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咽音唱法在声乐教学中效用及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咽音唱法是意大利美声唱法中重要的歌唱技巧和训练方法,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发声能力和嗓音机能。咽音唱法应用于中国的声乐演唱和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声乐艺术,还为中国声乐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咽音训练八法”是对咽音唱法的全面归纳和总结,应用于中国声乐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歌唱和创作水平。
咽音唱法是意大利美声唱法中的练声秘诀,旨在解决男高音、女高音和广大声乐爱好者唱高音困难的问题。早期的练声法在遇到唱高音时,或选择刻意地回避,或掺杂许多假音,或音量小,嗓子使不上劲儿。而咽音唱法是把咽部调节成管状,使咽部的共鸣腔加大,充分利用共鸣的特性,达到轻松唱高音的效果。[1]早期学习声乐的人或许对于咽音唱法不太了解,甚至会认为这种发声方法会对嗓子造成伤害。但随着咽音唱法在歌唱表演中的应用,这种唱法被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它。[2,3]咽音唱法不仅可以解决歌唱中出现的呼吸、共鸣、换声等问题,还能避免出现声音干涩、嗓音疲劳等问题。[4]现如今,咽音唱法已经在我国流传开来。声乐教育家不断把这种技巧应用到教学中去,通过咽音训练,帮助学生科学地处理发声技巧和气息控制,使声音更具穿透力和持久性。笔者通过阐述意大利美声的发展历程和咽音训练法的具体步骤,诠释了“咽音训练八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主要效用以及应用路径。
一、咽音唱法概述
(一)意大利美声的发展
意大利美声起源于16世纪末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5]意大利美声的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对世界声乐演唱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18世纪的歌唱家发挥嗓音的潜力,把音域扩展到了三个八度,用花腔唱法机能来发展演唱快速经过句、飞速音阶,以及具有丰满、明亮、带有金属色彩又有致远力、松弛而圆润的音质和充分的共鸣。进入21世纪,美声唱法依旧采用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尽管意大利美声有300多年的发展史,但在训练技巧上仍然沿用咽音这样传统的喊嗓方法。
(二)咽音唱法
“咽音”起源于意大利,意文名为“vocefaringea”。早期的意大利教廷重视歌唱,为解决男生“高音难”的问题,许多男孩不得已接受残忍的阉割手术来使他们的声音能够干净、明亮。[6]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阉人歌手时代的结束,“如何解决男生高音难”的问题随之出现,咽音唱法便应运而生。这种独有的发声方法一直被少数的意大利声乐人士所掌握,加上极少对外宣扬,所以外界知道这种发声方法的人寥寥无几。随着部分歌唱家和嗓音学教授研究的深入,发现咽音唱法有效且实用,便开始大力推广。到了后期,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种唱法是解决男高音问题的绝佳手段。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利用咽音唱法而成就自己的歌唱家,其中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EnricoCaruso)是掌握和运用这一高难度发声技巧中的佼佼者。
(三)“咽音训练八法”
1945年,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鲍那维塔(Bonavita)到我国进行音乐交流,将咽音唱法带入中国。1947年,林俊卿博士得到了原版《随心之音》一书,从此开始了应用咽音练声法进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其实,林俊卿早在1941年便跟随意大利音乐大师梅百器(MarioPaci)学习声乐,后来跟随鲍那维塔学习美声唱法。林俊卿在继承原咽音唱法的基础上,经过创造和发展,归纳和总结出目前国内盛行的“咽音训练八法”。“咽音训练八法”主要包括八个步骤,分别为无声咽音、张大口咽音、哼咽音、张小口咽音、张小口音阶、转换母音、呜音和打开喉咙。“咽音训练八法”的第一方法无声咽音,主要通过张口无声练习及震摇下巴练习完成,是发音的基础,只要无声练习没有通过,则进步很慢,一般可通过狗喘气、气泡音练习来提高无声咽音的训练效果;第二方法张大口咽音,利用笑的气息平复喉肌、缩小发音管;第三方法哼咽音,即用“哼”的方法发出咽音,增加嗓音灵活性、为声带提供休息时间;第四方法张小口咽音;第五方法和第六方法是从第四方法发展而来的,通过哼小口的位置固定音阶、转换母音;第七方法呜音,是利用咽部的力量精准完成“O”或者“U”等母音的发音;第八方法打开喉咙来实现“喉舌分离”,让声带“独立工作”,使得演唱者音色更为清亮,促进歌唱表达。“咽音训练八法”的八个方法相互促进、互为整体,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按照从一到八的顺序进行整体练习,也可以基于自己的发音缺陷,运用八个方法中的某一方法进行查漏补缺,完善演唱技巧。
二、“咽音训练八法”在声乐教学中的效用
