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石油加工论文:国外石油工业与市场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石油加工论文:国外石油工业与市场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石油加工论文:国外石油工业与市场探究

本文作者:舍别列夫 单位: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中央历史档案馆

石油开采和加工一方面保障国家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燃料;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居民的需求。源源不断的资本流向石油工业使其发展迅速,但行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

1892年6月3俄国政府颁布的油田使用规章中,明确提出阿普歇伦半岛是主要石油产区。俄国法律规定禁止私人在该区域勘探和采油,但在缴纳一定数额的预付款或者支付相应的现金税后可以租赁土地并采油。当时按照石油产量进行征税,每普特石油的税率以竞标的方式确定。但石油地块的年租金额并不随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即使石油业主经营不善而亏损仍须缴纳规定的税款。业主竞标之后就应立刻支付租金,租金和税款直接挂钩,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石油行业的竞争。1896—1900年间对含油区域的地块进行了拍卖,拍卖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导致油田租赁价格急剧提高。土地的租赁价格在第一、二次竞标时从0.5戈比增长到2.33—2.91戈比,第三、四次竞标时已增至5.82—6.03戈比。地租的增加导致石油、煤油和重油价格急剧提高,很多公司由于无力支付税款、不能获得优惠条件,不得已退出第三、四次竞标。国家一直是石油制品的最大需求者,1899年国有铁路、工厂和军舰的石油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52%。

1900年6月12日政府颁布油田临时规章取缔了原有固定税率,按照每半年的平均交易价格以现金或者实物形式征税,以石油的市场价格为征税标准。新制定的征税体系对以前廉价获得油田的大石油公司特别有利,不但抑制了新竞争者的出现,而且此类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某些公司的利润高达60%—70%。1900年的临时规定试用期为3年,此后试用期又延长3年,但相关规定的弊端在第五、六次(1903和1906年)竞标时已暴露无遗,一些公司和个人通过非竞标方式非法获得储量丰富的油田。[2][3]206-210[4]175-180[5]

19世纪末俄国石油工业和石油制品市场

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72—1901年,俄国石油工业飞速发展。19世纪末俄国石油产量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第二个阶段1902—1917年,俄国石油工业由盛转衰。此时作为俄国工业重要部门的石油工业仍不能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1901年俄国石油产量为7.06亿普特,此后石油产量呈下降趋势,1905、1906、1907和1910年石油产量分别为4.56亿、4.9亿、5.88亿、5.6亿普特,1913年的情况最为糟糕。1901—1913年俄国石油产量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1.6%降至18.1%,然而同期美国石油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9.8%增至62.2%。[1]19石油产量降低是不可避免的,它是20世纪初巴库地区石油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石油业主为获得石油过度开采也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降低的同时石油勘探、钻探和开采方式并没有实现集约化,巴库地区的石油技术仍保持在1870—1880年间的水平,技术十分落后,因此石油产量很难持续增加。按照惯例,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更新石油工人数量应大幅度减少,但巴库油田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工人的数量从1873年的680人增至1890年的6000人、1901年的28000人,可见石油开采技术水平较低。[1]9某些大公司故意荒废钻井或停产、普遍大幅度降低钻井开采期限、人为降低石油产量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石油制品的价格,控制石油生产成为调节产品价格的杠杆。石油巨头开始兼并一些濒临倒闭的工厂,利用这些企业来生产硫酸等石油加工过程所必需的产品,进而形成行业垄断。大企业甚至在工业高涨和燃料需求激增时仍大量的囤积石油,1911年和1913年其囤积石油量分别占产量的70%和50%。[1]21

