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学徒制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转型,我国已经从产品制造大国向产品制造强国转变,社会对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突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对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培养的学生和企业、市场脱轨,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念和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探究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的结构,为培养符合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1现代学徒制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关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完善和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现代学徒制源于传统学徒制,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是一种社会关系和教育方式。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形成师徒关系,通过一定年限的训练,徒弟按照师傅的命令和要求完成产品生产,不断累积经验直至技能熟练。最早的学徒制出现在家庭生产作坊当中,是古代手工技艺传承的一种主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最早的雏形。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工具不断进步,传统的手工技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职业学校逐渐取代了家庭作坊的学徒制。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20世纪80年代,很多欧洲国家掀起了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浪潮,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分为了学校培养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学校负责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企事业单位负责实训和技能实践的培养。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都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因此从2015年起,我国启动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建立了两批共366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关于职业素养,不同专家有不同的界定。有些人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包括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在内外环境共同作用下,从业者所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职业意识[1]。有些人认为,职业素养除了应该包含从业人员核心技能外,还包括必备人格和价值观念,不仅指做事的能力与态度,更包含了做人的修养。具体来讲,职业素养包括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职业基本修养(态度、意识、行为习惯)、专业技能修养、身心健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科学素养、数学逻辑、文化素养)等[2]。还有些人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职业内在的要求和规范,通常指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等方面[3]。
2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模型
2.1二因素论。有人参考二因素论提出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非专业素养”体现了“素质”方面的要求,包括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等认知方面的素养以及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团结、进取等人格方面的素养。“专业素养”则体现了“技能”方面的要求,包括专业知识、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创新创业等知识和能力要素。二因素论中最著名的是素养的冰山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所包含的职业素养就像在海平面上漂浮的冰山。既包括海平面上显性的、可测量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职业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可以通过知识考试、职业技能证书等方式认证和量化),还包括海面下深层次的、隐性的、不可量化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自我意识、人格品质、动机、道德修养等。该部分素养和个体的工作内容联系不大,但在个体受到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干扰时才能展现出来,它是一个企业员工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影响因素之一。2.2多因素论。多因素论最典型的代表是洋葱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素养中最重要的是动机,往后依次是个性品质、自我意识、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靠后的素养越容易培养和评价,越靠前的素养越难以培养和评价。该理论模型认为,职业素养中最核心的是动机和个性品质,动机驱动个体形成职业理想信念,树立职业意识。个性品质驱动个体形成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更注重知识和技能,忽略了核心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不符合职业素养养成规律的。因此,当今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感到迷茫,不知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哪,归根到底是因为教育没有培养学生形成动机和个性品质,值得教育者深思。洋葱模型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筛选人才,在企业聘用人才时,可以采用岗位胜任力分析,拟定员工所需的职业素养,筛选出适合企业和岗位的员工。
3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
回顾以往研究,发现关于高职生职业素养的结构维度说法不一。综合考虑各种观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本文把高职生职业素养的结构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四个维度,并具体谈谈如何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转变以往高职教育中重知识技能教育、轻素养培养的现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中。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将职业理想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及课程设计中,转变以往单纯关注知识技能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实施、教学评价四个环节,将职业素养内容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胜任力分析,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及技能、职业道德人格、职业理想信念、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人格以及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等模块教学内容,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其次,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认知。职业认知是个体对于有关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精神)和职业人格。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职业目标、职业规划,培养学生远大的职业理想、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将职业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自律意识、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职业态度,以及严谨细致、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努力拼搏的热情,使其具有良好的自信心、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对生活持有阳光的心态,能调节个人情绪,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我调控力、专注力、抗挫力等职业心理素质。再次,开展“政校企行”协同合作培养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协调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合作开展,这个模式的关键是高校争取获得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府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制度建设,从奖励制度、经费制度和风险规避等方面,为企业注入建设发展资金,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保障。在开展合作办学过程中,师徒工资收入、设施设备投入、生产材料损耗等资金支出,要划拨财政预算给予补贴,同时在税收部分予以减免,对于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企业予以资金奖励,为凝聚企业力量进行合作办学创造良好条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了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最后,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利用与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现代学徒制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职业素养结构。笔者所在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利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能力,并依托课堂教学、实践演练、定岗实习、社会实践四个平台,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师傅带领实践操作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形成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郅.研究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5):165.
[2]周汉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逻辑起点与实施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9(14):5-6.
[3]汪发亮,赵燕宁,陈燕君.基于政校企行协同合作下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J].合肥学院学报,2019(1):122-126.
作者:靳晓霞 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