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声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6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声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声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6篇)

第一篇:声乐教学中的意境论

一、意境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中的“意境”内涵

诗歌中“意境”一词的提出应追溯到唐代。王昌龄所撰写的《诗格》一书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文中明确阐述,“物境一:欲为山水诗……神之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谈到,“一切境界,无不为世人而设。世无诗人,既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遂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作欲言,而又非所能自言……”②文中又把意境看作是“心”与“物”相互默契,相互融合的产物,从而构建出意境是由心境与物境的两种融合模式组成的辩证框架。大家熟知的诗句中,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所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些诗句虽说呈现出一种凄凉消极之感,但是他们已然是“物境”这一层面的最佳体现。正如前面所述,事实上,“空山、青苔、枯藤、小桥”这些物境乃是心与物的融合,每一首诗句都浸透了作者当时对生命、前途、情感等各种“心境”的写照。绘画艺术在宋元时代出现了山水画的高峰,从而促成了写意山水画中“意境”这种特定审美概念的明确提出。其中,北宋时期山水画的重要专著《林泉高致》一书中六节之一“画意”中就明确使用“境界”一词来要求山水画家画出诗意。“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③文中可见古人在绘画中已经开始植入美学思想的内涵,境界理论的提出对宋元山水画具有前所未有的审美意义。

(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意境”内涵

古代音乐文献中关于音乐给人意境之美的记载比比皆是。先秦时期便有琴师伯牙与钟子期那一段《高山流水》结知音的佳话,樵夫钟子期从琴中领会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叹“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列子•汤问》中,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而道家代表老子所提出的“大音希声”,则是代表了另一种以“道”而言的音乐意境———大音乃此乐无声,无为而自然,永恒并绝对的自然美;道生万物,有声有无。这些典故都表明了意境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生于艺术形象,意境的创造表现为真境与神境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实境与虚境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传统文化、绘画艺术还是音乐文化,意境都是特定形象与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的综合。换句话说,意境不仅仅代表着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还代表着由此触发的丰富艺术联想和幻想的另一种境界。笔者通过对意境论的不断探究,并在声乐的学习和教学中逐步引入意境论,经过数年的实践整理出一些心得,与广大师生共同交流。

二、声乐教学中意境探析

(一)技巧意境

声乐是以人声塑造音乐形象,而人的发声器官在正常状态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的传导方式以及对声音审美标准的不同都是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种种因素。由于歌唱的生理基础中,无论是音源还是共鸣腔体,它与普通乐器不同的还有可变性、不稳定性以及难以控制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入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虚必有实,实中有虚”的哲学思想作为声乐教学中的理论指导之一。声乐教学中,声乐技术的练习是通过一系列的肌肉动作和联想启发得以实现。在这个微妙复杂的过程中,需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转化成可以看得见的肌肉动作的训练,通过巩固正确熟练的肌肉动作,形成动作的条件反射;然后再经过这样反复的动作训练,把歌唱的通道,音色,呼吸等一系列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的肌肉记忆,再通过肌肉记忆得到科学性的发声方法来发展培养歌唱者掌握熟练的发声技巧,从而完成由虚到实的转换。当歌唱者在演唱作品时没有过多技巧负担,通道流畅,音色统一,语言自然,也就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及对作品情感的把握之中,真正达到对声乐艺术作品演绎的深刻感知和完美表达,最终完成由实到虚精神层面的转换。演唱者精神世界的创造正是声乐技巧意境的体现,而对作品想象的流动性、开阔性和深刻性又都需要借助于技巧来实现,因此可以理解声乐的技巧意境正所谓是:化无形于有形,有形交融于无形。譬如,对音色的追求是声乐教学过程的重心之一。笔者一直在研究鼻腔的肌肉动作在实现集中的哼鸣,通透的音色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怎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眼神、眉毛、微笑等一系列可观的动作变化,找到正确的使用鼻腔的力量,把对鼻梁鼻腔的肌肉体会转化成可见可触碰的实物。学习者经过反复的琢磨思考和练习之后,再进一步提出联想,调整演唱的通道和哼鸣远近的比例关系,以获得更美的音色。通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笔者和学生都能够较娴熟地运用和把握该技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心态意境