长期以来由于俄国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垄断经营、燃料生产技术落后、顿巴斯和巴库等产区都远离消费品市场、交通运输不发达等原因,石油开采和销售难以集约化。工业发展初期矿物燃料尚能满足工业的需求,在矿物燃料缺乏时俄国凭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勉强能渡过难关。在俄国几乎每次燃料需求量大幅度提高时都会出现“燃料荒”,仿佛已成定律。“燃料荒”同时出现在石油和煤炭领域,但两个领域各具特征:一方面煤炭的产量无法满足需求(有些消费者被迫开始使用石油);另一方面石油产量降低,油价显著提高。1910—1913年间石油和石油燃料的价格增加2倍,此后油价一直居高不下。“石油荒”对河运、贸易和工业等领域影响极为明显。据统计,1912年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俄国工业成本支出增加上亿卢布。

1910年俄国石油工业企业利润为2.36亿卢布,占固定资本比例的12.3%,1911年其数值分别为3.56亿卢布和16%,而1912年增加到6.64亿卢布和26.3%,至1913年其数值为9.64亿卢布和28.7%(石油工业固定资本增长具有投机特征,因此不能全部归结为生产本金的扩大)。1910—1913年11家大公司的利润持续增加,年增分别为18.5%、24.3%、43.8%、48%。[1]21战前俄国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为15.7%,石油企业的平均利润是其他行业的2倍。1883年巴库油田产量达1000万普特的石油公司只有1家,10年后,产量达1000万普特的公司数量达12个。20世纪初,这些大公司的产量占巴库地区石油产量的55%。

石油加工业的情况更令人震惊,1893、1901和1911年煤油加工厂的数量持续减少,分别为90、83和53家。如果考虑到那些长期停产的工厂(1901、1904、1908—1909年分别为14、23和52家),那么石油加工业的集中程度更高。1901—1909年间年产500万普特煤油的大工厂只占企业总数的1/6—1/19,其煤油产量却占37%和72%。[6]数据虽不能完全体现石油工业发展特征,但能反映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与此同时,很多国外的企业也投资俄国石油工业。1874年诺贝尔家族开始投资俄国石油工业,先租赁巴库油田的土地进行勘探,1875年并购一个小炼油厂。新领域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1879年诺贝尔兄弟公司成立股份制企业以便融资,公司最初的股份资本为300万卢布,1882和1884年股资分别增加到1000万和1500万卢布,1884年固定资本达2170万卢布,部分债券和股票在普鲁士证券交易所中公开出售,同时也开展相应的国际业务。[1]662[7-9]诺贝尔兄弟公司从其投资俄国石油业起,就谋求垄断俄国的石油工业,为此开始大规模购买和租赁油田、控制各地石油仓库及石油制品运输。为打击竞争对手,开始大规模采用油轮、油罐车运输石油,并且修建了俄国第一条石油管道。诺贝尔兄弟公司排挤石油贸易和运输企业,反对巴库至黑海沿岸的管道建设,目的是保持南俄和国外市场的份额。为了增加运输能力和打击竞争者,诺贝尔兄弟公司还修建了高加索铁路支线。

诺贝尔兄弟公司不但在石油工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关注俄国科学家和石油工程师的专利和发明,以此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发展石油工业,诺贝尔兄弟公司开始生产油田设备,不但率先在俄国生产柴油发动机,而且垄断了该行业的生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石油工业体系。但诺贝尔兄弟公司的统治地位仍受到了冲击,最有利的竞争者是1880年成立的“里海—黑海石油公司”,该公司系巴黎洛希尔公司收购巴库石油公司改组而成的。洛希尔公司凭借其自身的资金优势迫使俄国政府让步,顺利跻身俄国石油工业。巴库石油业主А.И.曼塔舍夫也是石油三巨头之一,他兼并了当地一系列大中小石油企业成为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20世纪初俄国石油工业和石油制品市场