咽音唱法对声乐学习者的发声能力和嗓音机能有很好的特效。“咽音训练八法”全面归纳和总结了咽音唱法,应用在声乐教学中效果显著,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质量。具体而言,其效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声域上,拓展了音域,美化了音质;在发声上,通过哼咽共鸣,丰富了发声技巧;在咬字归韵上,以字带声,以字行腔,提高了唱腔表达。
(一)拓展音域,美化音质
“咽音训练八法”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具有拓展学生音域、美化音质的效用。从音响学上讲,咽音训练将咽部变为“发音管”,使音量明显提升,以此提高发声机能、拓展音域。咽音唱法在发高音时不仅需要声带变薄缩短发出高泛音,还需要将声音蜷缩成细小发音管,使声音与高泛音产生共鸣,从而发出高亮的金属声音。例如,林俊卿教授的一名话剧演员,在学习“咽音训练法”仅半年的时间,就能演唱世界名曲《费加罗的婚礼》上的咏叹调。咽音唱法的作用就在于缩小发音管,以增强声带的发音能力。所以,咽音唱法在戏曲中常常用于男中音演唱女性角色,如著名戏曲家廖小宁将咽音唱法应用于传统戏曲《梨花颂》中。
(二)哼咽共鸣,丰富发声
“咽音训练八法”应用在声乐教学中,具有实现哼咽共鸣、丰富学生发声的效用。卡鲁索先生对于“咽音”有这样一段评价:闭着嘴巴,哼咽音可以锻炼嗓子的灵活度,还可以让声带休息。通过咽音发声训练,能够丰富发声,提升嗓子的灵活度,轻松实现不同母音的转换。例如,在采用低八度发“a”母音时,利用元音转换把它换成“e”高八度,先发气泡音,再让声音的位置向后,紧接着丹田突然用力,这样就产生了咽音。换言之,就是把母音转到咽部,感觉唱歌的嘴巴不是本身存在的嘴巴,而是想象在咽部有一个嘴巴(后脑勺的部位)。在歌曲演唱的时候,把母音咬在软口盖的后面,咽喉部的通道越粗越有利于母音的转换和歌曲的演唱。
(三)以字带声,以字行腔
声乐教学中的咽音训练不仅能提升发声机能,还能起到以字带声、以字行腔的效用。传统的美声唱法咬字和发声的策略一般是“以腔行字”,这样的策略尽管能够形成良好的腔体发声机能,但是“腔圆”不一定“字正”。而咽音唱法强调在“字正”的前提下,再运用腔体发声,使发声的规范不破坏咬字的规范。在发咽音的过程中,咽部始终被利用为“基音共鸣腔”的一部分。“咽音训练八法”无论是哼鸣练习还是无声练习,都较为注重舌头的灵活度练习,因此采用咬筷子等方法训练舌头的卷曲力量,能够为良好的“字正”发音提供支持。
三、咽音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咽音训练八法”在教学中并非机械地按顺序应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声缺陷或发声特色灵活应用其中的某一方法,由此提高声乐表达的整体效果。引导学生通过重复气泡音练习、无声练习等,打好咽音发声的基础;将咽音唱法与其他唱法结合,提高教学趣味性,使咽音唱法灵活地融入到声乐教学中。
(一)重复气泡音练习,提高发声机能
合理使用嗓音、正确调节发声机能是声乐演唱的基础,也是声乐教学的重点。因此,重复气泡音训练可以提高咽音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为声乐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重复练习发低气泡音来提高发声机能,达到拓展音域、美化音质的效果。学生在气泡音练习时,要用较强的呼气来发音歌唱,以达到“贝诺利氏作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吹响声音先发“a”低气泡音,然后丹田提气集中到脑后,再用横膈膜的力量跳动将“e”母音发出很远喊人的感觉,从而实现音域的提升,再通过深呼吸让喉咙下放,在身体的内部形成一个泛音管,发声时,把声音都放在这个泛音管里面。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圆润、声线漂亮,而且声音的位置还统一。经过咽音发声方法训练后,学生会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声音机能变强大了,以前不能唱的音阶现在也能轻松上去,在无形中拔高了自己的音域,美化了原有的音质。但是,咽音练习不可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必须做好课前预习预热以及正式练习。如在重复气泡音练习前,教师可通过面部热身教学,做四个无声练习,缓解学生的脸部肌肉,以便在气泡音发声练习时达到更好的效果。首先,张口练习,目的是放松下巴。张口的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使用斯坦利氏《你的声音》里的方法,即把嘴巴张大,强迫自己把头往上抬。学生在练习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张口上,脸部要稍微保持微笑,让自己有一个兴奋的状态。其次,震摇下巴,让下巴完全放松。林俊卿博士介绍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方法:想象一个人要钻过栏杆看天或者面前有一个苹果要去咬,笑肌提起,然后甩下巴,并把舌头伸出来,这样就放松了。学生在练习甩下巴时脖子一定要稳定,头部要固定,防止出现头晕。再次,利用狗喘气的方式提升横膈膜。练习时,人完全放松站定,小腹提起,从丹田位置提气,然后用横膈膜跳动的方法让气息有节奏地进进出出。最后,舌头成直沟练习,以放松舌部与口腔,促进正确的吐音发音。练习时,要注意舌骨后面不能降低。在进行面部热身教学后,学生的气泡音练习明显发力更加平稳、音质更加清亮。
