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幼师声乐教学发声方法的快速启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幼师声乐教学发声方法的快速启蒙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幼师声乐教学发声方法的快速启蒙

摘要: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发声快速启蒙,需要基于客观条件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将提炼出的可感知、可触摸、可验证的发声要点融入技能教学中,便于学生掌握;同时,通过强化其身份认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声乐;发声;幼师;启蒙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类学科。其中,发声是声乐的基础技能,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声乐演唱能力发展的关键。目前,一些声乐学相关教材和文献,对基本发声入门学习和训练都有过不同角度的介绍。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十余年来从事声乐教学的经验,探讨职业院校幼师专业学生这个群体的声乐发声的快速启蒙方法,一并请教于同行。

一、教学对象和目标分析

职业院校幼师专业学生几乎清一色是女生,发育上处于变声期后期。她们虽然在小学和中学受过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的普及,学唱过一些流行歌曲,但未接受过正规的声乐启蒙或声乐训练,对声乐艺术和声乐的发声原理了解甚少。从笔者近年接触的学生自身条件来看,她们的嗓音条件参差不齐。从教学目标来看,职业院校总体上学制短,教学压力大。同时,职业院校普遍采用大班(多为40多人)教学,不具备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采用超小班甚至一对一模式教学的条件,在指导的深入性和个性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在目标定位上,笔者倾向于将职业院校幼师的声乐发声启蒙,界定为通俗型的普及启蒙,而非音乐专业人才的训练。一般来说,她们只需要掌握正确发声的基本方法要领,实践中能进行发声方法或操作的正误判断,在儿歌等歌唱方面能基本做到位即可,而并非要求学生掌握背后全套的复杂理论和技术细节,毕竟幼师专业的教学定位是培养幼师,而非歌手或其他音乐人才。

二、教学策略分析

(一)从技能中提炼方法要点

这是笔者认为对职业院校学生施教的关键点。职业院校学生大都对音乐理论兴趣低,领悟力也不高。如果采取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常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灌输理论时,可能就会消耗她们的兴趣和热情。教学中宜直接从技能入手,再结合实践经验,把抽象的发音技巧理论转化为可触摸、易感知和好掌握的发音方法,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且不容易忘记,这是行之有效的发声教学方法。声乐理论部分要后行,且主要限于发声方法及检查要点等知识点,对于那些深奥的理论及背后的原因,最好不要涉及。比如,如果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头部共鸣”“假声”等概念,学生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但如果先让学生模拟猫、牛、猪等动物的叫声,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真声”与“假声”的区别,进而认识各种共鸣声音,这样学习效果就会好得多。

(二)强化学生对自身身份的识别

幼教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职业是教师。这就要求幼教学生必须同时掌握技能和相关方法,要能在动作示范时还能准确地把核心方法要点讲解出来。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通俗易懂,简单易操作;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要求和心理引导上,要强调学生以幼儿老师的身份和心态去学习发声技能,只有学好了才能去教孩子们,激发学生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

(三)课堂和课后练习互为补充

要快速掌握发声技能,离不开课后发声练习。课后练习一是巩固,二是体会相关方法,三是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在目前通讯工具发达的条件下,教师布置的课后发声练习可以要求以视频形式提交。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和借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基本发声技能的教学

(一)形体要求

科学的发声形体姿势是声音气息通畅的关键,也是正确发声和形成最佳歌唱状态的重要前提。声乐课中,学生可以酌情采取站姿或坐姿。重点是通过示范教学,并注意纠正初学者姿势中的问题。无论哪种姿势,笔者总结其核心是收腹挺腰、立颈收颌。具体地,肩和胸以最自然的状态舒展开,稍有下垂感;脊椎则要保持挺立,腰部稳直,小腹微微向里收敛,确保颈椎、胸椎及腰椎在一条线上;颈部挺直但不僵硬,下颌微收。这个动作学生容易收颌过头,变成“低头”,因此需要示范二者的区别。

