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声乐教学的地位不断上升。然而,以往侧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不再满足当前声乐教学的新要求,尤其是无法满足高校学生自主性学习需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加快革新声乐教学效果的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就探讨了因材施教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意义,并对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应用对策进行了深入论述。
【关键词】高校声乐;因材施教;应用对策
声乐是当前高校音乐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艺术型高校人才的重要载体。但是声乐课程知识体系繁杂,涉及音乐赏析、音乐演唱与表演等众多专业知识,增加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难度。随着教育改革新规划的不断落实,高校艺术类教育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高校在改革之后,为学生们提供并拓展了更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高校声乐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综合专业课程,在声乐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则是立足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非常契合当前高校声乐课教学新要求。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意义
因材施教,字面意思就是因学生不同的“材”,实施不同的“教”。即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本身的不同特点、学生独特先天嗓音的条件,以及进入高校之前的音乐学习基础等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以往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会主要采用讲授式授课模式,高校学生只需要在声乐课堂上认真听讲即可,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做其他的事情,这种课堂授课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违背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声乐课堂。特别是以往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主要采取“一刀切”的课堂授课模式,没有考虑高校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情况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声乐教学,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内容的特殊艺术课程。声乐教学的过程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而且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声乐教学会因学生审美能力、心理及生理学基础的影响,需要在教学中将声乐的技术与理论、实践等方面有效结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因材施教理念,不仅可以充分尊重高校学生在声乐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且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声乐教学方法与技巧,或者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或练习内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与掌握符合自己学习层次的声乐知识,提高整体的声乐课程知识学习效果。声乐教学中对于演唱的教学属于一种抽象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可以看得见的器乐的弹奏和表演,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音乐感悟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基础学习水平,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用具体化的可操作的教学语言,将抽象化的声乐知识具体描述,从而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消化和吸收,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对策
(一)注重科学分层,奠定因材施教教学基础因材施教理念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入,需要首先做好学生的分层,即要结合高校学生的个人声乐素养、兴趣、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个体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划分成若干恰当的学习层次,之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给予针对性、适宜性点拨与指导,帮助他们可以接触到自己更需要的声乐知识,尤其是可以选择最适宜他们的声乐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高效理解所学的基础声乐知识与技巧,有效提升了学生整体的声乐知识学习效果。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当然,在声乐这门特殊的艺术教学中,学生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嗓音、气质以及乐理基础等特点。通过该种动态化层次划分方式,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声乐教学,有利于提升因材施教理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例如,在高校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开展声乐教学期间,可以结合高校学生对所学声乐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情况、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实际情况,针对性将学生分成拔高层、基础层、薄弱层三个层次。拔高层的学生具有比较好的声乐基础能力,拥有较好的先天声乐学习条件、嗓音以及感悟能力等。在对这个层次的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要注意认可学生这些优势和能力,并且采取表扬与鼓励的方式,来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挑战更高级别的学习和技能练习。同时,也要注意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委婉地指出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修正。针对基础层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常规的声乐教学目标、要求与内容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保证可以夯实他们的声乐理论知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突破自己的现在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提高声乐学习能力。而对薄弱层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给这类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善用赏识教育思想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内在的自卑心理,培养自主学习的自信心。通过针对性指导与点拨,来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己在声乐学习中的劣势与不足。比如,在为他们挑选训练曲目期间,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难度比较小的练习曲目,帮助他们逐步提升自己学习的信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综合能力的变化,将学生所在层次的位置进行核对和调整,从而形成动态的因材施教教学方针,帮助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能力,提高高校声乐的教学水平。
(二)立足学生需求,完善声乐课程教材体系声乐课程教材体系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因材施教理念融入声乐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关键教学因素之一。随着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深入,除了声乐教学理念与思想的革新之外,也要立足于对高校声乐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需求,有计划地选择最适宜的声乐教材内容,保证可以在对高校声乐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丰富的基础上,满足因材施教教学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高校声乐因材施教教学,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声乐课程教材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声乐教学中学习的课程知识,本着尊重每一位学生需求的设计理念,每学习一部分声乐课程知识,都要结合学生在这部分内容方面的学习成效等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材内容,这样就可以为因材施教理念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入做好铺垫。例如,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部分声乐教师可能会在授课中伴有对声乐教材内容进行随意选取与剪裁的情况,对声乐教学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实际的声乐课程教材体系也主要以理论声乐教材和声乐曲集为主,但是二者具有不同的声乐教学侧重点。其中理论声乐教材主要侧重声乐训练以及声乐技巧教学,而声乐曲集这主要是赏析与学习中外一些优秀的歌曲集锦。为了更好地优化高校声乐课程体系,在整合与优化现有声乐教学资源期间,可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对不同类型声乐教材的优势与特色进行深入解读与分析,之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水平等,结合高校声乐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合理地选择最佳的声乐教材。比如,针对那些音乐素养以及声乐演唱能力尚且处于初级阶段的高校学生而言,可以尽量选择一些实用性更强的基础声乐教材,保证可以对这类学生学习声乐知识中的存在的短板或不足进行有效填补,最终可以借助这种教材体系的设计来提升高校学生的声乐水平。
(三)基于生本理念,优化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在现阶段高校声乐教学及改革实践当中,基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运用,可以科学、合理地调整现阶段声乐教学中的一些现有声乐教学模式,尤其是要彻底从“师本位”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知识点的启发者、点拨者与引导者。在为全体高校学生制定声乐教学方案期间,也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他们提供最适宜的声乐教学指导,力求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全方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高校还需要对声乐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设备进行支持配套安装,保证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教学空间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例如,在现阶段的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普遍伴有喉音、鼻音与哑音等问题。针对这种教学情况,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开展声乐教学,并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帮助学生进行纠音练习,这样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发音的错误问题。比如,在班级中许多学生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后,可以针对性将他们的能力水平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各个小组中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对照多媒体播放的音准进行小组辨音和讨论,帮助组内成员找到准确的发音技巧。而教师则可以对不同小组学生的实际讨论和交流情况进行巡查和指导,做到因材施教的指导,力求可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小组讨论完毕后,不同合作小组也可以指派专门的代表来发表自己的讨论成果,最终由教师进行集中归纳,借助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小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借助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的声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新形势下构建有效高校声乐课堂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因材施教理念期间,可以首先立足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需求,从对高校学生科学分层出发,注重立足学生需求和生本理念,持续完善声乐课程教材体系,优化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力求最大程度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效果。
作者:高磊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