专业音乐院校中声乐的教学对象一般都在17岁以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和独创性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且在不同个体的身上显示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信息接受的区别,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变化,而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歌唱状态的变化,最终成为授课效果好与坏的直接因素。笔者正是在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这一特点,尝试着把心态意境论引入授课过程。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声乐学习是精神产品生产行为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为歌唱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这种看不见的控制就要靠心理来统筹掌握,因而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活动是声乐学习的非物质性基础。技能学习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其中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等。当这一切心理活动处于一种积极良好的状态时,歌唱者内部机体才会十分协调;反之,则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混乱状态。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摸索,笔者发现,调节与控制学习者心理与情绪状态的唯一手段就是心态的平和与空性。在佛教中,“空性”素来是一种智慧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曾有这样一种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内心清净安宁,排除种种杂念,由此心神才能安定不乱,真气因而调顺,疾病又怎能发生呢?当然这是在传统养生方面由于空性带来的意境。那么声乐课堂上,如果能够放下自己的固执、自卑、偏见、困惑和身边各种各样的干扰,还原内心一片真空的心境,忘我单纯地吸收课堂传授,心理和生理的调节自然会平衡健康地发展,充分享受到快乐的学习过程。当然,要想获得这样优质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老师能够及时洞察学习者的心态变化,并给予一定时间的调整,做到心中无杂念。教师应将这种完美的心态意境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深刻的教学互动的心态特点,优化教学效果。譬如,部分学生在练声过程中,中声区都能按要求正确完成,但在即将进入高音区域时,便开始心情紧张;显然,他能预测自己必然很难达到高音区规范的动作要求,很难拥有松弛的音色。出现这种情况时,笔者就尝试引导学生放弃听觉干扰,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达到中声区和高声区音色的过渡和统一。只有消除不良心态,才能促使师生共同处于充满爱意与热情的声乐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氛围中去。

(三)表演意境

中国古代音乐和文艺理论专著《乐记》中曾经论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④声音是人内心感动的产物,表演者应该让歌发自内心。这也强调了真正的表演意境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要求用心去诠释作品,融入情境,体现人物。放下技巧,抛开表演,这才是声乐表演者追求的舞台表演意境。中国传统戏曲通过演员的唱、念、坐、打等真而美的表演,特别是符合程式又富于生活情趣的戏曲身段的运用,能使空荡荡的舞台上不断叠现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产生虚实相生、令人神往的艺术意境。例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梅派旦角艺术把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形象代表都融入美和韵的肢体语言当中,舞台技巧在平凡当中孕育着深邃的灵感,艺术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听者,其动作的设计更是体现着剧情所代表的情景意境。譬如表演者手执长鞭绕场一周,就意味着剧中人物日行万里;两个武生拿着红缨枪来回几下就代表戏剧中人物已经大战几百回合。舞台道具更是以点盖面,一张桌子就可以替代一个旅店,一把龙椅则可以代表整个宫廷……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会歌唱者成为舞台上真正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求时刻创造出舞台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表演意境。尤其在几部中国经典舞台剧的教学,如《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屈原》等中,人物的刻画和表演要求歌唱者必须快速进入人物当中,用内心对人物真实情感的感悟所产生的满腔真情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实现抛开表演,放下技巧的表演意境。例如,中国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小芹的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在演唱第一句“清粼粼的水来,蓝个莹莹的天……”时,首先演唱者要明确小芹的年龄,生活的年代及地方,熟知小芹的个性特征以及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开始的这段唱腔;其次,唱腔中所提及的“水”是怎样的一条河,有多宽,自哪儿向哪儿流淌;“天”有多蓝,是否有白云朵朵。当这些具体想象画面带给你足够多的意境体会时,真实地演绎和刻画这个人物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三、声乐教学意境论的指导意义

