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声乐教学形象引导应用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声乐教学形象引导应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声乐教学形象引导应用分析

【摘要】声乐艺术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通过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形象化的教辅用具、形象化的肢体动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象引导使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感染力和启发性,提升了声乐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声乐教学中歌唱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共鸣、歌唱发声等内容,从形象引导教学的角度出发展开论述,以期提升教师声乐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形象引导;想象

声乐教学中的形象引导,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事例,用生动形象的手法把所需讲解的专业知识与课堂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地向学生进行讲述,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获得共鸣,从而使声乐教学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声乐教学中使用一些形象的教学术语,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调整歌唱状态。我们都知道,歌唱发声是听觉的艺术,它是人体各发声器官协调运作的结果,人们无法直观地看到身体内部各发声器官的运动过程,因而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来阐释歌唱发声的原理与方法。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主要是以形象的语言描述进行引导,但除此之外,在课堂中还要有形象化的肢体动作和教辅用具,通过直观的引导,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形象引导教学使得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感染力和启发性。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形象引导教学,就要求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提供可观可感可知的具体形象,使抽象的声音概念、呼吸状态、歌唱共鸣等专业内容建立在具体事物的基础之上,即把抽象的声音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形象来反映。在声乐教学中引入形象引导教学,能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通过具体的形象描述进行知识点的对接,将声乐教学的内容融入生活事例、生活体验和艺术情景之中,使学生通过联想日常生活,更好地接受声乐教学中歌唱姿势、歌唱呼吸、歌唱共鸣、歌唱发声等各项训练。

一、歌唱姿势训练中的形象引导

美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约翰•亚历山大说过这样一句话“首先是把自己置于舒适的歌唱姿势中”①,歌唱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发声时整个发声器官之间的协调合作,决定着歌唱发声时身体力量的着力点。正确的歌唱姿势除了会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之外,还能使歌唱者本人的“人身”乐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歌唱姿势正确与否是声乐教学中最起码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我们听的很多的一句话“立如松”,要求人在站立的时候像松树一样挺拔。声乐教学中便要做到“立而不僵”,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站立时挺胸收腹、自然端正,两手自然下垂,双肩略向后展开,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两眼前视,面带微笑。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容易过分执着于教师所教授的歌唱姿势,导致出现姿势过于僵硬等问题,以致于在歌唱发声时出现胸闷气短、面红耳赤、声音不自然等毛病。其实,正如约翰•亚历山大所说的“把自己置于舒适的歌唱姿势中”,正确的歌唱姿势一定是积极而不僵硬、挺拔而不漂浮的。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挺拔、端正的站立姿势,声乐教师可以用类似于“像松树一样直立”的比喻引导学生训练歌唱姿势。歌唱时,引导学生“像插秧种田一样”或是“像身挑重担一样”站立,通过形象的比喻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双腿直立、积极向上的状态。在歌唱姿势的引导中,教师常常会说“感觉头顶立了一碗水”,要求学生平视前方,将脖子立起来,头部不偏不倚。在歌唱中,教师让学生体会“在舞台上胸怀天下豪气万丈”的感觉,有利于学生身体直立、抬头挺胸,保持精神振奋、状态积极,从而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厌其烦地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来引导学生,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

二、歌唱呼吸训练中的形象引导

唐末段安节撰《乐府杂录》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也认为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强调“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②。各种声乐理论一再表明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源”。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常对学生说“歌唱的呼吸犹如汽车发动机中的汽油”,有了动力能源,歌唱活动才能得到保障。歌唱发声技巧与歌唱呼吸密不可分,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合理有效的呼吸方式是发声的基础,保持与运用气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唱的能力,借助腹部肌肉群的力量,形成合理的呼吸运动,就是歌唱呼吸的要求。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用“闻花香”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吸气,尽量使气息通过鼻孔、气管通道进入到肺部的底端,保持横膈膜下降,腰部扩张。教师还经常让学生模仿“狗喘气”的方式,练习横膈膜的升降力量,体会腰腹部扩张与收缩的感觉。在呼吸时,教师用“半打哈欠”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呼吸器官和歌唱共鸣器官打开,“半打哈欠”能让学生体会口咽腔积极张开的感觉,促使学生提起软口盖,有助于气息通畅地进入到肺部底端。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还喜欢用“惊讶”的感觉引导学生“倒吸一口凉气”,这种状态也是歌唱呼吸所需要的状态,它能让学生在张开口咽腔的同时,把气息吸得深。教师还会用“小声抽泣”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快吸快呼,让学生把握横膈膜在呼吸换气时快速颤动的活动状态。教师用“孔雀开屏”的形象描述能引导学生提臀收腹,利用腰腹部的力量保持吸气时的状态;用“吹蜡烛但不能把蜡烛吹灭”的形象引导学生保持歌唱气息的均匀与适度;还用“叹气的感觉”使学生在舒适、放松的状态下让气息通过腰部肌肉群,从而实现对气息的控制,边叹边吸,使气息畅通而且富有流动感。