(二)呼吸配合

气息是唱歌发声的重要基础,正确的呼吸是发音准确的保证。呼吸教学首先让学生体验自然吸气和呼气,感知吸气和呼气胸腔、上腹的变化。用手指感觉上腹中间位置的肌肉,触摸和感知吸入空气时上腹位置肌肉状态(一直为放松,直至最后才紧绷),体会胸腔打开上抬的过程,理解呼吸部位。进而让学生体验主动呼气,并用手感知整个横膈膜打开过程中胸腔的下落和上腹中央位置肌肉的收紧过程(肌肉始终为紧绷)。为便于学生理解,可以用“推注射器”动作来解释上腹肌肉的动作:吐气时好比在推注射器,需要一直用力。在此环节教学中,可利用PPT播放图片和视频来辅助教学,但主要是通过通俗的讲解(比如少用专业词汇)、手指触摸等加深学生的印象,用实际操作技能代替理论。另外,让学生加强锻炼,增加腰腹的力量,将课堂练习和课后锻炼结合起来。自然吐气是无声的,为便于检查吐气动作是否正确和到位,可以增加吐“s”练习。进而开始弹唇(“打嘟”)练习。弹唇的核心要领是嘴唇放松,均匀吐气,气息冲出时嘴唇自然震动,同时确保声带不震动(不发声),只用嘴唇发出“突”的声音。自然吐气之后就要开始吐气的变化练习,包括连吐、顿吐等各种变化模式。吐气练习中,要让学生领会歌唱时的呼吸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呼吸的细微差别。如歌唱的吐气属于主动吐气,每句或每次(在换气点前)需要把气吐空;有时要快速吐气,但更多时候是轻声缓慢吐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领会和把握“叹气”的要领,掌握在高位置轻声把气吐出的技能。

(三)发声练习

练声教学可以从闭口音“m”开始,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哼鸣时用口鼻同时吸气,上下唇自然地闭合,口腔内部打开,类似闭口打哈欠,均匀、轻柔地从鼻腔向外呼气(叹气)。教学过程中,可以任意给出一个音高,但不可太低,如小字2组的C,让学生轻轻哼出单音“m”,直至把气吐完,重点让学生体会叹气感和通畅感,感受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感受眉心往下鼻梁骨位置的气流流动和发音。可以辅助用图形标识出气流方向,让学生进一步明晰眉心下方鼻梁根部的气息点(即“面罩”)。此时,讲解哼鸣与鼻音的区别,指导学生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进而指导学生打开“牙关”,学习开口“m”音的发音。先张开嘴,纵向张到最大,但横向不追求外张而要自然,尽量放松嘴唇(用手指感受嘴唇的放松,并与发“a”音时嘴唇的用力外张进行比对);此时,牙也不用力(让学生感受牙用力咬时的状态和自然状态的区别),实现下颌和嘴唇的自然打开,同时让学生感受耳根部下颌根部骨骼相对位置的变化。开口音“m”学习时重点掌握气流方向和发音位置,并辅助以嘴巴开合(下颌应始终放松)。当学生做到嘴巴开合下仍能均匀发音时,即判定为过关。这时,可以结合弹唇发音升级练习,即弹唇时声带也震动,发出“m”音或“en”音,并体会与声带不震动的弹唇音的差别。进而开始“en”音不同音高的转化练习,如闭口发出“en”音的“3-2-1”,再进行开口的相应练习。下一步,可学习由“m”到“a”音的转换,并进入母音练习。转换的具体操作要领是舌根放松,吊钟打开上提,嘴巴保持打开,转换中喉咙有一个打开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向上打开的过程,注意声音仍为向前发出(不可回吞)。母音教学练习中,笔者推荐先让学生从开口最大的“a”音连续转换到开口最小的“i”,一口气完成“aouüi”的发音,再逐个练习。另外,可酌情增加其他元音“ou、ei”等的练习。母音切换过程中,核心技巧是收紧嘴唇,而气息和发音的位置不变,尤其要让学生把握用力的技巧,要用唇周肌肉而不是嘴唇来直接收紧。为此,可用模拟“小鱼亲嘴”感受肌肉变化,区分嘴唇肌肉收紧和唇周肌肉收紧的不同。母音练习中先用同一个音高练习,然后变换不同的音高训练。在进行“ouu”母音练习时,提醒学生要打开喉咙,使声音垂直发出。练习“iei”母音时,提醒学生要使声音集中、靠前,感受声音色彩是否明亮。掌握母音后,就可以尝试一些组合练习,如各种母音的连音、顿音和转化发音。可以从简单的短音和窄音域的练习开始练习连音,慢慢再将音域拉宽音符加长,让学生逐步掌握连音的发音和气息技巧。比如开合下巴练习连音,要求不影响气流和音的稳定性,这样的练习对于学生掌握连音的发音部位和气息;顿音的练习可跟呼吸、母音和连音的练习结合起来。顿音的发音要轻巧、短促,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连贯性。练习时,让学生手指放在上腹,每唱一个顿音,感觉上腹腹肌的动作,同时在气息轮换中不断加大难度来练习。发声练习最后需要通过唱曲来巩固和应用。歌曲《花非花》就是比较好的一首练习曲。学生先分别用无声、弹唇、哼鸣、顿音、连音方式分别试唱,并结合嘴巴开合和呼吸应用,来巩固发音技能。这时候布置课后视频作业,可以一定程度弥补集体课的不足,对学生前期的发声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一次考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课堂上未能纠正的错误。