(一)提高声乐教学的价值性

声乐学习过程中,重视技能自然无可厚非,但学好技能并不意味着声乐教学的成功。声乐教学意境论的提出正是在不断追寻科学性的教学手段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和挖掘音乐本体的艺术内涵,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声乐修养,探索声乐教学更大空间的价值性。

(二)推动声乐学习者不断加强音乐文化的修养

音乐学院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声乐表演者和高师等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是舞台艺术还是作为音乐教育之技能教学的核心课程,声乐教学意境论的提出有助于学习者不断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从而提高自我,促进学习者在声乐课堂上发挥积极能动的学习品质,克服消极因素。意境论强调学习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植入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音乐美学的范畴,这些对于声乐学习者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探索新的声乐教学之路

声乐教学是每一所音乐院校必不可缺的技能教学,在声乐学习者到声乐教育者的多年学习实践过程中,笔者一直不断追寻和探索声乐学习和教学的新思路,而声乐教学意境论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挥,并且效果显著。因此,笔者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声乐学习者创造声乐表演艺术世界的工具,声乐技能是表演者创造艺术魅力的手段;掌握技能是为了忘记技能,提升全面的修养,充分领略声乐意境论中的精华,才是声乐艺术情感表现的源泉,是衡量声乐教是否成功的标准。

作者:李琳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

第二篇:高师声乐课教学现状调查

高师声乐课作为一门培养学校音乐教师人才的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较晚,20世纪初,我国才刚刚开展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当时“西乐”的模式,西式唱腔的学习是高师声乐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建国后,高师声乐课又加入了我们的民族唱法。因此,直至今日,我国的高师声乐课仍旧以“美声”和“民族唱法”为主。但是学生在学成毕业后,虽然有着很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却无法应用到工作岗位之中,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含义,特点

声乐教学,西方称之为Theteachingofvocalmusic。是指运用艺术化的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来表现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情感化的旋律音调的学科。声乐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音乐教育,主要培养表演音乐家、艺术家,比如歌手、音乐剧演员等,专业音乐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表演性、舞台感。二是师范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音乐老师以及音乐培训机构的教师,师范音乐教育注重学生“唱”和“教”两方面的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高师声乐教学具有非表演、师范性的特点,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对演唱技巧的掌握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二、高师声乐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陈旧的教学内容

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应用的教材大多数都是老的版本,而且各省市高等学校应用的教材各不相同,这就导致教学内容杂乱无章,教育体系不规范的结果,在我们高师声乐的教材中,编写的曲目都是陈旧的,老的歌曲,且课程设置的重点都是偏重于对声乐技巧的提高相关的曲目,这种教材编写严重脱离了我们对于高师声乐课程目标的设置,并且由于高师声乐的学生音乐基础较为薄弱,更加无法把握此类教材的专业性知识。陈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领悟力,接受力明显下降,再加上本身的音乐基础使学生难以更好地完成课业要求,成为高师声乐教育面对的难题。

(二)“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套路

目前,在高师声乐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音乐技巧的讲授,轻视理论素养的提升问题。老师讲课过程中,在知识上有所偏重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过于偏重就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知识的学习上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一对一”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

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一直采用的是“一对一”的音乐表演专业的授课方法,虽然近几年深化教育改革,很多高校增加了小组授课模式,但是仍然不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学情,这只是形式上片面的改革。对于报考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基础非常薄弱,对于声乐的基础知识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对于他们进行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且还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四)对学生鉴赏审美教学的忽视

最后一点问题就是我国目前高师声乐课教育对于学生审美教学的忽视,声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课程,学生不应只学到唱歌技巧的知识,还应该学到如何甄别鉴赏好的歌曲,好的音乐。但是现在的高师声乐教学在此方面显然没有达到标准。