(二)融入民族及流行唱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单纯的重复性训练较为枯燥,需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及趣味性,将咽音唱法与民族唱法及流行唱法相混合,会使学生的练习方式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咽音唱法的丰富发声适用于多种唱法的训练中,如:美声唱法中,依靠咽音可以发出响亮且有穿透力的声音;民族唱法中,结合咽音可以发出漂亮的“膛音”。因此,咽音唱法混合民族及流行唱法的教学方式具有可行性。在民族唱法的咽音唱法教学中,更多的是采用咽音与民族唱法中的基音、假声或三者相混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通过举例法来进行音域对比,让学生对典型歌曲进行模仿。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唱维吾尔族歌曲《拉克木卡姆的序歌———我的萨塔尔琴》高音部分时,通过采用咽音与基音的结合使得高音不仅明亮,而且音质均衡饱满,使得歌声中透露出“韧性”的音色,更能表达歌声中的民族风情。在流行唱法方面,作为一种与美声、民族唱法完全不同的发音唱法,在演唱风格、演唱技巧上更为多元化,声乐教学同样可以结合流行唱法练习咽音技巧,以实现声音的共鸣。例如,教师在教学流行歌曲IWillAlwaysLoveYou时,在歌曲的高音部分,通过结合咽音所唱出的“膛音”和口腔、喉咙产生的共鸣音实现高音色和纯真声之间的转换,体现流行音乐演唱技巧的多元化。学生在练习时,可以通过先掌握咽音再逐渐过渡到正常发声的方式,最终达到在歌唱中自如地应用咽音。首先,通过张大口的方式练习咽音,开始发“a”母音时,采用低八度,利用元音转换,换成“e”高八度,先发气泡音,再让声音的位置向后,紧接着丹田突然用力,这样就产生了咽音。其次,在教学咽音唱法时,利用气声练习法,促进学生演唱的稳定性,即让气息在没有震动的声带上产生震动发声。传统的气声练习方式很容易在演唱的过程中造成声带损伤,不利于持久性地演唱。而咽音的气泡音训练既可以避免气声训练时损伤声带的风险,还可以通过气泡音作为声音的基点开展高强度的演唱。因此,学生在进行流行音乐气息训练时,可以先通过练习气泡音发声方式,再体会在歌曲演唱中气泡音状态维持的方法,从而轻松地在流行唱法中发出虚婉、缥缈的声音。最后,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哼咽音练习法,在锻炼嗓子灵活度的同时让学生的声带进行一定的休息,以保证教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强化咬字吐字训练,提升歌唱水平
咬字吐字训练是声乐教学中咽音训练的重点内容,清晰的咬字吐字不仅是对演唱者呼吸的正确调节,还具有准确表达情感、加持演唱效果的作用。目前声乐教学中的咽音训练主要集中在音色、气息以及音域方面,收到的效果也较为显著;但同时往往忽略了咽音训练中对于咬文吐字矫正的应用效果。对于咽音唱法本身来讲,训练的过程不仅是为了提升演唱的发声机能,还要注重对于音乐文字、情感、诠释方式的表达。教师需通过咬字技巧练习来解决学生的吐字问题,从而达到咽音唱法中以字带声、以字行腔的效果。基于咽音训练能够达到以字带声、以字行腔的发音效果,林俊卿针对中国歌曲的咬字吐字进行了具体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使用林俊卿《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中咬字吐字的练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咽音唱法的口腔开合练习、声母训练找准发音着力点,使得发出的声音具有弹性;在控制胸、口、鼻三个器官共鸣时,发出圆润悦耳的音调。[7]3首先,在咽音吐字机能训练教学中强调“说”,通过“数字技法”,使用咽音训练高音的方式将气息控制在丹田以下,不断地重复“1,2,3,4,5,6,……”。这个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吐字发音的习惯,还要矫正学生错误的吐字方法。其次,在咽音训练中,结合台词嗓音训练,运用念字、朗诵、歌唱等形式,将咽音的高音用在吐字和唱字上,从而有效地解决歌唱中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腔音模糊等问题,快速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最后,呜音练习以保护嗓音、提高发音吐字稳定度。这个练习是歌唱训练中最重要的基础练习,也是康复嗓音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它可以按摩声带,因此可在保护嗓音的基础上完成较好的吐字发音。以“U”母音的发音练习为例,“U”母音是最难唱出其音色特点的,用咽音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即利用“咽音训练八法”的第七法,用咽部形成母音。“U”母音发声时,将咽部的力量集中,并且发声的时候还很放松,这不仅可以对声带起到保护作用、提高行腔技巧,还能将母音的音色精准表达、提高音域,使演唱者能够在保护嗓音的基础上唱出高音且咬字标准。总之,在声乐教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讲的东西学生理解不了,只能让学生去模仿他的声音,但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和声带是不一样的,因此,如何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练习,找到自身的声音特色来提高演唱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咽音唱法可以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去练习,更好地去领悟声乐的演唱原理。当前,随着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变得更加多元化,将咽音唱法应用到我国的声乐教学中,对于我国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会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作者:穆杉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