20世纪初,石油三巨头诺贝尔兄弟公司、法国洛希尔公司和А.И•曼塔舍夫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巴库地区的1/4以上,控制了国内40%以上的煤油生产。在石油出口领域石油三巨头所占的份额更高,它们掌控50%石油制品的出口(诺贝尔兄弟公司掌控份额超过1/3),近70%的石油制品都是它们从巴库地区运往国外的。对石油生产企业规模和形式、运输工具和石油制品贸易的分析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制品市场已从自由竞争走向寡头垄断。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南俄的开采工业中,在俄国其他工业领域也有所体现。此时,诺贝尔兄弟公司和洛希尔公司已成为托拉斯联合企业,它们已在一个或者几个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俄国石油工业发展不均衡,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并存,19世纪末仍有大量手工生产的小石油公司,至1900年这些小公司受大企业的排挤纷纷倒闭,但随后的战前经济危机使小公司又获得重生。这些个体和家庭式企业不但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还保持着原始的店铺交易。企业的创立者都是以前的包税人,如米尔佐夫与出口贸易大亨А.И•曼塔舍夫一样以前都是包税人。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石油业主还在其他地区拥有产业。20世纪初至一战前夕在私人银行的参与下,石油工业的股份化进程加快,一些大股份制企业都吸纳新生力量,股份制企业成为石油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各企业的规章和组织形式大同小异。非股份制企业的数量急剧减少,以前的一些企业主转行,另外一些人投资金融业,米尔佐夫和曼塔舍夫等一些石油业主则转变成金融寡头。这些现象是石油生产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的集中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一些新财团和托拉斯都关注巴库石油工业,一些老企业为公司持续发展和巩固市场份额也纷纷改组。洛希尔公司的地位被壳牌石油公司所取代,成为其旗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此时,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俄国垄断组织“俄罗斯石油总公司”的成立。从1900年末起,俄国石油工业就受1900—190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石油制品储备量增加的同时巴库石油价格开始降低。受经济危机影响石油产量也开始下降,1901、1902和1903年石油产量分别为7.72亿、6.73亿和6.3亿普特。同时,闲置油井的数量在增加,从1901年的583个增加到1912年的1043个,1913年增至1172个,石油业主的开采规模也有所降低。1900、1901、1902和1903年钻井数量分别为83140、75783、40390和49355个。巴库煤油工厂的数量从1901年的83家减少到1903年的78家,停产工厂的数量也从14家增至21家。危机对中小企业的打击最为严重,巴库原油的价格降低了1/3,煤油价格降低3/5,油渣的价格降低2/3,小企业因资金短缺纷纷倒闭,但大石油公司却获得了巨额财富。经济危机时原油价格维持在1895—1897年水平,石油油渣价格维持在1896—1897年水平,煤油价格维持在1894—1895年水平。一些大石油公司,如诺贝尔兄弟公司和里海—黑海石油公司凭借自身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竭尽全力维持石油制品的高价。依靠出口俄国石油制品的外国公司在此期间获得超额利润,但俄国石油工业中的股份制企业获利却不高。

为了对抗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1892年诺贝尔兄弟公司和里海—黑海石油公司共同组建了巴库煤油工厂联盟。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美国贸易组织的支持,洛克菲勒石油公司虽然获胜,但俄国反洛克菲勒的呼声越来越高。诺贝尔兄弟公司和洛希尔公司、巴库的石油公司以及俄国出口商和英国的经纪人为了控制俄国煤油的出口份额,开始转向世界市场,如印度、印尼等国家或地区。经济危机末期,即截至1905年巴库垄断组织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明显降低。石油业主和政府官员开始相互责难,工厂主抱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出口税率调整机制过于繁琐;政府官员则抱怨出口商之间相互竞争,缺乏必要的沟通。石油出口衰落主要源于俄国经济技术条件落后,海洋油轮数量不足,造船工业滞后。而且国内市场上的巨大利润不能刺激企业主加大对石油出口领域的投入。一战前夕,诺贝尔兄弟公司、壳牌石油公司和奥伊里集团(俄罗斯石油总集团的简称)集中该领域86%的股份资本,控制了国内60%的石油开采。这三家石油公司控制高加索地区15条最长石油管道中的12条,拥有该地区90%的石油运输能力。这几家公司不但拥有大量的油田,而且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高度集中,这是在俄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阿普歇伦半岛上石油财富都归国家所有,是国有财富。俄国政府夺取巴库土地的同时使当地农民转化为国有农民,在十月革命之前状况一直如此。早在1870年石油产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官僚们就开始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最初以沙皇的名义公开征用油田的土地,此后虽然征用方式有所改变,但结果却大同小异。尽管国家杜马对此一再反对,但苏拉罕油田的土地仍被任意征占。政府也试图扶持中小石油企业,借以限制石油垄断的形成。然而,政府的政策却适得其反,政府土地使用规章内容越繁琐,土地越容易集中到大企业主手中。