三、解决高师声乐课教学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有针对性地编写高师声乐课教材

针对于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有偏差的现状,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地编写高师声乐课教材,新教材应适应时展的步伐,根据高师声乐专业本身具有的师范性特征进行教材编写,编写教材要注意课程设置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课程形成链条,逐步深入,这样才能提升高师声乐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其知识范围,使学生在课业结束后更快的融入就业岗位,增强社会竞争力。

(二)树立高师声乐课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高师声乐课教学中,针对教学理念的偏差,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抛弃“重技巧,轻理论”、“重声音,轻语言”、“重技巧,轻教学”的观念,平衡授课内容,增加对理论知识,音乐素养的教育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带动高师声乐课教育的不断进步,不断繁荣。

(三)改进高师声乐课教育教学模式

改进高师声乐课教育教学模式是要对“一对一”教学进行延缓实行。具体来说,就是在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刚入学的前两年对他们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使之掌握最为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教育理论。其次再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

(四)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

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就是要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形式,各类艺术活动,在实际参与中获取经验,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对于审美的提高,学生绝对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多听、多看、多学、多问,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增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高师声乐课教学有着发展迅速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教育模式、教材编写、教学理念和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应对的策略以促进高师声乐教学更加辉煌。笔者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论述也许有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中,更多人会关注到这一论题,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

作者:任艳梅 秦雪峰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第三篇:现代中职课堂传统声乐教学创新思考

声乐艺术,传递着人们丰富地情感,通过美妙的声音打动人的心灵,对人一生产生的影响是无限的。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人才,深化人的情感教育,提升人的艺术修养和情操修养。我国现代声乐教育始于20世纪之初,教学的基础源于意大利美声唱法,以及源于中国戏曲与民歌的民族唱法。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及探索,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声乐艺术教育体系:学生通过系统的声乐学习,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学会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歌唱,协调各个发声器官机能,具有对声音的把控能力和可塑能力,不断加强音乐修养,最终提高并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声乐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音乐专业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既是一种技能培养,也是一种能力塑造。中职学校的声乐课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时代在进步,各种新理念层出不穷,声乐教育不但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很好的学习和保留前辈留下的知识与宝贵经验;还应创新教学方式,否则旧有传统就会失去活力,会落后于时代。中职课堂声乐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歌唱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歌曲的选择方面,演唱的个性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通过声乐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能力技巧,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声乐教学的传承与发展。

一、声乐课堂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已经慢慢开始接近成人,他们思想比较活跃,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我并以自我为中心。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和学习声乐的同时,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艺术教育的本质教师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艺术教育所带来的愉悦。中职学生大多数在入学之前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音乐训练,甚至不乏一些学生从来没有唱过歌;加之当今社会大众化流行歌曲盛行,电视选秀节目时刻冲击着这些孩子的眼球。学生往往更加喜欢演唱流行歌曲,喜欢真实情感的表达。但是,在演唱传统声乐课所教授的一些艺术歌曲时,则没有什么兴趣。如果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演唱,而不顾学生对于某种音乐形态的喜好与否,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作为课堂中的引领者,教师应当在遵循传统声乐教学同一性的基础之上,尊重和理解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声乐选曲方面风格尽量多样,既要选择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中外艺术歌曲,也要适当选择一些歌词内容积极向上,旋律优美,易于上口的流行歌曲,把流行歌曲的音乐元素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流行歌曲的元素与美声和民族艺术歌曲相融合,以此作为切入点,让声乐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例如。在进行艺术歌曲《红豆词》的艺术处理分析时,我没有直接讲出歌曲的内容情感,而是让学生欣赏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学生通过欣赏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过渡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我还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歌曲的表现手段,从力度、速度、情感表现等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他们形象思维的主动性的创造力,促进了学生“能动”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创新教学内容

