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音乐声学声乐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音乐声学理论运用声带发声时是闭合状态,歌唱者要感觉歌唱发声时声带像剪刀的两片刀片在合力运动,气息柔和的搭上声带的闭合力量,进一步平滑地送出口腔,完成歌唱发声的一套基本路径。声带发出的声音以基音为主,就是通常所说的“真声”,到了中高音区,声带要更有力地闭合,要配合更充沛的气息就能发出“假声”,在训练声音的过程中,必须贯穿“真声”和“假声”的训练,以及“真假混合声”的专门训练。声带的运动与变化,除了拉紧或放松运动以外,还有张合运动,即两条声带间的距离可大可小,发高音、强音时距离较小,发低音、弱音时距离较大,同时声带的厚薄也在变化,如发高音时,声带的边缘处会变薄。在歌唱过程中,声音的音质、音量、音强都和声带的科学运动闭合分不开。当气息有控制地经过声带,声带闭合发出声音,这过程中声带运动的主动性不容忽视。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有些初学者独立控制声带肌肉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够,声带运动是被迫和被动的,不能主动完全闭合声带,加上喉咙里各个肌肉群体不能协调合作,导致歌唱者音质差、音量小,更无从谈起共鸣了。在歌唱中如果声带和气息的配合作用力不够,没有在需要发声的瞬间给力,那么声音就不能快速送到各共鸣腔体去加工,从而就不能获得高位置的声音共鸣。
二、歌唱中声音共鸣运用要符合声学原理
高质量的声音是指歌唱者经过系统的训练,制造出来的声音能在歌唱者自身各大共鸣腔体游走,并能进一步滚动送远,达到共鸣共振的音效。要想声音共鸣做到位,也要从科学理论上了解声带的共鸣原理。器乐演奏的声学理论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我们可以触类旁通地研究一下,从而借鉴到声乐演唱中去。一般乐器中的共鸣箱,在演奏过程中声音传播的空气振动是一种稳定的振动状态—驻波。由于驻波的特性,一端开口,一端闭口的共鸣箱,箱长约为基音波长四分之一,各频率为f=c/4L、2c/4L、3c/4L、…、nc/4L(n=1,2,3,…),最低的频率c/4L对应的音叫做基音,其他频率对应的音叫做泛音。两端是固定的共鸣箱,二端点必定是波节。由于二个相邻波节之间的距离为半个波长,弦的长度一般为半波长的任意正整数倍,即弦上可能的频率为f=c/2L、2c/2L、3c/2L、…、nc/2L(n=1,2,3,…),每一个频率相应于一种可能简正模的运动。即共鸣箱的振动与弦的振动简正模相同,产生共振。当琴弦由于长度变化,音阶每升高八度,琴弦基音升高一倍,比如由f0变到2f0,共鸣会移到2f0附近,同时谐振的模式范围还取决于:箱体的横截面积、长度和宽度之比,箱是直圆筒还是圆锥筒,所用的材质都有关系。人体共鸣腔的声学原理与器乐共鸣箱有相同之处,但不同的是,人体共鸣腔不仅有固定容积的共鸣腔,歌唱者还能根据歌曲的需要和个人的演唱技巧及表现力,任意调节和改变其容积的共鸣腔,以此更贴切演唱作品本身所需要的情绪表达。器乐能够对振动频率有倍数关系的音高发生共鸣,而歌唱者经过适当的调整,也能够与发出的音高相配合而引起共鸣,使得歌唱发声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歌唱者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共鸣箱,人体拥有胸腔、咽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等共鸣腔体,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歌唱运动和共鸣中,歌唱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是有空间感的身体部位都可以储存和处理声音,把声带闭合发出的“简单”声音努力送达到各个身体空间部位去获得声音的共鸣,这样处理是必要的。原始的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从口腔发出来,这是一种“想唱就唱”的状态;有共鸣处理的声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而出,但发音时喉腔经过调整压缩,完全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部各腔体,通过科学的共鸣,声音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这就是“边唱边想”的歌唱状态。发声声区是由音高和共鸣腔的运用以及调节共同形成的。人声划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声区:低音区对应共鸣区以胸腔为主,口腔、咽腔次之,头腔更次之;中音区对应混声区,以口腔、咽腔为主要共鸣腔,头腔、胸腔次之;高音区对应头声区,以头腔为主,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上下三个声区实际运用时,必须努力使之成为统一、连贯、完整的声区,充分运用自身“混合共鸣”,以达到在演唱不同音高时流畅自如。歌唱者要学会理解声学原理,科学的利用自身腔体特点,注重声音与自身共鸣的协调运作,要更多地练习声音的“外在共鸣”,尽可能轻松地歌唱。