三、歌唱共鸣训练中的形象引导

歌唱共鸣是在获得良好发声声音的基础上,通过在共鸣腔体中产生泛音从而达到共振。共鸣腔体关系到歌唱声音的音量和音色,影响着声音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良好的歌唱共鸣是获得美妙歌声的基础。声乐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要想让歌唱者的音量、音色获得听众的喜爱,就必须了解和合理应用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声乐教学中追求的人声共鸣是建立在整体共鸣的基础之上的,整体共鸣的声音是通畅的、有“管道感”的。在教学中,对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共鸣讲解要从整体协调运用的角度出发,教师不能过于片面地强调局部共鸣。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共鸣腔体的训练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口咽腔共鸣)往两头(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发展。教师在对歌唱发声的共鸣原理进行描述时,通常用“牛叫声”来形象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胸腔共鸣的感觉,牛的叫声浑厚低沉,学生在模仿牛叫声的同时会感受到胸部腔体的打开以及胸部的振动状态。我们都知道,要想获得良好的共鸣感觉,前提是必须要做到喉咙打开、软腭提起,教师通过“咽口水”的方式进行形象引导,让学生扩张咽壁的空间并增强咽壁的力量,体会口腔后下方咽部与喉部肌肉的运动方向,感受肌肉群的协作运动。此外,教师通常还引导学生通过“哼鸣”体会头腔共鸣的感觉,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头部上前方蝶窦空间的振动而产生的,头腔共鸣发出的声音极具魅力。

四、歌唱发声训练中的形象引导

在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要求学生体会到气息在声带上的作用和压力,要求学生关闭声门、稳定喉头。为了让发声不当的学生有较好的体会,许多教师采用气息与声带就像“钻孔”一样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发声状态,引导学生体会在喉结下方发声的感觉,将声门关闭时会阻碍发声,气息冲击声带发声时的状态就犹如“钻孔”一样,产生阻塞与爆破的碰撞,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发声时的作用力。教师还可以形象地用“咳嗽”的办法引导学生找到胸部支点和适度的声门开闭状态,短促而轻微的咳嗽能让许多声门闭合的学生体会到声门关闭与冲击的感觉,能有效地调整漏气等不良发声状态。在进行三连音的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马奔跑”的状态,连续前行,不得偏跛;在进行跳音的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用“笑”的状态体会“小百灵鸟轻脆地歌唱”的感觉,从而追求灵动、明亮、高位置的声音。在声音色彩的讲解中,教师常用“白”来形容,让学生调整声音的音色;在声音走向的讲解中,教师常用“把声音竖起来”、“声音往后脑勺走”等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寻找声音的共鸣腔体与轨迹方向。在声乐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理解不当,对歌唱方法的掌握不够准确,导致气息运用不当、喉部肌肉群用力过大,因而声音显得“笨重”。这时,教师通常通过“放风筝”的比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声音与气息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歌唱中体会“声音是天空中的风筝,气息是控制风筝的线”,要合理地平衡两者的关系,既能让“风筝”飞上天,又不能多了控制的“线”。在男高音发声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在技巧讲解时经常说“掩盖”、“关闭”,这是两个非常形象的动词,能生动地给学生以技巧上的提示。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联想,歌唱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教师常常通过歌词描绘的内容画面引导学生将歌词的情感内涵表现出来,从而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与方法,声乐教学具有教育的共性,同时它因其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其教学中的特殊性。声乐教学的个性鲜明,它具备较强的抽象性。在声乐教学中,形象引导教学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的形象性,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声乐艺术,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因此,形象引导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是我们每一位声乐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并不断总结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培新.论成人声乐教学中歌唱感觉的训练与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2]蒋维论.想象在声乐学习训练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0,(9).

[3]吕琳.论歌唱中艺术想象的运用及培养[J].音乐探索,2008,(4).

[4]杨敏.声乐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J].艺术百家,2007,(2).

作者:唐博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