在声乐课堂上,教师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紧密贴近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演唱技巧是职业基本功之一,可以说这项专业技能伴随学生的职业终身。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应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是声乐演唱能力和幼儿声乐教学能力。那么,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把培养优秀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能力培训目标。要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就应与音乐专业课内容加以区分,不能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前声乐教学综合能力,学习内容应主次分明,艺术歌曲演唱以提高学生声乐技巧和音乐素养,再通过演唱幼儿歌曲提升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课堂上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和职业需求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以达到适应学生和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例如,在课堂中,我把成人艺术歌曲教学和幼儿歌曲从歌词的内容、歌曲的风格等方面入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分类,把艺术歌曲的学习和幼儿歌曲的演唱有机融合在一起(表1):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的,而训练又必须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精炼而又准确。精炼准确地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础。它来自教师主观努力的教学经验,它是教学实践而成的积累,是声乐教学的关键。比如,通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俱到,有的则空谈声乐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演唱中会感到无所适从。比如:高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声乐演唱,教师要从演唱的站姿、口型、气息的运用各方面加以指导,为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声乐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如:“我是应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上,让头顶来歌唱”等等的语言往往会让学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比如:“唱歌要注意整体性的运用,头腔、胸腔、气息要感觉三点成一直线运用在歌唱中,吸气要深,声音叹在气息上演唱”。这样的教学语言即通俗易懂,又不失声乐教学的严谨性。

2、教学中把握“两”结合

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曾经说过:“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只有当声音与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关于声与情,在教学中,我们主张技艺结合,声情并茂。要把书面的作品通过学生的演唱变成活的、有生命的、有艺术价值的、有感染力的听觉艺术,教会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歌曲。要让学生理解到歌曲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是借着歌词与音乐共同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教授学生怎样进行歌曲演唱的处理时,就要从歌词和音乐方面入手(加以个别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在学唱之前必须在初步了解一首歌曲(多唱几遍,体会整首歌曲的形象、思想和格调)的基础上,再对词和曲进行逐节、逐句、逐段的分析研究,从而达到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全部内容。首先要熟读歌词,弄清这首歌的中心主题思想,因为它是整个歌唱的灵魂,是以后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的依据;其次,可结合歌词的音节、声韵有感情地进行朗颂,从中熟悉词句酌韵律感(同时也为改唱正确吐字、发音打好基础);最后结合曲调进行反复试唱,从中进一步领悟旋律所赋予歌词的音乐形象。此外,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可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有助于情感体验的深化。歌唱中的情感体验必须以生活经验积累为前提,否则,就难以感受歌声中真情实感,自然也无法通过歌声把它真实地再现出来。因此,对生活阅历浅薄的中学生的歌唱教学必须注意拓宽相关生活、知识领域,使他们在了解并熟悉歌唱内容之后再开始歌唱。特别是对那些过去时代的艺术歌曲,首先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材料辅助教学,等学生知道唱的是什么之后,才能开始歌唱教学。学生要入情入戏的演唱,教师还要引导学会运用形象思维,否则,就不能创造一种真实而完美的艺术境界。音乐是通过情感体验的途径和形象思维的途径来体现的。当学生演唱时有动于情的同时,又仿佛“见”到了景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审美的满足情与景在音乐中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当“情”是在“景”的衬托之下,为“景”所环绕时,“情”才能更加具体,更加丰满,音乐形象的塑造需要歌唱者将思维进入作品中所需要描绘的生活情景、进入想象的境界中。因此,在曲目选择上,要多选择适合各个年级,各专业特点的曲目,歌曲难易程度适中,要完全适应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及程度。这样也利于学生更自如地去学习演唱。

