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对于增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引导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追寻与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向度。多次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践反复证明,人才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往、对外拓展力度不断加大,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在各种先进思想、文化和经验不断涌入的同时,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潮也随之而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击。而高等教育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阵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是当前乃至今后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因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必须要解决的现实课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必然是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准,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要求大学生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个有较高核心素养的大学生,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根据教育部的解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个部分,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维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也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要求,两者是高度重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似乎更加丰富,既包含了政治思想建设的要求,也包含了社会价值取向。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其素养的内容比普通社会公民的要求更加严格、更加具体。因此,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能够保证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符合社会发展和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要求,这不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纳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之中。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和教育理念更新,其中最重要的是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服务社会的使命等高度出发进行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构建和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是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个领域,围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项核心素养指标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二是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重申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命题。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其包含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理念,并实现了一定的超越。在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和指标遴选的过程中,要突出核心素养的这一“整体性”,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情感与态度层面、价值层面的内容缺一不可。三是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既要推进传统素养与现代素养的融合,助力大学生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也要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时代新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这是新时代赋予新青年的新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我们必须把这一精神支撑和价值追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真正落细、落小、落实。
2.创新教育方法,坚持转化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动力纳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之中。思想转化为行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思想内化为个体思想;二是个体思想转化为自觉行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思想和行为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思想不够成熟,情绪易波动,价值观未定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依然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围绕“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通过深入细致、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群体的个体思想,继而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依据思想支配行为的条件规律,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自觉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群体的个体思想,促使大学生群体将个体思想转化为行动,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行为自觉的目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超越律”,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当前大学生面临人际交往、生存发展、学习深造等一系列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指导思想、政治方向、精神风貌、荣辱标准、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与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契合,能够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实践升华为理论。第二,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对自身的需求,感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获得的尊严和成就,促使他们更加心甘情愿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自觉行动。第三,要坚持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行为和正确引导鼓励积极行为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学生群体中既要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其形成崇高的精神追求,适当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激励,又要通过教育、法律等手段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行为,在反复的试错过程中,促使其不良行为方式得以纠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创新教育机制,加强内外协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全过程之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长效机制,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中。一是要优化教学环境。高校课堂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主战场,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引导大学生直接从学科、专业需求出发,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有意识地将价值观培育融入核心素养养成的各个环节,实现价值观培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有效对接,从而使各类课程、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二是要优化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是学生价值观念从课堂理论到社会实践的第一个演习场所,是学生认知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仅在办学理念、校训校歌、制度建设等方面突出价值导向,更要在校园文体活动建设方面营造人人讲、处处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构建“大思政、大融入、大渗透”的工作格局,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哺育中,在核心素养的养成锻炼中成长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青年。三是要完善激励评价。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工作的激励考评制度。如强化师德师风考核,强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身立教、铸造师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要素这一指标纳入人才培养核心指标体系,通过建立目标引导和制度规范,完善各类奖惩机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增强塑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动力。特别是要完善大学生测评体系,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个体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等作为具体的考核指标,把素养培育和道德表现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评价的内涵。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帮助大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业、求职、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问题与迷惘,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心智。四是要健全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生价值观培育、人才培养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同时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和多渠道经费筹措体制。通过构建长效机制,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学生核心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7)
作者:张立梅 王国顺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