俄国政府为发展交通运输业和石油业,不得不考虑大石油公司的利益,对其予以相应的扶持。同时,石油业主在巩固俄国政权、维持军队和政府开支等方面贡献巨大。据统计,20世纪初石油工业纳税额达1亿卢布,其中包括3000万的税收、1000万租金收入和6000万的运输费用。[10]10还应指出的是,克里木战争致使俄国财政赤字严重,因此政府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和增加财政收入,进行货币改革来增加黄金储备以实现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的石油业为国家财政收入贡献颇多。最初禁止性的关税政策、消费税的征收、铁路税率体系、国家银行贷款和出口奖励有力地推动了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俄国石油业垄断的形成。

同其他开采工业一样,俄国政府对待外资实行鼓励和限制并重的政策。维特时期因其不受限制引进外资的政策获得了尼古拉二世的支持,外资的直接投资急剧增加,外国资本借助中间人、在俄国注册企业等方式不但简化了法律程序,而且还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这些引起了保守势力恐慌,他们认为,俄国的民族财富外流,民族资本受到排挤,外资应受到更多的限制。由于担心外国资本破坏国内的竞争秩序,俄国政府在是否批准外资进入高加索石油工业时举棋不定。在外国资本不断渗透过程中,政府感受到外国资本对国内石油工业的冲击,率先注意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所作所为,为此禁止外国人以各种方式购买油田。第二次境外资本的涌入发生在一战前夕。当时伦敦已是世界金融中心,在伦敦挂牌的79家俄国企业中,55家为石油企业,其固定资产为1.49亿卢布。此时英国资本除投资巴库和格罗兹尼之外,还转向新的石油区域,即迈科普和恩巴等地。[11]107-110与19世纪末一样石油企业如雨后春笋,但它们大多是巴库商人投机倒把的手段,迈科普的“布玛”公司就是例证之一。城市中大部分公司都停业或倒闭,其他的企业为了摆脱困境纷纷吸收资金进行改组。勃兰特、西蒙诺维奇等历史学家认为革命前外国资本在俄国石油工业中作用甚微。笔者认为外国资本在进入俄国石油工业后,不但对俄国石油工业发展,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而且石油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1910年至1911年间,П.А.库卡索夫和С.Г.利安诺佐夫曾提出在巴库地区组建俄国石油工业特别联合股份公司的方案,借以共同经营巴库油田。该方案拟定根据近3年的年平均开采额度确定其所持股份,每10万普特划为1股。因此,巴库地区186家石油企业中的12家大石油公司获得58%的股份,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依附于这些公司,所以大公司实际获得的股份更高。股份集团只从事石油开采,当时石油加工、石油制品运输和贸易由几家大石油公司掌控,虽然工商业部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限制,但成效不大。1911年底工商业部已制定组建俄国石油工业特别联合股份公司的法案。然而,第四届国家杜马关于石油问题的长期争论迟滞了提案的实施,特别联合公司组建方案未能通过。[1]728一战、1917年革命以及苏联政府的工业国有化使俄罗斯工业面临新的考验,但很少波及石油开采和加工产业。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