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声乐教学论文2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声乐教学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声乐教学论文2篇

第一篇

一、注重民族音乐方言教学,保证艺术的原生态

我国的民族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艺术形式也是根据当地文化背景和语言的特色而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不同民族在民歌演唱时也会根据当地方言的发音产生音色的差异。由于方言的差异使得发音或是腔调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北方人由于语言的影响发音比较直,所以在歌曲表达的时候会显得比较粗犷。南方人受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发音比较细软,在歌曲表达的时候显得比较柔美。我国的方言有很多种,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几乎是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着自身民族文化的一种方言。在学习民族声乐时,要注意保留民族声乐的原始性,尊重个民族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就有必要强调方言表达的重要性,为了保障民族艺术形式的原生态,在语言的使用上也要按照原有的形式。只有运用当地民族的方言进行表达才能够体现出民歌的韵味。比如:在学习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时候,如果按照普通话的标准来演唱这首歌曲,那么就完全的丧失了歌曲的味道,在表达形式上也体现不出来民族特色。在进行《我的太阳》教学时,一定要用意大利语来演唱才能够准确的体现它的风格,如果按照曲调用汉语进行演唱,那么失去了歌曲的意境。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要本着保持民族声乐特色的原则,敞开音乐的大门,去接纳各种语言形式的音乐,对于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要尊重当地的表达形式,尽量采用方言的形式进行歌曲的演唱。虽然我国少数民族的方言复杂难学,而且发音很难把握,种类有比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重点进行学习,可以针对歌曲进行语言学习,促进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二、立足本土,建立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民族声乐具有其各自的特点,表现风格以及表达的技巧都是不同的,相比于传统的教学内容,特色民族音乐的加入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经过教学经验的摸索,可以总结出一些自然形态演唱的规律,其实即使是原生态的演唱,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将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模式化,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本土,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对于原生态的民族声乐走进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有些人对民族声乐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民族音乐不是很好听。还有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过声乐训练之后,反而对本土的民歌掌握的不是很好。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想象,本身我们的民族声乐就是一项瑰宝,不能因为教学模式造成这一文化的丢失,所以要立足于本土,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声乐教学体系。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声乐的魅力,分析原生态声乐当中运用的歌唱技巧,让学生感受到原生态演唱的魅力和技巧性。对待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要特别加强对本土音乐的培养,让当地的学生能够带动整个班级的民族音乐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民族歌曲的歌唱技巧,可以请地道的民间歌手来进行示范,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浓郁的民族特色,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歌曲。对于西方的一些声乐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后也可以借鉴学习,中西方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总结

总之,中国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魅力,是我国的经典艺术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要采取多种途径展现民族声乐的多样性,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学习民族声乐。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保持民歌生态性以及建立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方式来发展民族声乐的多样性,让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国的声乐文化。

作者:宋洋慧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第二篇

一、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中的民族声乐教师大多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民族声乐专业学生对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借鉴主要依靠另外开设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而经笔者调查发现,许多音乐院校中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代课教师并不专业,有很多是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师兼职。再加上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学时一般只有一年,一年的时间,老师通常会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们欣赏,对一些简单的民间作品,老师会要求学生们演唱。但笔者认为,对于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简单地欣赏或会唱一些简单的民族音乐作品,根本谈不上继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只有对民族民间音乐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之后才能谈到继承吸收其中的精华。开设戏曲课程的音乐院校很少,有些院校甚至没有开设,而戏曲中手、眼、身、法、步等表演和戏曲中咬字发声的技巧对于一个专业学习民族唱法的学生来说,是可借鉴吸收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民族声乐课教学内容的现状