三、把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

声乐教学不通过艺术实践的检验就不是成功的声乐教学,艺术实践是声乐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外延。艺术实践和课堂教学彼此补充,互相促进。学生艺术时间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可以弥补声乐理论学习中欠缺的知识和技巧,更好的促进对声乐理论知识的运用。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可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树立争取的艺术观和世界观采取课堂月汇报、学期汇报或演唱观摩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引起重视。同时我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如:教育部“文明风采大赛”,以及中学生艺术节,学校艺术社团展示活动等等,这样的多样艺术实践使学生们在歌曲的风格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学生也只有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加强舞台意识,积累临场演唱的经验,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歌唱水平。教师也可通过学生在听众前的演唱,发现问题,检验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针对学生的成败对教学进行调整,巩固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合格人才。声乐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技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技能技巧课程之一,是摆在声乐课教学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正确处理教学上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改革传统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使声乐教学成为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作者:邢爱 单位: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中教一级

第四篇:声乐表演教学中情感调控的重要性

声乐表演不仅仅要把作品完整的呈现在舞台上,而且需要演唱者能够很好的把握声乐作品包含的情感。声乐表演艺术需要歌词、曲调、旋律的相互配合,相互衬托,投入真挚的情感,表现出或深刻或轻松的声乐作品主题,创造性地对声乐表演进行二次加工,调动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听众,引发听众与演唱者的情感共鸣,投入的享受声乐表演,这就要求声乐表演者要具有强大的情感调控能力。

一、声乐表演教学中情感调控的重要意义

(一)正确的情感把握推动声乐表演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充满矛盾,学生就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声乐表演一直是一个比较感性的艺术表演形式,表演者需要具有细腻的情感体验以及丰富的感情世界。声乐表演者不能直接接触到自己的演唱构造,只能凭借其他器官的感觉和老师的指导进行声乐练习,进而学生可以通过大脑的思考对所学的各方面声乐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再进一步的对自己的演唱技巧或情感抒发进行调整。在声乐表演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完善演唱技巧需要深入的体验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音准、音调、歌词的正确性,更要表达出声乐作品需要传达的情感,只有情感表现得恰当才能传递出声乐作品真正意义,情感调控也要掌握一个火候,情感表达的不到位或者表达的夸张都会影响声乐表演的效果。

(二)丰富的情感增加声乐表演的艺术魅力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应具体落实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中。在声乐表演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选择几首简单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练习曲让学生进行演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声乐的感受力等综合的声乐能力。反复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体验、分析声乐作品的习惯,无论是发声技巧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可以通过声乐作品完整的准确的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对声乐表演作品的艺术表现也要通过情感的调控来表现。另一方面情感调控也可以很好的起到调动氛围的作用,如果是悲伤的声乐作品,就要把快乐的活泼的情感抹去,调动出与歌曲内容相吻合的悲伤的情感然后进行表演,这样就会把人带入声乐表演作品想要表达的世界里,周围的气氛也会跟着蒙上一层伤感的情绪,使听众身临其境,达到声乐的最大表现能力。

二、声乐表演教学中情感调控的有效措施

(一)情感调控的主体情绪培养

在现代声乐表演教学中学生已经成为教学的主体,是声乐表演的演唱者和情感表达的主体,学生对与情感的调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生需要建立良好的练习情绪,积极的进行声乐基础知识的练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因为枯燥就半途而废。良好的学习态度就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情感的练习掌握之前就必须先熟悉作品,巩固自身的演唱技巧和能力。其次,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掌控能力,提升自己的自信心排除外界的干扰,在平常的声乐练习中注意内心情感的适度抒发,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不要被声乐作品的情感控制,要学会控制情感,建立坚固的心理防线和坚定的意志力,时刻记住声乐表演的最终目的是完成表演,不留遗憾。比如《黄河颂》这一作品,在开始表演时需要具有坚强的情绪表达,是一个蓄势的阶段,接下来是一个情绪宣泄的过程,作品直抒胸臆表达对黄河和国家的无限热爱,演唱者也要把这种高昂的情感把握到位。