三、歌唱姿势与呼吸是正确实现声学原理的重要因素
(一)培养正确的唱歌姿势
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都离不开正确的唱歌姿势,同时也是唱歌者良好心态的表现。声乐训练是以人体的有关器官作为“乐器”来进行演奏,在训练时,应让歌唱者养成良好的演唱姿势,做到头自如,两眼平视有神,下颌内收,胸肩松宽,小腹微收,保持脊柱、腰挺直不紧直。歌唱发声有时会因为姿势影响了呼吸,如果呼吸运用跟不上,声音就会憋在喉咙里唱不出来。纠正了不正确的姿势,发声上的毛病就能得到改进。协调好身体各器官,在发声过程中有机配合。共鸣箱体从歌唱者头顶到脚底的波节有相对确定的位置,声音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驻波。“混合共鸣”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在发声练习中进行弯腰发声的声音训练时,随着腰的弯曲程度不同,发声时头顶共鸣的感觉明显出现差异,从共鸣的声学原理可以理解姿势对于歌唱的重要性。
(二)良好的呼吸支持
吸气时口腔打开,硬软腭提起,将下肋骨和腰围向外松张,自然地,流畅地吸气很深,尽量不要有声响,不抬肩膀,使得腰一圈以及后背都充满“气感”,可以用“打呵欠”去感觉以上动作。呼气是自然,有“叹气”感,胸、腹部不能僵硬,否则会影响发声的灵活和音高的准确,不能影响歌唱的艺术效果。只有在正确的呼吸基础上,依靠呼吸支持,保持喉腔的稳定、放松、打开,才能使得喉腔内各个软骨和肌肉协调自如地工作,训练中需要加强喉腔内软骨和肌肉的动作控制能力。真声演唱时,气从丹田自下而上,通过声门,经过喉腔共鸣的处理,根据不同的音高,使声带全部振动,或者使全段声带的边缘振动。假声演唱时则需要气息经过喉腔时,歌唱者将喉腔缩小,声带闭合力增强,发出比真声较高的音调,发音时气息将声带的一段吹开,并使其边缘的一部分振动。真假声在歌唱中的运用要衔接自然,高中低音能够运转自如,不露痕迹,使得歌唱者音域拓宽。歌唱者需有效训练声带运动的主动性,让它闭拢、分开阻挡气流的能力更强,从而对呼出的气息产生的压力大,声带本身能发出的声音是有限的,通过共鸣作用扩大后就能发出更纯净、更响亮的声音。歌唱的呼吸方法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呼吸和膈肌肋式呼吸。无论选择用哪种方法呼吸,歌唱时呼吸都要充分饱满,气息既是发声的动力,又是声波传导到各共鸣腔的载体。在呼吸过程中,吸气是收缩肌肉群,使肋骨向外扩展,膈肌中心下沉,胸腔扩大,从而使气息吸入;呼气则是收缩肌肉群,使肋骨内收,膈肌中心回升,胸腔收缩,使气息呼出。气息自然通畅了,才能够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气息要能够托起声音从喉腔迅速地到达后咽腔,然后找到后咽壁的反射点,从而去折射声音通达各个腔体。要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自己身体共鸣箱的反射点,这样声音的驻波能够相对稳定,谐音丰富,音色才能够更完美。歌唱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源泉,训练完美的呼吸技术支持,是完成声音共鸣的保障,是声波传导到身体各共鸣体的工具,是能够正确实现发声物理原理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声乐是一门科学性的艺术学科。声乐的学习训练与声学原理理论密不可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支撑和综合的认真实践。教学中既要注意声学原理的普遍性,又要注意歌唱者个体的特殊性。在充分理解音乐声学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歌唱者的自身特点、歌曲特点、乐段特点等进行区分,正确地划分声部、音域、音型等条件,确定进行专门适合个体的练习方法,从而发展声音,拓展音域和增强音量。声乐训练过程中要一定注意用“力”、用“气”和用“脑”的结合,用歌唱者主观意念来引导声音动作以达到精神和技巧两方面的锻炼。声乐训练要循序渐进,力所能及,适可而止,千万不要盲目攀比。单一地比较声音的“粗大壮”或“高尖响”,缺乏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方向,缺乏理性地控制声音的能力,一味贪图进步快而强迫自己完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动作,将会适得其反。声乐训练不仅要感性地符合歌唱者的主观意识,更需要增加理性地思考,使其符合科学自然规律,并健康地去实践它。
作者:封琴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