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分析

【摘要】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主,音乐教学是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发生了重大改革和创新,社会对声乐人才方面的需求量增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声乐教学质量是当前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简要分析了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其具体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声乐;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一、高职声乐教学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随着近来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知识技能的增长,逐渐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其以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主,满足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经几千年历史发展而来,得以传承的部分更是其中的精髓。同时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历史人文元素,不仅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加丰富完善,同时其中还含有一定的民族色彩。因此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正好可以弥补高职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空缺,使学生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过程,充分感受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人文元素,提升音乐鉴赏能力。(二)传承发扬传统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代表性文化之一,是我国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继承和传承音乐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目前由于大量西方音乐的涌入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从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现状来看,西方音乐文化体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将传统音乐文化有效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使学生能够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感悟其中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最终能更好地欣赏民族音乐,并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1]。(三)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很多高职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反映出教学模式单一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唱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内涵,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不断扩招,学生的声乐基础参差不齐,由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将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声乐教学中感悟和享受,而不是将其仅仅当做是一门课程来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将传统音乐文化引入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表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音乐文化中赋有丰富的民族及历史特点,教师借助传统音乐文化的这一优势丰富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升学生的兴趣。同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片和声音,便于学生理解。例如,高职学生很少接触到传统的民族乐器,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传统乐器的展览活动,并穿插民族乐器的知识讲解。或者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播放用不同中国乐器演奏同一乐曲,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2]。(二)加强情感体验。声乐教学是一门集理论与情感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声乐知识技能的增长,更应重视学生的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发展音乐感知能力。借助传统音乐文化的优势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体验美,发展感知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例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于音乐作品的学习可以首先从创作背景、历史环境等方面入手,或者是提出几个关键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来对作品进行了解,增强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挖掘作品的背后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传统音乐文化所涉及范围较广,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最主要的是从教师本身出发。因此教师想要将传统音乐文化传授给学生,其本身就要具备丰富的音乐素养,不但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应了解并热爱传统音乐文化。如各地的小调、戏曲,了解其中的演唱技巧,喜欢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只有教师的综合音乐素养得以提升,才能正确指导学生,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促进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同时学生长期在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之中,可拓展学生的眼界,实现声乐教学和传统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婷婷.高职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分析[J].中国培训,2016(8):146-147.

[2]王丽.高职声乐教学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J].艺术评鉴,2016(23):136-137.

作者:杨继欣 单位:伊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