(二)声乐表演中的表演与演唱配合

发声一定要有“感”而发,最能令人赏心悦目演唱是演员“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是以人声为载体将声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的就是声乐表演的实践能力以及表演自信的树立,要想准确地调控情感首先应该研究歌词,将歌词背熟于心然后进行理解,挖掘其中隐含的各种情感,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这一部作品,从歌词可以看出表达的情感就是热爱祖国,从开始的娓娓道来逐渐加强情感的表达,“啊”字就是情感深入的连接点,把歌唱引导到了情感的高处,表现了情感调控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一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知识和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声乐表演教学也是以完善学生的演唱技巧以及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门课程。声乐方面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样化,需要把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实践相互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调控能力,掌握歌唱技巧的同时加强对作品情绪的感受,情感调控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

作者:李思思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现代声乐教学的方法和特点

师生关系的改善和教学理论的改革促使了现代教学方式的产生。新的师生关系更加注重师生的互动性和平等性,教学不再是一个单方灌输的模式,而是双方学习的一个过程。声乐教学是一门艺术性和技术性的体现都十分明显的学科,因此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现代声乐教学所代替。

一、传统声乐教学的问题

1、以传授为主,学生自主性较差。传统的声乐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配角的方式,教师更注重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这种思想在声乐教学的本质上就是存在问题的。首先,声乐教学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性的学科,教师只负责传达技巧是不够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的过程,感受到声乐带给心灵的美的享受。其次,教师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教学生如何发音、共鸣等方面,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比如,为学生讲解歌曲的背景、故事等。第三,教学方式比较被动,打击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带领学生发音、演唱,只是单纯的表演,学生不能掌握真正的方法。

2、以模仿为主,学生创新度不高。模仿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师发声,学生模仿,教师演唱,学生模仿。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演唱水平,但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模仿并不能真正掌握演唱的技巧,即使模仿的很像,但是没有蹄筋空间的。第二,传统的教学歌曲、方式都比较单一,并且在课程的安排上沿袭了外国的声乐教学的课程,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学生,因此造成一定程度的束缚。

二、现代声乐教学的方法

1、示范教学法和模仿教学法的结合。示范教学法不同于模仿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示范,告诉学生哪种方式是正确的,哪种方式是不正确的,为了使学生有个基本的印象。模仿法应该是建立在示范法的基础之上的,学生严格按照教师正确的发音方法进行模仿,从而获取正确的发音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模仿进行科学的指导,即使的进行分析并对其提醒。

2、合作教学法和研究学习法的结合。声乐教学是一个双向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改善和提高,是现代教学中最推崇的教学方式。并且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学习法是和合作教学法是相辅相成的,研究学习法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学习的技巧,会更有收获。

3、整体教学法和歌曲教学法的结合。整体教学法是声乐教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局部服从于整体,整体服从于内心,内心服从于音乐”。旨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演唱时的整体效果,需要克服身体局部的僵硬,从而成为优秀的全面的声乐人才。歌曲教学法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局部的动作技巧,并且使局部的动作技巧和整体融为一体。

三、现代声乐教学的特点

1、反复性和针对性

1.1反复性。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声乐教学来说,掌握声乐的发音方法和技巧是一个反复修正和学习的过程,反复性主要表现在歌唱的概念和技巧的反复性上。传统的声乐教学只能根据教师的经验学习和演唱,但是现代声乐教学更注重通过比喻或者生动的描述启迪学生,比如吸气,教师会带学生闻花香,体验吸气的过程,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效。技巧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和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

1.2针对性。针对性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措施。由于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方式上存在差异性,所以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针对在发音技巧上存在不足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接受力扩展学习的技巧,使其掌握良好的方法。第二,针对学生表现力不足或者特殊的声音特点,提供一定的改善方案,激发学生的唱歌欲望。

2、实践性和合作性2.1实践性。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实践性是声乐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技能训练和表演活动上。技能训练是指学生接受动态的学习过程,学习唱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学习,通过不断修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充分了解声乐的发音技能。表演活动是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站在舞台上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表演。