1、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是整个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演唱方法的基础训练内容之一。大多数时间里,这种训练是借鉴了西方声乐教学中的相关手段,类似于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吊嗓”。发声训练包括发声练习和练声曲。发声练习比较简单,以音阶、琶音为主,声音训练、声区的过渡是相对平稳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建立稳定的歌唱状态。而练声曲则有像歌曲一样的旋律,融技术性、音乐性于一体,它是根据歌唱技术的需要,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演唱能力,针对某些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发声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大多是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通过运用西方的发声训练方法,歌唱者的音域可以更加宽广、音质更加圆润、饱满,演唱的耐力更强。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的唱法不止一种,我国的戏曲演唱在演唱耐力方面很明显是科学的。目前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声练习实际上是融合了多种元素形成的,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间演唱(包括传统的戏曲、说唱艺术),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中先进的手段和技巧,训练出来的声音在一些作品的演唱当中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创作歌曲,艺术歌曲,新歌剧等。

2、演唱作品

演唱作品是教学内容的第二个环节,也是民族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通常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一是演唱时学生对技巧的运用;二是演唱时学生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三是演唱时学生对作品音乐表现手法的处理。在开始学习民族声乐的阶段,教师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会选择旋律相对平稳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可能是短小的地方民歌或外国歌曲。等到学生基本解决了发声方法的问题,真假声运用自如以后,教师才会布置一些难度稍大,风格比较突出的作品。从演唱技巧上来说,各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多的借鉴和利用了美声唱法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鸣。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演唱者的声音更加通畅并富于立体感,大大增强了声音的功能性和可塑性、音域宽广,可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使每个歌唱者的歌唱能力和表现能力得以很大的提升。这种民歌唱法的声音,美学效果不同于传统的民族唱法,少了“高、亮”,多了“通畅、结实”。在作品的处理方面,每一首民族声乐作品都有其显著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反映着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表达着人们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以及对劳动生活、大自然的赞美;为了使学生把民族声乐作品真正的演唱好,表现好,教师会帮助学生对作曲家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意义、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曲式结构、风格以及吐字行腔、情感韵味等方面作总体认识和细致的了解。在作品选择方面,每个音乐院校都有不同的教学大纲,大纲中对每个学期的学习作品及考试作品都有一定的规定。不少音乐院校将每学期的必唱曲目,按照比例以及难易程度划分了等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程度差异还会增加一些相应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所任职的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音乐系的声乐大纲中,要求学生每学期都有必唱的山西民歌作品,这种对作品的伸缩性选择,非常适合当今现代化的教学发展要求。

3、声乐教材建设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声乐教学刚刚起步,歌曲创作也不多,所以在教学中几乎都是采用国外编写的声乐教材,其中也有一些优秀的中国声乐作品,如1928年6月赵元任出版的《新诗歌集》,其中收录了《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三四十年代的歌曲创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有很多作品被选入声乐教材。如:聂耳的《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贺绿订的《嘉陵江上》,任光的《渔光曲》,冼星海的《黄水谣》等。这些作品填补了我国声乐教材的空白,为今后教材的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近年来,中国民族歌曲的创作非常活跃,随着各种比赛的进行,每年都有许多新作品涌现。与此同时,各类高等艺术院校、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人士相继编撰了相当数量的民族声乐教材,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例如:由郭祥义主编的《民族声乐教材》(吉林音像出版社)、《民族唱法歌曲大全》(山西教育出版社),霍立主编的《新中国声乐作品选》(辽宁人民出版社)。这些民族声乐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中国艺术歌曲、歌剧及各种题材、体裁的声乐创作作品,以及许多优秀的地方民歌,如《红豆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白发亲娘》、《五哥放羊》、《洗菜心》等。这些教材有的被专业院校作为固定教材,有的被选为自选教材,都为民族声乐的教材建设起了重要作用。要想从根源上改变民族声乐的现状,最根本的应该从提高民族声乐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声乐的认识层次做起,加强民族声乐教师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和专业的学习。每一位民族声乐工作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离开了对传统民族艺术精髓的把握,我们就可能迷失方向。面对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们应该多研究,多探讨,应该认识到民族声乐发声方法需要多样化的必要性,建立多样化的民族声乐审美观念,只有这样,民族声乐才有可能走出模仿、单一的迷途。

作者:杜婷 单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