四、其他

(一)常见问题及纠正

学生发声启蒙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纠正,否则学生一旦养成错误的习惯,就越发难以纠正。例如,气息调运方法不对,在歌唱发声时,喉咙打不开,颈喉部局部和舌根用力,就会造成“提喉”,出现喊声。实际上,只靠声带“喊”而没有正确的共鸣,虽用力但不能传远也不动听。相反,通过正确的共鸣,就能以最少的气息获得响亮而美妙的声音。这时,就要跟学生强调“轻声唱法”,或者通过进行大开口无声练习来纠正。预防喊唱,不仅音色更美,能减轻嗓音的疲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提升兴趣。发声中“颤抖”问题也比较常见,它一般是由于气息控制调节不好及喉部肌肉紧张所造成的,可以通过调节气息来解决。首先,在发声练习过程中,进行轻唱练习,注意气息呼出要有节制,避免大气流强烈冲击声带;其次,是控制好气息,唱一些短促的音,像如顿音、跳音等;三是加强呼吸训练。

(二)咬字吐字练习

咬字吐字练习是声乐发声的基础,需要在发声启蒙阶段融入教学。笔者教学时采用了咬牙法或咬硬币法。让学生假设自己嘴里含着一个一块糖或半口水,以打哈欠的感觉来练习张口咬字。让学生反复用这种方式进行朗诵歌词训练,体会这种发音吐字与平时说话吐字的不同,很容易就能掌握吐字的要领。

(三)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总结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和总结发音规律和技巧。如学习头腔共鸣,就让学生体会打开鼻咽腔的状态和喉咙不用力的感觉,感受每一个音都是从身体的深处发出。又如感受发音时气息流动,让学生体验哼唱过程中体会气息吸到腰腹的扩张感,并保持在这里,使整个状态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共鸣通道。鼓励学生先体会再总结规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幼师虽不是专业声乐从事者,但她们担负着下一代音乐启蒙教育的重任,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对于幼师群体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幼师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教学,职业院校要就要立足现实条件,广泛吸取经验,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祝洁琼.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研究[J].大舞台,2014(10):225-226.

[2]陈丽平.如何改变声乐学生歌唱中的“喊声”现象[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3):84-85.

[3]马小琬.声乐发声训练中的技巧与方法分析[J].大众文艺,2013(05):128.

[4]翟红锦.声乐训练中的发声练习[J].黄河之声,2016(19):14-15.

[5]王晓丽.中专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当代音乐,2017(14):122,124.

作者:常丹丹 单位:广东省电子商务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