2.2合作性。声乐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有默契的合作关系,为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合作性是建立在师生相互沟通和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心理,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率,通过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结束语

随着高等院校声乐教学的逐渐普及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大量缺乏,我国加强了对声乐教学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声乐教学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良好的现代声乐教学方法和特点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音乐的真正价值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作者:宋晓华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声乐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传统的声乐教学存在较多的不足与缺陷,无法全面、综合的考虑到学生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求,使得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与乏味,其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与扩大,使得声乐实践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在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发挥与展现,以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思维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是声乐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多媒体技术为声乐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思想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切实让教师与学生体会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实用性以及先进性与科学性。先进的教学媒体需要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前提条件,以便为教学提供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思想观念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赋予其灵魂,使得教学思想更加先进与科学性。如果只是一味的沿袭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机械的进行媒体交换,只能够将人为灌输转化为电脑灌输,仍然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缺陷。然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水平以及应用价值等对现代声乐教学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声乐教学对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使用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与效果。教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为声乐教学实践改革提供先进、科学的指导思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多媒体教学顺应声乐实践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教育领域中,现代教育的思想以及理论等均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制定的。在声乐教学中,社会对声乐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声乐教学急需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促进声乐教学改革。其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是声乐实践教学改革的需求,由于在当今知识与信息快速更新换代,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为现代教学提供基础条件,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教育领域中,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个性化、信息交流等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转变为主动教学,这些均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来完成,并且使得声乐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二、以多媒体教学来促进声乐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1.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一对一琴房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自身的参照物,通常是对教师的示范以及光盘等参照物来教学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确保学生的演唱状态以及学生演唱的灵感等,并且使得简单的模仿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无法独立思考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表演水平较低,无法根据原唱的表演氛围以及情境等来了解歌曲的内在情感与表现力。然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上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各种视频、影音等形式来了解声乐的知识与技巧。

2.多媒体教学在声乐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声乐技能教学

首先,对歌唱器官影像以及发声原理动画进行演示。在对歌唱器官影像进行演示的时候,可以通过扫描教材上描绘的各种形态的歌唱器官生理解剖图进行分析,通过多媒体软件制作,将其制作形成专门的影像资料以及图片,将其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歌唱器官的部位进行了解与分析,使其更快的了解人体歌唱器官的不同发声以及变化情况,更好的掌握声乐技巧。在发声原理动画演示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实物以及图片进行展示,或者通过自身示范的方式来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以便让学生具体、生动以及真实的了解发声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歌唱器官以及模糊的发声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来展现出来,使得学生简单易懂的了解歌唱技能与发声原理,更好的掌握知识。其次,通过多媒体对学生歌唱效果进行录音。由于主观与客观听觉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通过生理学与物理声学等知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一定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歌唱效果进行录音,通过对录音进行分析,了解其差异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状态下发出几种典型的声音,并对其进行录音,之后教师逐一播放,让学生回忆主观监听效果,并倾听自己的录音效果,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了解主客观听觉的差异性,提高教学质量。再次,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抽象声音进行直观波形图分析。由于声乐属于听觉艺术,其具有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学习声乐技巧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抽象的声音,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发音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分析抽象声音直观波形图,将其抽象的声音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图形,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对其进行了解与对比分析,更好的掌握声乐知识与技巧。

(2)利用多媒体教学模拟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教室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欣赏著名音乐家的声乐教学资料,了解各种人声声部的特点以及各种教学方法,同时丰富声乐曲目。让学生仔细观察优秀音乐教师的课堂情况以及教学环境等,之后可以让学生上台模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总结预评价,以便针对各个学生的不足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纠正与更改。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录音、录像、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此环境中提升自身歌唱技巧与水平。

三、总结

在声乐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为声乐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可能以及指导思想。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声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各种形式将教学内容以简单、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展现出来,使得学生更加容易了解与掌握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黄学军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