师。若能集各老师所长,今后就有超越老师的可能性。”[5]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需要时刻注意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注入自身的信仰、思想、品格和风采,从而有效地影响学生去探求那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所未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第二个维度。学生要获得个人心智的长成,除了环境、训练,还需要个人努力,因此学生这一主体的转变应该侧重个人自主能力的提高。当前各大书院制高校正在进行通识大类培养模式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引导落实学生自主选择权,帮助学生逐步实现自主选择课程、修读时间、授课教师、学制等。教师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师从课程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配合者、引导者、推动者,转变为研究主题的设计者以及研究方向的把握者,学生从课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借助书院制轻松、自由的文化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传统的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注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在双向互动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书院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

面对大数据时代海量而复杂的信息,人们观察、分析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全方位的变革。网络线上教学是新的教育方式。线上教育是无法取代课堂教育的,但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线上教育获取自己喜欢的知识和思想,因此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的基础是教师建立各自线上课程,学生在线上听课后再到课堂上有目的地进行讨论。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课后,可能会想跟随自己喜欢的教师在某一领域进一步的学习,但苦于教师碎片化的教学设置只能略领其风采;而线上教育可以使学生有开阔的选择平台,教师录制好相应的课程放到线上平台,学生可自行下载,既满足了学生的上课需求,又避免了教师团队开课过多但学生选课少的尴尬,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线上下载率决定是否开线下课堂,也容易了解当下学生的思维倾向,实现学生自主选课,自由发展的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空洞的理论,即便是再生动地讲课,其效果也不如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亲身体验。因此,除了线上和线下教学,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学生的动态,关注学生的成长,充分利用书院社区,鼓励并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书院组织的内部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积极进行隐性教育,将党的路线和方针教育、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总之,书院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它们在精神实质、组织内容、表现形式上具有内在价值的一致性。在书院制这一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汇融教育,在形式上转变教育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在心智层面产生应有的个人约束力,逐步实现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以建立以信仰培养、政治引领、品质陶冶、性情塑造、品格完善为精神实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5.

[2][法]让•斯托策尔.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106.

[3]潘光旦.自由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89.

[4][英]约翰•享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9.

[5][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97

作者:万林艳 张楠楠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